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经济发展呼唤转型升级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繁荣与辉煌,实现了经济大国的梦想。据统计,按汇率折算,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从2010年起开始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如果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国的GDP从2014年已经开始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自从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的对外贸易突飞猛进。2017年以来,中国每年的对外贸易总额已经超过4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如今,中国制造业意气风发。大中型客车、通信设备、起重机、盾构机、空调、微波炉、大型拖拉机、大型矿山装备、特高压装备、智能手机等一批高端产品成为世界制造皇冠上的明珠,华为的通信设备、格力的空调产品居世界第一,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宇通客车批量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双汇“蛇吞象”并购美国斯密斯菲尔德,郑煤机成功收购德国巨头博世电机,一批中国企业勇敢地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张辉,2019)。据统计,2018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占全世界的份额超过了28%,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当中,中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第一。目前,中国已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2019)。2022年8月3日,美国《财富》杂志(Fortune Magazine)发布了新一期世界500强公司排行榜。在这份榜单中,有145家公司来自中国,上榜企业数量中国已连续4年位居第一(历史上首次超过美国是2019年)。除了数量,中国企业的规模也在扩大。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的平均营收为755.5亿美元,总资产3200亿美元,净资产419.6亿美元。进入排行榜的中国企业平均营收达到809.8亿美元,总资产3580亿美元,净资产431.8亿美元,均超过世界500强的平均水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99年出版的《财富》杂志评出的全球企业500强排行榜中,中国内地仅有5家企业入榜。根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7月的报道,1979—2018年,中国GDP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9.4%,而同一时期世界经济的增长率只有2.9%。其中,1978—2017年,中国GDP的年均名义增速高达14.5%,刨除年均4.8%的通胀率,年均实际增速仍高达9.3%。按照经济学家林毅夫(2017)所说,“以这么高的速度持续这么长时间的增长,人类历史上不曾有过”。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Ronald Coase认为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二战”以后人类历史上最为成功的经济改革运动,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张建平、沈博,2018)。
中国所取得的“经济奇迹”固然可喜,但正如广东省政府参事陈鸿宇所说,“总量是上去了,可这只是看上去很美”。因为这些奇迹的取得,主要是依赖廉价资源、大规模投资以及廉价劳动力,而且中国为此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如资源被严重损耗、生态环境遭严重破坏。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很多问题:资源利用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关键技术自给率低,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这些已成为制约中国从经济大国转向经济强国的软肋。据统计,2009年中国GDP占世界GDP总量的5.5%,却消耗了全世界40%的煤炭、54%的水泥、60%左右的钢和铁、70%左右的油和气,即中国单位GDP的耗损是工业国家的6倍。原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王金南在广东肇庆召开的“2016中国环保上市公司峰会”上指出,几乎所有与大气污染物有关的指标的排放,中国在全世界都是第一,这使得中国在大气环境污染治理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而且,现在中国的很多企业,依然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位置,获利微薄。比如,从美国《财富》杂志2022年发布的世界500强榜单中可以看出,中国超大企业与世界超大企业最明显的差距就是盈利能力偏低。世界500强公司的平均利润为62亿美元,而中国上榜企业的平均利润仅为41.2亿美元,比500强公司的平均利润低50%。也就是说,中国企业尽管从数量、资产规模、营收上看在整体迅速提升,和世界比肩,但是盈利能力并没有达到世界500强的平均水平,和美国500强企业更是相差甚远(张友红,2019)。所以,随着人口红利、资源红利的逐渐消失,土地、资金成本的不断上升,中国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为了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事实上,对于改革开放后形成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缺陷,中国政府也早已察觉,并将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作为政府的重要目标之一。比如,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推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走上高质量、可持续的新路子”。在政府推动及各方的努力下,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已经初见成效。比如,根据《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2年度报告》,2021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降低3.8%,比2005年累计下降50.8%,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6.6%,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6.35亿千瓦,单位GDP煤炭消耗显著降低,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连续30年实现“双增长”,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一周年,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达1.94亿吨,累计成交金额为84.92亿元。这些转型成绩的取得,说明中国的应对措施是有效的,但这不代表中国已经找到了一个完整的发展路径(张建平、沈博,2018)。由于没有现成的发展路径可供借鉴,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