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真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解码“戏说”背后

理民为长 奇谋为短
——隐去“神话”光环的诸葛亮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治国有方,料事如神,重情重义,鞠躬尽瘁,俨然一位集智慧与道义于一身的“完人”。但小说毕竟有太多虚构成分,鲁迅就曾有“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的评论。那么,作为“凡人”的诸葛亮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让我们隐去他的“神话”光环,还原一个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

真实的“三顾茅庐”

还原真实的诸葛亮,首先要从他的出山——“三顾茅庐”说起。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常被对手贬损地称作“诸葛村夫”,是说他出身村野,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诸葛亮出身官宦世家,是汉代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裔。他的父亲诸葛做过太山郡丞,叔父诸葛玄是东汉末年的豫章太守。诸葛亮年幼时父母双亡,他和弟弟诸葛均只得投靠到叔父诸葛玄门下。诸葛玄素来与荆州牧(荆州的最高官员)刘表交好,便前往依附,诸葛亮于是又随之来到了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过着与世无争的闲适生活。他志向不凡,常自比古时的名相管仲、乐毅,在荆州一带的文人中小有名气。

三顾一遇图

清人孙亿所绘的这幅图表现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

当时,刘备屯住在新野。由于事业的坎坷不顺,刘备很想找一位能为自己谋划方略的贤士,谋士徐庶便向他推荐了诸葛亮。刘备立即亲自前往请教,于是上演了古今君臣知遇的经典故事——“三顾茅庐”。

根据《三国演义》,刘备先后三次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无功而返,却从多个侧面了解了诸葛亮的才能。一心求贤的刘备不辞辛苦第三次登门造访,终于见到了诸葛亮。他向诸葛亮询问天下大计,诸葛亮于是道出了后世闻名的《隆中对》,为刘备谋划了立足荆州、西进蜀地,继而“三分天下”的方略。刘备听后大为赞叹,便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兴复汉室。

三国“位至三公”铜镜

小说中,“三顾茅庐”被浓墨重彩地渲染,但正史《三国志》对这一段的记载却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这里的“三”不一定是指“三次”,而可能是多次的指代词,我们只能确定历史上刘备曾“多次”造访了诸葛亮。其次,史家如此简单地描述,可见其中并没有什么值得一写的曲折情节。在魏晋时期,文人崇尚隐居和清谈,推脱出仕是一种风尚,并不见得是故意的矜持。因而,真实的“三顾茅庐”

只是那个时代平常的一种访求罢了。至于令后人称奇的《隆中对》,其实鲁肃和周瑜也早有相似的方略,因为当时的天下已分割殆尽,只有西蜀可做文章,于是也就不免有“英雄所见略同”之嫌了。

“三顾茅庐”被后人渲染成一个传奇故事,可能是因为诸葛亮成功的出仕经历和卓越的名声,使其成为了后代文人眼中理想的形象。“学而优则仕”,文人们都渴望有明君的知遇,而高姿态的出仕又是一种无比的荣耀。所以,“三顾茅庐”实为千古文人心中一个梦想。

身居后方的总调度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出山是时势的转折点。自此,三国的历史几乎成为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的个人表演。“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赤壁之战俨然成为诸葛亮的一副棋盘;“智取南郡”、“三气周瑜”——更使刘备得以稳固后方,进兵西蜀。

然而,真实的情况显然不像小说中描述的那样传奇,甚至可以说,两者相差甚远。在最初的岁月中,真实的诸葛亮只是一个刚刚出道的“谋士”,不仅没有在赤壁之战中叱咤风云,而且根本没机会参与刘备的军务。

湖北襄樊诸葛亮广场上的诸葛亮铜像

诸葛亮出山后不久,荆州刘表病死,其子刘琮投降曹操,刘备只得南撤。危难时刻,诸葛亮主动请缨到东吴游说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到达东吴后,诸葛亮面对孙权慷慨陈词,使孙权坚定了联合抗曹的信念。促成孙刘联盟,这是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最大也是唯一的功劳。至于“舌战群儒”、“借东风”等一系列传奇故事实为子虚乌有,“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奇谋则是张冠李戴。赤壁之战在东吴都督周瑜的统筹指挥下大获全胜。诸葛亮虽未贡献于具体战事,但因游说有功而被刘备破格提拔为“军师中郎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职位只是一个品级不高的“杂号”,与“军师”相去甚远,与关羽、张飞等人的地位也不可相提并论。

立足荆州之后,刘备开始按照诸葛亮规划的方略进军西蜀,但并未将军事进攻的事务交给诸葛亮,而是带上了新来的军师庞统一起前往西蜀。诸葛亮被放在大后方,“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说白了就是在后方协调粮草,输往前线。

刘备夺取西蜀后,诸葛亮被封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前者仍为“杂号”,后者才是“实职”。这时,诸葛亮才开始有了军国的实权,但他的主要职责仍离不开粮草供应一类的事。据史书记载,刘备外出时,诸葛亮常常负责镇守成都,供应前线部队的粮食和兵力。不久,刘备与曹操在汉中(今属陕西)进行关乎存亡的军事对决,在如此关键的一仗中,刘备带在身边的仍旧不是诸葛亮,而是投靠不久的军师法正。

为什么刘备作战从不带上“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呢?刘备的“识人”才能是后世公认的,他不用诸葛亮领兵打仗必然有其道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考虑诸葛亮为人持重、擅长内政却不善机变的特点。那么,诸葛亮是否具有军事才能呢?他在军事指挥中的表现怎样呢?

“六出祁山”的功与过

诸葛亮真正在军事上有所作为,是在他指挥对魏国北伐的战役中。这是检验诸葛亮军事能力最重要的史实,也是古往今来争议最多的焦点。

刘备死后,其子刘禅继位,丞相诸葛亮辅政,掌握了朝中一切大权。为了实现先主恢复汉室的宏愿,诸葛亮亲自率兵数次北伐,与魏国交锋。在《三国演义》中,这一段历史被称作“六出祁山”。但实际上诸葛亮率蜀军多次北伐魏军,路经“祁山”出兵的只有两次。

诸葛亮率军首次北伐是蜀汉建兴六年(228)。他命令赵云、邓芝等人从斜谷道(渭水支流的河谷)出兵吸引魏军,自己则率大军向祁山方向进攻。这一计策果然奏效,魏国的主力部队被调离后,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今属甘肃)见诸葛亮的大军压境,纷纷投降。一时关中大震,魏国上下惊恐,魏明帝曹连忙派名将张颌前往抵抗。诸葛亮派马谡督军在前,与张颌在街亭交战。只知道“纸上谈兵”的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指示,指挥不当,被张颌打得大败,大好的战局尽失。诸葛亮无奈之下,“挥泪斩马谡”,收兵回师,第一次北伐无功而返。

同年冬天,诸葛亮出兵散关(秦岭北麓),第二次兴兵北伐。蜀军包围了陈仓(今陕西宝鸡),魏国大将军曹真率军来救。蜀军粮草用尽撤兵,却被魏国将领王双追击。诸葛亮率军一战,击退敌军,斩杀了王双。此后不久,诸葛亮派将领陈式出兵攻打武都、阴平二郡,魏国将领郭淮救援。诸葛亮闻讯出兵支援陈式,打退郭淮,攻下二郡。

木牛流马(模型)

诸葛亮创制,用来运送军用物资,适于山地使用。

蜀汉建兴九年(231),诸葛亮再次兴兵北进,兵出祁山,遭遇魏军统帅司马懿的迎击。魏军知道蜀军粮草不多,于是坚守不战。蜀军用“木牛流马”运粮,无奈还是粮草不济,最终退兵。退兵途中,诸葛亮设计射杀了魏国名将张颌。

蜀汉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最后一次率兵北伐。蜀军十万出斜谷,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魏国司马懿筑营阻拦,诸葛亮也分兵屯田,做长期对峙的打算。双方相持了百余天,到了八月,诸葛亮积劳成疾,不久与世长辞。

诸葛亮数次北伐大都无功而返,因此惹来后世很多争议。有人据此认为诸葛亮不善于用兵,一味地穷兵黩武,由此造成了蜀国国力的严重消耗,间接导致了蜀汉的灭亡。《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认为诸葛亮不擅长军事,作战过于保守,因此对诸葛亮的评价是“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客观来看,诸葛亮用兵偏重稳妥,习惯步步为营,而不善于出奇兵。史书记载,蜀汉大将魏延跟随诸葛亮北伐,多次向诸葛亮请战,愿仿照汉初韩信的故事,带一支人马作为奇兵。然而诸葛亮为慎重起见,始终没有采纳。过于求稳使得本已处于弱势的蜀汉局势很难有惊人的逆转,但也不能因此一概否定诸葛亮的军事能力。纵观几次北伐,诸葛亮用兵虽未获得实质上的胜利,但也没遭到什么重大损失,这对于保存蜀国仅有的实力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从几次与魏国交手的细节来看,诸葛亮总能用计巧取一些优势,或斩杀对方大将,或夺取一两个城池。因此,对诸葛亮军事能力的综合评价应为“合格”,但绝没有千古流传的那么“神乎其神”。

两朝开济老臣心

隐去了诸葛亮“军事奇才”的光环,是什么让他流芳百世呢?

首先是诸葛亮鞠躬尽瘁、不负托孤重任的千古道义。刘备死前将少主刘禅托付诸葛亮,并对他说:“你的才能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定国家,成就大事。我的儿子如果值得辅佐,就辅佐他;如果不值得,你可以取而代之。”深受托孤大任的诸葛亮并没有辜负刘备的一番希望,他兢兢业业,事必躬亲,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支撑着蜀汉政权。为了实现先主的遗愿,他不辞辛劳,数度亲征,最终积劳成疾,死在北伐的战场上。最值得称道的是,在执政的十几年中,诸葛亮虽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但从未像历代很多权臣一样产生僭越之心,即使后主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他依然心无旁骛,一片公心。诸葛亮死后,家中只有15顷薄田和几百棵桑树留给后代。他完美地诠释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真谛,无愧为千秋楷模。

其次,诸葛亮在治国理政方面的能力无疑是非常出色的。他起初在荆州负责征收赋税和调运粮草,不仅把事情办得井井有条,而且积累下了丰富的执政经验。入蜀后,诸葛亮统筹内政方面的事务,鼓励耕织,兴修水利,促进了农商发展。在他的精心治理下,原本落后的西蜀地区经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陕西勉县武侯祠

勉县武侯祠是诸葛亮死后两年(236),蜀汉后主刘禅下诏所立,是中国唯一的“官祠”,也是最早修建的武侯祠。图为武侯祠拜殿前厅的匾额。

在用人方面,诸葛亮大力提拔忠良之士。蒋琬、费祎、郭攸之、董允、向宠等一大批蜀汉中后期的栋梁之才都是经由诸葛亮推荐或提拔的,这为蜀汉政权的维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诸葛亮科教严明、赏罚必信,不仅能破格提拔有功之臣,对于违法的官员,哪怕是深受器重的马谡,也能挥泪而斩。因此,当时的蜀汉朝廷政治清明,官吏们人人怀着自励之心,奸恶之人几乎无处藏身。社会上更是道不拾遗、强不凌弱,风气一片肃然,百姓安居乐业。

最后,在治理少数民族事务上,诸葛亮也是政绩赫然。西南少数民族长期以来割据一方,屡有侵袭蜀汉边民的事情发生。蜀汉建兴三年(225),诸葛亮率大军南征,于当年秋天平定了西南地区。《三国演义》中将这一段历史演绎为“七擒孟获”。虽然真实的历史并没有那么传奇,但在平定之后,诸葛亮确实对西南少数民族采取了一系列安抚政策,促进了民族的交融,使当地百姓深得实益。直到今天,西南的百姓都对诸葛亮怀着深深的崇敬和爱戴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