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行古话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山子神悟学说书 爷爷教读汤头歌

山子六岁那年,村里来了个瞎先儿(当地土语,指盲艺人),在街上卖唱说书。山子跟着娘去看热闹。见瞎先儿在那里又说又唱,活灵活现的,山子觉得稀罕,嘴唇便跟着嗫嚅乱动。娘见他看得认真,回家后见山子爷爷和家人都在院里坐着,就说:“山儿,你给爷爷学学瞎先儿是咋唱的,会不会呀?”

山子一愣,随即回过神来,说道:“中呀!”

说来就来,山子学着瞎先儿的动作,双手一拱,闭起眼睛,下巴用劲儿向前一伸,故意哑着嗓子说道:“乡里乡亲,老少爷儿们,给俺搬个凳子坐坐,让俺给恁唱上两句中不中呀?”

大家见他那滑稽模样,“轰”的一声笑了。

娘说:“瞎先儿坐的是箱子,哪里坐凳子呀?”

瞎先儿自带行李,一般都是装在一口木箱子里,卖唱时当凳子坐。

山子下巴又向前一伸,说:“俺现在不是没有箱子嘛!”

大家又笑了,给他递过一个凳子。

山子坐上去,抬起左手,跷起大拇指,拢起其余四指,做扶坠胡琴杆的姿势。然后左手向上装作握住内弦轴的样子,一拧,右手向右一拉,嘴里哼着“合——”;左手又一翻,装作握住外弦轴,一拧,右手又向左一推,接着哼“上——”(“合”“上”,我国民族音乐中的两个音,相当于简谱中的5和1)。

爷爷问:“这是干啥哩?”

山子说:“定弦哩!”

大家又笑。

山子闭起眼睛,将头向左倾斜,模仿用耳朵听弦,右手模仿拉里弦、外弦的动作,左右交替拉着,嘴里哼着:“合、合、上、上、合、合、上——”眼睛闭着,却用劲做睁的动作,越睁越睁不开,上下眼皮便瑟瑟乱抖。

“合合上上”了一会儿,山子说道:“好了,乡里乡亲,老少爷们儿!说书不说书,先说四句诗。升没有斗盛得多,夹裤没有棉裤暖和;吃罢饭当下不饥,往东走腿肚朝西。”

爷爷问:“山子,说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

山子说:“废话呗!”

爷爷说:“废话,说它干啥?”

山子说:“吊吊大家的胃口,哈哈一笑罢了。”

爷爷瞪大了眼睛,心想:这小子,十足猴气,瞎先儿说个打油诗,他也知道是弄啥哩!这也真奇怪了,他是咋知道哩?

只听山子说:“好了,闲话少叙,书归正传。话说三九寒天,北风凛冽,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冷啊!冷得那是叫人伸不出手来。一个要饭吃的叫花子,袖着两手,胳肢窝夹着个要饭用的瓢,缩脖弯腰,在雪地里踉踉跄跄,蹒跚而行。忽见路边有驴粪堆一个,叫花子蹲下避风,一摸那驴粪,竟然是热的,就双手挖了起来。挖了一会儿,挖出一个洞来,一弯腰钻了进去,顿时觉得暖烘烘。叫花子往地上一躺,从胳肢窝掏出要饭瓢子,当作枕头往头下一放,双手抱头,枕在瓢上,跷起二郎腿,口中唱道:

知足常乐图

身盖驴粪头枕瓢,

老天爷只管下鹅毛。

我在这儿只管我得劲,

可不知那穷人他咋熬。

“四句唱罢,听我道来。乡里乡亲,老少爷们儿,你说他得劲不得劲呀?其实,叫花子说了,得劲不得劲,只有他知道,他说得劲就得劲,得劲不得劲是自己的感觉。你啥感觉,我可就管不着——了——哇!”

山子左手上下乱动,右手左右相拉,左腿压右腿,左脚尖一翘一翘的,做着打简板、敲木鱼的动作,嘴里“合上合上”地哼哼着。

大家笑得前仰后合,一院子的热闹。

一会儿,山子一伸下巴,眨眨眼皮说道:“好了,一个小段说过,俺肚子里可是咕噜起来了。你给俺端上一碗饭,让俺的肚子里也得劲得劲、快活快活吧——呀——”

大家又一次前仰后合,捂着肚子笑着停不下来。

爷爷忍着笑,问他:“这是瞎先儿唱的吗?”

山子说:“拉弦是学瞎先儿的,故事是听俺娘说的。”

爷爷不笑了,想道:这小屁孩儿,脑筋够机灵的,见点事,听点话,还会拐个弯,占风使帆呢!

山子七岁时,一次上山玩耍,见两个本家叔叔在刨一棵圪针树。你刨一会儿,他刨一会儿,累得满头大汗,就是刨不断圪针树的根。圪针树示威似的,摇晃几下,又挺了起来。

俩大人弄不翻一棵圪针树。

这两个叔叔,一个好读书,家中却没有书,但他的兴趣是书,见人就说读书的事,却也只是说说而已,因为就没有见他拿过书,说得对说得错,别人不知道,他自己也不知道,因为听他说话的人从不读书,听也听不懂,而他也只是个兴趣而已,装装门面罢了,并不认真。说的是啥,自己也弄不清楚。说完了,人家走了,他也走了,下次再见面还是这一套,时间长了,也就没有几个人听他说话了。另一个是想学医的,看到山子的爷爷过不了几天就能弄点肉吃吃,眼气得不得了,想着医生能够吃香的喝辣的,我也学医吧,当个“先儿”什么的,多体面啊!但一拿着那医书,看着那“诸药赋性,此类最寒……”的《药性赋》就头发蒙,再看那“升阳益胃参术芪,黄连半夏草陈皮……”的《汤头歌诀》就更蒙,至于再看那李濒湖的“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的脉学,就直呼:“不学了!不学了!这脉学乱似牛毛,去哪里记得住?”有人劝他别急,说你别背书了,直接学捉脉吧,捉着脉,就像个医生。于是他也伸出三根指头,把着人家的手腕装模作样地学捉脉,捉了半天,觉得张三的脉是“嘣嘣嘣”,李四的脉也是“嘣嘣嘣”,跳的没啥不一样,就又急了:“×他娘的,都是‘嘣嘣嘣’,跟兔跑一样,这能捉出个啥?捉他娘个脚!不捉了!”于是就一推六二五,把那《李濒湖脉学》一扔,“急流勇退”,不学了。

圪针树上边有圪针,下边根坚硬,刨起来是麻烦,但也不是说麻烦得就不能刨。但这两个叔叔,你说说,能把圪针树刨翻吗?

刨不翻。

两个叔叔刨不翻圪针树,无可奈何,拄着头站在那里,前后左右看着圪针树,摇摇头,然后你看我一眼,我瞪你一眼。

一个叔叔说:“这头不好使,用不上劲。”

另一个叔叔说:“这圪针树也太粗了,真不好刨!”

山子在一旁看着,见那圪针树也不过核桃般粗细,就给两个叔叔说:“让我试试吧?”

两个叔叔听了,有点想乐,心想,这可是个力气活儿,不是你小孩子能干得动的。但因山子是灵童,就忍着没笑,递给他一把头,说:“中,那你试试。”

山子拿过头,举过头顶,照着圪针树一头下去,“噗嚓”,圪针树应声而倒,翻在地上,再也不动了。

两个叔叔呆了,吃惊地看着山子,又相互对视了一眼,喃喃自语道:“咦!他个小孩儿家,没啥力气,咋就一下刨断了呢?”

山子说:“这很好刨呀!你眼里看着树根,心里想着树根,心里眼里全是树根,甭想其他啥,眼里的树根就会越来越粗。这时候准头儿在心里,照着树根用劲刨下去,不怕它不倒。”

两个叔叔瞬间没了笑话他的意思,转而对他刮目相看。

两个叔叔回村后,也顾不得说他们的“书”和“医”了,见谁给谁说:“这(zhuò)小孩儿,就是够灵的,说点啥,有鼻子有眼儿的。真是神童!”

村人听了,不应声。

背后说:“是比你俩强。”

山子是“神童”越传越神。

俗话说:“有地不愁苗,有苗不愁长。”山子这棵“苗子”,顶着这顶“神童”帽子,转眼长到了读书年龄。

如何让山子读书,成了山子家的大事。

那时村子里还没有私塾,就只能送他到外地去读义学(古时各地用公款或私资举办的免费学校,以补官学之所不及)。山子还小,只有八岁,又是娇生惯养,家里人也舍不得。

商量来商量去,决定还是在家里跟着爷爷识字读书。

山子爷爷为病人看病

爷爷是个中医,小时候读过《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启蒙读物,长大后又读过不少医书,是村里的“文化老大”,除他以外,村里没人比他读的书多。

他本来想让山子直接学中医,但又考虑到山子太小,没有个识字的“底儿”也不行。那咋办?转念一想,有了,让他一边识字,一边背药书(当地口语,指中医书籍),两全其美,岂不是乐事?

于是,山子便在家跟着爷爷,开始了读书认字。

山子不愧为神童,很快就把《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书读得透熟,而且还向爷爷问这问那。渐渐地,爷爷感到有些吃力,难以“招架”。

一次,山子在读《千字文》,读着读着,突然问道:“爷爷,《千字文》是谁写的呀?”

爷爷说:“噢!是一个姓周的写的,叫周兴嗣。”

山子又问:“他是个什么人呀?”

爷爷说:“他是个当官的。”

山子说:“噢!怪不得呢!他可真有本事,写得那么好。可他为什么不多写点呀,只写一千字就完了?”

爷爷说:“是这样,传说周兴嗣有一次说话,不小心惹恼了皇帝。皇帝发了怒,将他下了大狱,并判了死刑。到了行刑的那天,皇帝突然想到周兴嗣这个人还是很有才华的,字又写得好,杀头有点可惜,于是想了一个法子,让人从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中拓出一千个不同的字,每个字一张纸,没有次序,杂乱无章,让他用这一千个字写一篇一千字的文章,不准多也不准少,而且内容还得合情合理。写好了,就免他死刑;写不好,就杀了他。周兴嗣回去后,想了整整一夜,写出了这篇《千字文》。文章是写出来了,但周兴嗣的眉毛、胡子、头发却全白了。皇帝看后非常喜欢,就把他的死刑给免了。”

山子听了,半天不语,手托腮帮,怔怔地想着。

爷爷见山子不说话,就问:“想啥哩?咋不说话了?”

山子自言自语地说:“有本事真好啊!要死的人都能不死。”

爷爷听了一震,有点吃惊:这孩儿,会想事了,遇事动脑子,是个好苗子。

《千字文》读完,开始读《三字经》。

爷爷读:“人之初,性本善。”随后解释说:“人在很小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

山子说:“那就是说,人本来都是好人,对吗?”

爷爷说:“是呀!”

山子想起南麻盗宝的事,那不就是做坏事吗?做坏事,那不就是坏人吗?就问:“爷爷,那为什么还有坏人呢?人小时候都是善良的,为什么有人长大了,就变坏了呢?”

爷爷一时答不上来,就想:这孩儿,在这儿等着我呢!小小年纪,想的事可不小,不能小瞧呢。

爷爷的这类书就那么几本,其他的都是中医书籍,像《药性赋》《汤头歌决》《王叔和脉经》《雷公炮炙论》等,而且都是手抄本,没有注解与解释。咋办呢?“活人不能让尿憋死,死脉当作活脉医”(后世讹传成“死马当作活马医”),爷爷就试着教山子读医书。先读《汤头歌诀》第一歌:

四君子汤中和义,

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

祛痰补气阳虚饵;

除却半夏名异功,

或加香砂胃寒使。

爷爷讲:“汤头,是中药的配方,是医生给病人开药方用的。一个汤头就是一个药方。当然,开药方时,要根据病人的病情,随时加减药物,灵活运用,‘加减临时在变通’(《汤头歌诀》语)嘛!”

山子头一回听医书,那简直就是听天书,瞪大了眼睛看着爷爷,眼球一动也不动。

爷爷讲完,说:“你先背吧,背下来,装在脑子里,慢慢就懂了。”

于是山子朗朗有声,逐句背诵。

念着念着,山子突然问道:“爷爷,‘君子’是什么意思呀?”

爷爷说:“君子,就是人格高尚的人。”

山子说:“这书不是说药的吗?咋说起人来了?”

爷爷说:“这是拿人作比喻呢!是说这种药好像君子一样,是很好的药。”

山子说:“噢!懂了!好药就像好人一样,到哪里都能起到好的作用。四君子,就是四种好药。对吧?”

爷爷说:“对呀!四君子是一种比喻说法,古时候的读书人,常常拿物来比喻人,比如:他们认为梅花、兰草、竹子、菊花这四种花卉,清丽高雅,刚直傲骨,而且风采纷呈,就赞赏说,梅、兰、竹、菊的天然秉性,别具君子之风,简直就是‘花中四君子’。而《汤头歌诀》里说的四君子,是指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中药。这四味中药,就像四位君子,将它们合在一起,组成了中药汤头第一方——四君子汤。”

山子又问:“噢!是这样。那‘中和义’又是啥意思呀?”

爷爷惊异:这孩儿,教他学医,他不问药的事,咋净问点与人有关的词呢?于是便说:“‘中和义’,本来是形容人的词,是说人与人的关系中庸和睦。这里是说,这几种药用在一起,其药理配伍有着调和折中、配合适当,对人大有好处的意思。”

山子说:“就像四个好人在一起做事,力量会更大,是吧?”

爷爷更为惊异:他咋又扯到人上去了?于是说:“是的,有时候用药和做人有相通的地方。”说着,脑子里没了药理配伍,也想到如何做人方面去了。

山子不再发问,两手托腮,陷入了沉思之中。

爷爷和山子的爹爹说:“山子的心思可能不在学医上,好像有大志向。得注意引导他走正路,别耽误了他的前程。他已经十岁了,最好还是给他请个私塾先生,让他读更多的书,好好地成个人吧!”

山子爹一想,就是,于是就将这事放在心上,加紧操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