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奇迹之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作为人类知识财富的宏观经济学

持续改善生活水平需要两个支撑,一个是干得好,一个是卖得好。

干得好,是生产商品和服务的能力越来越高。人类在尝试了各种资源配置方式以后发现,市场经济最善于把人财物用到该用的地方,最善于提高工作和学习积极性。好的市场经济能带来干得好。

经济成长需要干得好,需要市场经济,这一点很多人都明白。经济成长同样离不开卖得好,这一点很少有人明白。宏观经济学诞生以前很少有人明白,没有认真学习过宏观经济学也很难真正明白。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能干好就能卖好,不存在找不到工作这回事,也不存在卖不掉这回事。

大萧条爆发以后,一边是倾倒牛奶、庄稼烂在地里没人收,另一边是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忍饥挨饿。事实说明,干得好并不必然会卖得好。

对比大萧条期间的美国和日本,美国各方面的条件都比日本好,可是美国经济几乎崩溃,而日本经济大致稳定。

用今天的视角看,造成差别的关键在于宏观经济政策选择的不同(当时还没有宏观经济政策这个词)。美国用错了宏观经济政策,把事情搞得越来越糟。当然不只是美国,很多欧洲国家也是越搞越糟。日本选对了宏观经济政策,躲过一劫。

有了大萧条的深刻教训,有了像凯恩斯这样的经济学家的反思,宏观经济学出现了。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是为什么会卖不好,怎么才能卖得好。用宏观经济学术语说,就是如何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如何让劳动者、土地和各种生产要素得到充分使用。

宏观经济学从来也不缺用武之地,经济成长受制于卖不好的时候很多。大萧条是非常典型的例子,日本失去的二十年、发达国家在新冠疫情之前连续很多年的增长停滞,这些都是卖不好制约着经济成长的例子,中国最近十多年的多数时候也出现了卖不好制约经济成长的情况。

宏观经济学一直在实践和争论中发展,到今天也说不上非常成熟。尽管如此,宏观经济学还是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帮了很大的忙,现代经济治理离不开宏观经济政策。有了宏观经济学的指引,掉进陷阱的时候知道朝哪儿使劲,至少不会越用力陷得越深。

正如前面提到的,宏观经济学是一门抽象的学问,是一门脱离个体生活经验的学问,是一门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学问,或者说我们以为知道但其实不知道的学问。正因为这样,用宏观经济学给出的解决方案往往得不到决策者和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这一点在中国尤其突出。

如果凭借个体生活经验,凭借传统智慧解决宏观经济问题,很可能会再次犯下大萧条时期的错误,或者是日本失去的二十年时期的错误。这是巨大的、不必要的损失,是无数个家庭的不幸,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停滞。

宏观经济学需要得到更多的理解,既包括其他领域经济学家的理解,也包括社会公众的理解。这一章的内容,不是怎么利用宏观经济学分析宏观经济问题,而是如何认识和理解宏观经济学。我们会讨论一些教科书上不涉及的话题,比如宏观经济学究竟能干什么,为什么宏观经济学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宏观经济学家为什么总是和其他人的意见格格不入,等等。

打个比方,这一章的内容不是怎么画画,而是如何理解画作、判别画作、了解画作背后的潜台词。严肃的宏观经济分析很复杂,大部分人也用不到。对大家帮助更大的其实是如何判别和品鉴,找到靠谱的宏观经济分析方式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