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9,从北大当校工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6章 快餐文学作品烙印

随着《全民日报》新闻报道的发表,整个京城文学创作圈子可谓热闹非凡。

甚至各地方上的作家群体,也都陆续加入进来,探讨作品的文学性,以及到底是否真是所谓高级反讽、丧事喜办笔法。

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各家报刊媒体纷纷跟风,发表了对《高考1977》作品的评论看法,或褒或贬声音齐涌而现,真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

随着参与其中的大讨论者越来越多。

针对文学作品的终极使命,究竟是应该以揭露黑暗与苦难为主旨,还是应该以追求所谓的阅读愉悦、舒适,令人精神极大满足为主旨。

各方人马为此展开了激烈辩论。

只是,自古而今,便有‘文无第一’的说辞。

也因此,这场大辩论,谁也说服不了谁。

即便首开‘伤痕文学’先风的作家刘新武,接连在报纸上旗帜鲜明地写文章表态支持,认为文学创作,绝不能等同于,作品必须宣扬负面消极,必须以悲剧式、苦难揭黑,等等思想性、文学性内涵为要素。

更加不应该是‘伤痕风格’便代表一切。

像《高考1977》这样的轻松风格作品,同样属于好的作品。

与此同时,刘新武还别出心裁提出来,文学作品也应该有‘正餐’饕餮和‘快餐’小吃的区别。

言外之意,他自己的作品《班主任》,属于发人深醒,具有极强人文教育意义的‘正餐’。

《高考1977》则属于街头小吃‘快餐’,作品价值定位先天不同。

但不可否认,两者都能够满足,让人填饱肚皮的最基础需求。

刘新武的这种明褒实贬论调,很有群众基础,很快就成为了所谓主流倾向声音。

尤其身为伤痕文学首开先河鼻祖。

他的公开表态评论,立刻获得无数伤痕风作家拥趸。

于是,没人再表示质疑《高考1977》了,反而都开始夸赞这确实是一篇上等‘快餐’佳作。

圈里圈外的大辩论氛围之下。

人们似乎渐忘了引发争辩的最初根源。

乃是读者们迫切想看到,原本故事当中,参加1977年冬季高考的那批知青。

他们在三年之后的当下,全都活成了什么样。

尤其那对,为了高考返城,只结婚不圆房的天真小夫妻。

他们究竟有没有,经受住现实无情考验,最终完成了一对夫妻之间本该拥有的性福生活,在大城市开始了幸福小日子。

总之,在一双双无形大手的刻意施加影响下。

广大读者们针对《高考1977》小说故事本身,原本的那股子疯狂究极探秘冲动,就此无疾而终,再没有了声音。

甚至原本夸赞说的,这篇小说用了很高明反讽写法,在伤痕文学鼻祖作家刘新武那一套‘正餐’、‘快餐’论调总结下,渐渐也被越来越多读者所抛弃。

没有人再认为,这篇小说有那么深邃思想性了。

主要也是,刘新武公开发表评论之后,首提作品拥有独特思想性、另有真实内核结尾的燕京文艺主编李轻泉,并没有做任何有针对性的公开辩驳。

像是也认可了,《高考1977》是只图一时阅读之爽快餐作品的说法。

便是小说作者刘文斌本人。

在突然间爆火了一段时间之余,同样也是在各方默契配合之下,重新沉寂下来。

其实,刘文斌和李轻泉两人,对于《高考1977》被打上‘快餐’作品烙印,并非毫无反应。

只不过,两人私下碰过一回头。

一番交流之后,都是选择了用下一篇作品来说话,到时再狠狠打脸圈里圈外这等明褒暗贬说辞。

再一个也是不想和所谓的主流伤痕作家群体纠缠不休。

写小说不控诉、不牢骚、不揭秘所谓黑暗现实,便没有所谓深刻思想性?

跟认知如此低能之人辩理?

太无趣了。

为此,刘文斌又将已经交给李轻泉的稿子,深度加工了一番,增加了一些‘思想教育意义’元素。

一切,只待下个月《燕京文艺》出版。

……

刘文斌在燕大校园内成为了文化名人。

甚至顺带着让燕大锅炉房,也都成为了爱好文学创作学子们心中仰慕的圣地。

隔三差五,便有学生前来探讨、请教。

过去这一个多星期时间里,刘文斌自己,同样也是收获颇多。

先是,接连收到了两份大额的稿费汇款单。

一份是来自《人民文学》,给他作品《高考1977》的。

兴许是作品热度爆表,引发当期杂志一再加印的缘故,尽管作品被人社自家编辑刘新武公开定位成了‘快餐’,但人社这边给开出的稿费,居然同样是千字7块的顶格标准。

另一份是新作品《牧马人》的。

新稿子给了李轻泉,燕京文艺那边出手大方,又是千字7块的最高标准,很痛快便给预支了稿费。

先后两笔稿费加一起,四百二十八元。

在人均工资也就三五十元钱的当下。

刘文斌如今也算得上是彻底脱贫致富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燕京文艺并未追回《高考1977》的稿费。

也就是说,这一篇小说,实际上货卖两家,赚了双份稿酬。

至于两家杂志社内部,该如何界定《高考1977》的归属权,没人来找他辨这个理儿,刘文斌便也乐得落个耳根清静,也不去主动关心这些身外事。

当然了。

过去的这一周时间里,刘文斌并非全无遗憾。

令他心中最是念念不忘一件事,无疑便是读书研讨会活动当天,本来是和佳人有约,活动结束后,要跟‘女王陛下’私聊一番的。

谁知当时会有那么些波折上演。

等到活动结束,再想找人聊时,朱霖和李媛早就离开,而且压根也没给留个话再约什么的,给人感觉就仿佛做了场梦般不真实。

依照前世在网上了解到的资料。

他到是大概能知道,朱霖父母家的住址,以及朱霖自己的工作单位。

但在完全不了解,对方上次提出见面私聊用意情况之下。

自己冷不丁就找人上门,貌似也太吓人了些。

而且,找人上门的理由又是什么?

总不能找上门乍见面就说,朱姐姐你赶紧给来个女儿国国主扮相让咱过过眼瘾……

没机会见妹子。

刘文斌过去这一周里,更多时间便都泡在了燕大图书馆内。

对于他来讲,这完完全全属于一个全新的世界。

上辈子压根没机会接触过的高端文化殿堂,如今有了足够多时间沉浸其中,除了值班烧锅炉时间,他真是恨不得全天候吃住在图书馆内。

对于刘文斌盛名之后的一切行踪。

背后一直都有人在默默观察着。

那个人就是周校长。

燕大从来不缺聪明人,至于才华出众者,不说是夸张到聚集了全天下之众在此,但也从来不属于稀缺物种。

过往的岁月里,有太多天资卓绝之辈在燕大绽露头角。

但最终真正能够走得更高、走得更远者,却十不存一。

究其原因。

所谓盛名之下,其实难符。

经受不住名利场考验的天才实在太多了。

周校长就是在默默观察,想要知道刘文斌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一首红歌,一篇精品文章,短暂十天不到时间里,先后两次在燕大校园扬名立万。

甚至阴差阳错之下,被仇家给亲手拱上了电视台新闻、以及《全民日报》次版新闻。

作家【文斌】之名,一朝得以天下知,可谓是出尽一时之风头。

旁人或许尚且理不清,两次所谓扬名立万背后的脉络。

窃以为,这都是刘文斌凭真本事硬生生闯出来的名头。

但是周校长在两次事件过程中,因为先后两次都和钟父有过电话沟通交流。

一次是他打给的钟父,促成了刘文斌的离婚。

一次是读书研讨会活动之后,钟父主动打来,打听活动背后真相。

有了这两次的电话交流,周校长进而所掌握的内情,甚至远要比刘文斌这个当事人,还多那么三分五分的。

也因此,他很明显就看穿,这两次事件背后,有着太多人为刻意操纵痕迹。

抛开罗胜利那个蠢货,那一系列自以为是的下作手段不提。

刘文斌这个看似淳朴乡下青年,为了扬名立万,为了反击罗胜利,其所接二连三暗中预备出来的后手反击,无一不是果决老练手段,绝非所谓涉世未深农村小子。

说难听点,周校长甚至是感觉,有种上当受骗,遭受了愚弄的不适感。

尤其当初,认定此子有颗赤诚之心,于是一心想提拔栽培人家,直接要安排其进图书馆当管理员,不再当后勤烧锅炉临时工,甚至还有更进一步设想,等燕大的函授大专班开设,第一个便要亲自录取下刘文斌。

“王莽谦恭未篡时……”

唉!~~

我居然,压根看不透这小子是人是鬼,太妖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