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强大的基因不用解释
我哥的识别报告一出来,事情一下子变得有趣起来了。
我就像神探夏洛克附体,开始了各种搜集新的探索,企图揭示一些“不为人知”的真相。
第一个问题点就落在了我妈身上。
你能理解一个三十岁出头的的年轻人,精力、体力干不过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婆婆”那种深深的挫败感吗?关键这个“老婆婆”还是自己亲妈。年纪轻轻被自己亲妈“嫌弃”,谁懂这中间的憋屈。
不说别的,就说一个最典型的事例大家应该就有感受了。
在生我老大的时候,我算是深深的体会过了带娃娃的辛苦。白天晚上不停的奶娃、洗衣服、换尿片,每天除了累就是瘫,那时候我简直觉得自己就是“超人”般的存在,还为自己的这份坚持深深的折服沉醉了好久。关键当时还是一家人帮我带一个奶娃娃,我基本也就算个“陪衬”,凡是能动嘴的就不可能多动一根手指头,干得最多的就是声控我老爸和我哥。就这样我都累得够呛,真的是硬了段子里的那句:孩子睡你就睡,那是真的抓紧一切可以睡觉的时间补瞌睡。后来,到了我家小二宝,刚出月子我就直接把娃全方位丢给我妈,自己上班去了。然而,我大为震惊的发现:我妈一个人白天给我们一家洗衣服、做饭、奶一个刚出月子的娃娃,晚上居然还——躲!在!被!子!里!看!小!说!
现在想想当时我那语重心长的劝解企图让我妈“多休息”简直打脸至极。就因为这个事情当时我甚至还“投诉”到了我哥那里,找了个帮手来一起“控诉”我妈这“不爱惜身体”的“恶劣”行径!毫无悬念所有的劝解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都说基因的遗传是最有趣的,女娲娘娘也是最客观的,她既不会让你偏左,也不会让你极右,她一定会在快要失衡的时候及时把配方调整回来。所以就有了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一般家庭中的基因除了个别突变之外,基本呈交叉对称的形式。也就是一般女儿会是爸爸的“镜子”,而儿子则跟妈妈数据极为相似。也就是说,基本上看到我的数据指标也就离我爸不远了,而透过我哥就能看到我老妈的状态了。所以,我哥的报告数据出来的之前我有想过他的数据分值肯定比我高,但没想过能差距这么远——脑容量直接高出我四十多。
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脑容量就相当于我们的“待机时长”,脑容量的数值越高,你的“待机”时间越长。就好比同款汽车,油箱大,加满油的状态,和一个油箱小的汽车一起跑长途,油箱小的汽车跑着跑着没油了,隔会儿得要进个服务区排队加个油。大油箱的车就算是慢悠悠的跑,人家也能甩你个几条街。性能相同的关键就在于超长续航,那么你首先就有了最先决的硬件条件了。
有了这具像化的线索,很多事情就能联系起来了。
就比如说,我总算是知道为啥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家”可以每天哼着小曲儿悠哉悠哉带着娃,还斜眼反问我:带个娃跟看小说有什么冲突?这句话一问完,我就默默看了眼旁边瘫在沙发上脑容量刚过百的那位:哎,看小说的都看不起的先生采访一下呗,脑容量低是什么感受呀?“诚实先生”直接讲出了他的“苦恼”:我终于知道我为什么看小说都看不赢别人了。看书的时候我要脑补小说中的画面,脑补就耗我的脑容量,本来就不多的脑容量,用完就没了,然后我就开始头晕脑胀的,越看越晕!哈哈,瞬间找到心理平衡了,凡事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仔细想来,别说我妈,我甚至连一个九十岁的“老太爷”(我外公)都比不了一点。从小一直有件事情让我尤其费解:我家快九十岁的外公是怎么做到一天到晚看电视还不打瞌睡的。这我的认知里,老人家不都应该随时随地脑袋一歪就能打呼噜补觉的那种吗?尤其是放着电视打瞌睡不才属于正常老年生活。我家外公“不合群”呀!在看了我哥的报告,再结合我妈的种种行为,问题方向总算有了新的思路——我妈应该是完美遗传了我外公的“脑容量”,“电量”不耗完根本睡不着!
由此反推,是不是就是说,小时候精力旺盛的孩子有可能是因为脑容量太高,需要大量的消耗。而经常发呆走神的孩子也不一定是思想开小差,而是真的“宕机”了,需要一定休息来“充电”呢?
比如我哥,从小就是经常被请家长的孩子:学习不专心,老是悄悄躲在课桌底下玩玩具,搞小动作。最服气的还得是老师补充的那句:上课从来不听讲,关键考试又能考得好!是又气又无奈。轮到我的时候老师的措辞明显就简单多了,直接是单刀直入:你家这个女儿打架是好手,学习没点用!反正老师说的是义愤填膺,我就呆瓜在那儿,甚至还悄悄戳我哥一指头,咧嘴笑:“嘿嘿,哥,你也被告状了,没事,一会儿肯定先骂你!”脑容量不影响我的“呆”——反正是个“0”认知,表示毫无压力。
从种种表现来看,先天内核不管后天如何影响,最终都会保持跨时间、跨情景一致性。比如性格特质,“天性纯良”的人,就算学会了“权谋”也会用在“正途”,而“性格卑劣”的人,不论如果尝试改变,最终还是会走上属于他自己的“道”。就像前段时间讨论的最为激烈的“超雄”基因,争论最多的就是这样的孩子该不该生。其实我们应该从它的“成因”开始探讨——女娲娘娘造人时总是有她的“理由”嘛。到底是“配比”出错了,还是“容器”用反了,了解事情背后的原因远比争论对错有意义。
基因这东西属于科学的范畴,但是中国华夏几千年,很多谚语、俗语其实已经给了我们很多的提示,比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等等。
此刻,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我感觉我离“真相”越来越近了——女娲娘娘留下的“用法用量说明书”正在被我一点一点的探索出来,如果我真的能够掌握这么强大的一项技能,“人”是不是就能被“定制”出来了呢?欲知后文,我们下回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