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财富本不自由
第一节 我们都是西西弗吗
我的朋友钱小白
在探讨“钱”这个话题之前,请允许我先介绍一位好朋友。他是一个30多岁的城市白领,从未关注过理财,对钱这个话题也没什么思考。姑且就称呼他钱小白吧。
别误会,钱小白的“没思考”并不代表他“躺平”了,不想赚钱。
相反,他从小到大都非常用功上进,上学一路读的都是重点学校,取得了硕士学位后便在一家大型国企找到了偏行政的工作岗位,之后就再没有换过单位。对于个人发展,他虽然求稳,但绝不将就。
他工作后不久便结了婚。双方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对他们的财务支持很有限。唯独为了买一间婚房,双方家庭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共同凑出了首付款。
这才使得钱小白夫妇在30多岁的年纪就可以按揭贷款在上海外环线地段买了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但同时,这也意味着,此后的20多年里,他们得偿还大额的房贷。
说到底,钱小白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个普通青年。按理说,能够在30多岁就工作稳定,在上海有了房,已经令不少人羡慕了。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像西西弗一样,直面命运
每过一段日子,钱小白会和我定期聚个餐,吃吃喝喝之余聊一些生活和职场中的琐事,吐吐槽,打打气,互相鼓励鼓励。
我们的对话通常不涉及财富或者任何关于钱的话题,以前他没兴趣聊这些,我也就没动力和他详细讨论。毕竟,谈钱也有点俗,这是我俩心照不宣的默契吧。
直到一次比较意外的对话后,我们才陆陆续续聊了不少这方面的事情。
也可以说,我构思、撰写这本书的最初动力,其实也是源于我和钱小白的那一次对话。
那是一个秋天的晚上,我们一起吃过晚餐后,漫步在梧桐树下的上海衡山路上。弥漫着桂花香的凉爽空气伴随着月光,为已经微醺的我们营造了非常舒适的氛围,也让我们打开了话匣子。
“我今年30多岁了,突然觉得什么都不缺,但又什么都缺。”钱小白突然说出这句话。
我不明就里,听他继续说道:“最近我总是有一种空洞的感觉,还记得那年在学校里,我们俩经常在图书馆一起看加缪的书吗?有本《西西弗神话》,那时我还读不懂。”
“但一转眼到了现在,我似乎陷入了书中西西弗的境地:每天做着同样的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看似完成了一桩桩大事,但马上又有了新的任务。”钱小白苦笑着叹息道。
“你是指工作失去方向了吗?”我问。
他看着我说:“不仅是工作,还有生活中的事,装修、育儿、买车、储蓄……曾经,我希望自己35岁就能实现财富小自由,不为钱操心,不过现在看起来,钱的烦恼还是会绵绵无绝期。一切都很虚,这不就是加缪笔下的荒诞吗?”
在装饰精致的路灯下,他第一次向我吐露了关于钱的烦恼。
今年的升职又没轮上他,他已连续三年没能晋升,这代表他今年的工资肯定又涨不了太多。
他身边不少同龄人换了豪车,一年出国旅游好几次。妻子偶尔提起身边有些女同事每月一个奢牌手袋轮换着背,虽然她一向都很节俭,但他听了心中还是会五味杂陈。
“我老婆绝不是那种拜金和追求物质的人,但哪个老公不希望给自己老婆更加富足的生活呢?”他继续说道:“现在我们基本都是月光族,还完按揭贷款和信用卡账单后,银行存款余额就不多了。”
说罢,他似乎感到自己有太多负面的情绪,便没有再继续,而是总结似的说:“我想知道,现在才开始追求财富的小自由,是不是晚了?”
听到这个问题,我马上意识到他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是简单的生活压力或者工作难题,而是在财务方面出现了一定的偏离。
首先,钱小白可能对财富小自由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其次,他的家庭财富管理也可能出现了问题。
有了这些判断后,我立刻回复他:“可是你知道吗,财富本不自由啊。”
他吃惊得愣住了。
我继续补充道:“加缪不也告诉我们,面对荒诞和苦难,我们要直面它,不逃避,要反抗吗?”
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走进了乌鲁木齐路上的一家小酒馆。在略显昏暗的门面灯光下,我看清了这位正处职场当打之年的好友的面容,他的脸色有点萎靡,但那双眼睛里似乎带着希望,似乎期待着我能够为他带来“反抗”的办法。
这让我有些小激动,好友遇到了难题,我必须帮助他。那晚我们聊了很多……
五个关于钱的问题
在和钱小白的那次对话后,我思考了许久。他对我袒露的心声非常有意义,值得我总结出来进行分析。钱小白的难题和困扰是当代青年在钱这个核心议题上所共同面临的问题。这给了我思路:在为各位提供方法解决钱袋子问题之前,先调研整理出当代青年普遍面临的“五个关于钱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住房
像钱小白这样能在30多岁就在上海买房的年轻人是少数。前文已经提过,他和妻子可以做到这一点,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双方父母能够慷慨地各自拿出一笔钱来资助他们。然而,面对每个月接近20 000元的还款金额及还剩20多年的还款期限,钱小白夫妇所承受的压力是不小的。
很多人可能会问,既然住房压力那么大,年轻人为何不选择租房生活,待到自己积累了足够多的财富,有了足够的收入后再考虑购房呢?部分学者、成功人士也曾指出,租房生活可能对年轻人来说压力更小,更能让他们放开手脚去拼事业。
然而,要反驳这个想法也不难。原因很简单:当代大多数年轻人更愿意购房而不是租房。
2023年中国青年网的一份问卷显示,在对1512名35岁以下青年的一项调查中,当被问到成家时要不要有自己的住房时,67.1%的受访青年明确表示必须要有。[1]
该调查还发现,购买自有住房的意愿会随着年轻人即将步入婚姻而逐步增加,尤其对于那些需要成家的人来说,坚持婚房自有的比例更高。
其中,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受访者对自有住房的认可比例最高;其次是生活在二线城市的受访者;比例最小的是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受访者。
年轻人想要自己的住房,这既符合以自有住房为家的传统观念,也出自结婚、养育下一代和养老等方面的实际需求。
由此可见,对当前的青年来说,购买住房是大部分人要做的事。然而,这些青年要买得起房子绝非易事,尤其在一、二线城市。
我国大城市的房价与收入之比在全世界城市排行榜中位居前列。即便不去看具体数据,只凭感觉,我们也能感到一、二线城市的房价真的很高。经过简单思考,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多年来我国人口持续流入一、二线城市;二是土地供应等其他因素的作用。这些都坚实地支撑起了部分一、二线城市的房价。
一方面,大部分年轻人热衷于购买自己的房子;另一方面,国内一、二线城市的购房难度很大。
即便那些靠贷款买到房子的人,他们后续的还款压力也非常大。前海开源基金2023年的一份研报指出,在我国居民的家庭资产配置中,房产占了70%。其中包含了不少购房按揭债务。
可以说,购房和还房贷是个人财富管理中的核心问题,支出数额巨大。如果不做好精准的个人财富管理计划,也没有考虑未来的支出和收入情况,那么住房问题就会波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二个问题:职场
即便是一直努力上班、用心工作的人,也有可能面临职场的不顺。钱小白好几年没有得到晋升,凭我对他个人能力的了解,大概率并不是他自身的问题,而更多的是运气不太好,没有赶上所在行业大发展的那些年,从而导致他工资上涨和个人晋升出现了停滞。
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曾经在一家传统的陶瓷厂开始他的职业生涯。日本那时候的经济也不太景气,工厂业绩低迷,甚至经常发不出工资,很多职员都怨声载道,没心思好好工作。
在这样的环境中,年轻的稻盛和夫依然鼓足干劲,日夜坚守在破旧的实验室中,利用老旧的实验器材不断尝试研发新技术和新材料,最终努力没有白费,他研发出了足以改变行业发展的新产品。
这个故事听上去很励志,可稻盛和夫毕竟只是极少数的成功者之一,当年和他一起入职的新员工都离开了。在遭遇经济大环境整体衰退的情境下,大多数人可能都不会有他那样的意志力和杰出的成就。
像钱小白这样处于个人职业生涯低迷期的人并不少见。有时候,在职场中并不是仅仅通过努力工作就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工资和个人财富的。
行业大环境和企业自身的经营等外部因素也可能导致个人的努力化作泡影。
我们这代人很幸运,身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然而,假如你是一个从1990年至今都在日本职场上打拼的人,你的体验将完全不同。
由于受到20世纪80年代的泡沫经济、货币政策和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1992年到2012年期间,日本经济的年均实际增长率为0.8%,名义增长率为0%,同时通货膨胀率甚至为负数,整体处于通缩的状态。[2]
日本企业为了自保不得不开始收缩投资和减少研发投入,从而导致日本职员的实际工资数十年里都没有显著的增长。很多青年的物质条件甚至比不上他们的父辈。
这里我不是危言耸听,只是希望各位理解,除了自身努力、身边行业的小环境,还有很多宏观因素可能会影响自己的“钱途”。因此,要在财务上做好准备,以应对不同原因导致的工资增长停滞或职场发展的止步不前。
第三个问题:父母养老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占比达18.9%,超过2.6亿人,65岁以上的人口占比超14%,这意味着中国已正式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同时,中国老龄化的趋势还将继续。
当前的青年大部分都和钱小白夫妇一样是独生子女,夫妻双独生子女家庭的比重也是最大的。同样地,当前年轻人和父母之间的年龄差距相较于前几代人来说,也拉大了。这让很多年轻人可能在30多岁的年纪要面临赡养65岁以上父母的义务。
结果是,父母们的医疗和养老问题将会给这些家庭造成较大的负担。比如,年轻人的时间和精力可能难以满足,他们往往正处于事业上升期,很多时候要请个假还得看工作是否很忙,以便错峰申请,这使得他们无法随时随地陪伴父母看病或者拿药。
很多研究机构由此提出了一个观点:以养老服务、养老地产、养老金融、老年护理、老年旅游等行业为主导的银发产业或许能为当代青年在父母养老方面提供有效的帮助。
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养老必然是要花钱的,这笔开支从哪里来呢?
第四个问题:孩子
上有老,下有小,和父母养老问题类似,钱小白还面临着养育下一代的任务。
从备孕到生育再到养育,从医疗到学习再到日常消费,养育孩子的费用对任何经济收入程度的家庭来说都是长期且持续的支出。问题又回到了一个“钱”字上。
第五个问题:别人的奢侈品
近几年,上海淮海路周边的二手奢侈品店越来越多。这些以回收、售卖高级奢侈品为主要业务的店还有个舶来的名字:中古店。
中古店越来越多其实反映出一个消费现象: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高单价的豪车、箱包、成衣、鞋子、腕表等奢侈商品消费连续多年走高,并且已经逐渐走入了中产人群的购物清单中。
奢侈品消费越来越年轻化。2023年普华永道发布的《内地及香港地区奢侈品市场洞察》中指出,高净值人士和“90后”引领着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发展。当前,“90后”群体已经贡献了我国约46%的个人奢侈品市场消费规模。随着国民收入的持续提高和每一届年轻人的“持续发力”,未来的中国奢侈品市场势必将成为全球领先的市场之一,中国内地奢侈品消费者占全球总量的比例或许还会再进一步。
在这种氛围之下,攀比、羡慕的心态在年轻人中裂变,玩圈子、追求个性的消费需求也在日益提高。这导致钱小白这样的中产青年发现身边同事和好友的奢侈品越来越多了。
问题是,年轻人真的应该如此消费奢侈品吗?本来已经是月光族的钱小白夫妇如果再去购买众多奢侈品,他们的财务状况是否会崩溃呢?
归根结底:财富本不自由
读完这些,我们不难发现,以上提到的五个关于钱的问题说穿了其实是当代青年普遍存在的财务困扰。可行的解决方案明面上似乎可以落脚在“如何赚钱”和“如何花钱”这两个方向上,但通过更深层次的思考,我们会发现“如何生钱”这个议题才更重要。
这里所谓的“如何生钱”,是指通过科学的理财方法和投资实践,凭借手头的存量资金不断保值和增值个人的财富。
可能很多读者会觉得,“赚钱就是靠工作呗”或者“有钱了自然就会花钱了,这还需要学吗”。而这种简化的思维,真的靠谱吗?
有些读者可能会认为“如何赚钱”得靠个人的努力、职业发展、家庭背景甚至运气,似乎很难通过一本书来找到答案。但“如何花钱”“如何生钱”并不是抽象的问题,而是可以描述的具体问题,并且可以通过对具体的心理认知、价值观、行为学和方法论的学习、总结来加以改善。
本书后续章节将紧密围绕“如何花钱”和“如何生钱”这两个议题来进行论述。其中包含了两大思考脉络。
第一,“如何赚钱”和“如何花钱”其实是“如何生钱”的大基础,三者之间有递进的关系。简单理解就是,钱生钱首先还需拥有满足日常生活开销之外的额外储蓄才行(见图1-1)。
图1-1 赚钱、花钱、生钱示意图
另外,由于不正确的财富观和理财观,当前很多年轻人期待着一夜暴富,从而衍生出做直播、当网红,甚至从事各类擦边乃至“越线”的工作。也有一些年轻人虽然没那么不切实际,但也因为平时工作中的一点小挫折和风波而提出离职,内心不断地被浮躁情绪所蚕食,迷惘地过着每天的生活。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第二,科学的理财方法和投资实践需要按部就班地学习。比如我们每个月到底要存多少钱?如何制订个人的财务计划?如何知晓投资的门类?这些问题需要综合性考虑。
钱小白的无奈和财务困扰或许很多人都会有,但这些绝不是无解的难题。最好的证明是,我们都能看到身边还有不少青年才俊正在过着相对宽裕和有品质的生活。
即便是暂时像西西弗那样遇上了瓶颈和苦难,一味躺平或者消极以待都是不可取的。在心态上,我们首先要有信心,要坚信通过个人奋斗、合理的消费习惯、存款、理财等途径,就一定能克服这些难题。我们首先要拥有这样的信念:一定要让自己生活得更加开心,这样才能为身边更多人带来更多的福祉。
本书致力于向各位读者介绍合理的消费观和理财观,并通过“个人财富管理模型”和“前袋”“后袋”等创新概念,以及“后袋资产配置模型”和“个人T型记账”等具体方法,向读者展示生动且原创的个人财富管理方法。
让我们从理解“财富本不自由”这个重要概念开启这段自我奋斗和自我实现的道路吧!
扩展阅读
西西弗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一个人物,他得罪了诸神,诸神罚他将巨石推到山顶。然而,每当他用尽全力,将巨石推到山顶时,巨石就会从他的手中滑落,滚到山底。西西弗只好走下去,再次将巨石向山顶奋力推去,如此往复,从而陷入了一场永无止息的劳作之中。
加缪是法国著名文学家和思想家,创作了《鼠疫》《局外人》等经典小说。在他的作品中,他时常强调生活的“荒诞”,描写人世间的疾病、罪行、疯癫和痛苦等,但他更是一个斗士,强调在荒诞和痛苦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就像他本人所说:“西西弗离开山顶并渐渐深入诸神洞府的每个瞬间,他支配了自己的命运。他比他推动的巨石更加强大。”
加缪在文学和哲学领域卓越的成就令我和钱小白非常敬重。对我和钱小白来说,加缪的这些论述也启示我们不要畏缩不前,而要主观能动地管理好个人资产,合理规划好自己的开支,学习更多理财知识,为更幸福的生活行动起来。这也是本书的重要思想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