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揭开项目管理的神秘面纱
广义上来看,项目自古有之,万里长城、金字塔的建造都可以被理解为古代的宏伟项目。那么,古人在完成这些项目时,是不是也运用了项目管理的方法呢?
古人用来管理项目的一些方法肯定和现在我们使用的方法有暗合之处,只是古人没有将其归纳和总结为结构化的管理技术。
专门针对项目这种业务形态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项目管理,在20世纪20年代起源于美国,并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展起来的一项重大新管理技术。伴随着项目管理发挥巨大的管理效能,这种新的管理技术被社会认知,并被广泛推广和应用于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
1957年,杜邦公司将关键路径法应用于设备维修,使维修停工时间由125小时锐减至78小时。
1958年,在北极星导弹设计中,美国应用了计划评审技术,将项目任务之间的关系模型化,设计完成时间缩短了两年。
在著名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中,项目管理的网络计划技术帮助这项耗资300亿美元、2万家企业参加、40万人参与、需700万个零部件的宏大项目得以顺利完成。
20世纪60年代初期,华罗庚引进和推广了项目管理中的网络计划技术,并结合“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指导思想,又将这一技术称为“统筹法”。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还牵头成立了“中国统筹法、优选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来推广这项技术。
1982年,在我国应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鲁布格水电站饮水系统工程中,日本建筑企业运用项目管理方法对这一工程的施工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取得了非常好的效益。这给当时我国的整个投资建设领域带来了相当大的震动,让我们深刻意识到项目管理技术的巨大价值。
1987年,国家有关部门基于鲁布格工程的经验,联合发出通知在一批试点企业和建设单位要求采用项目管理施工法,并开始建立中国的项目经理认证制度。
20世纪末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项目管理越来越广泛地被中国企业及社会认知。2000年,国家外国专家局从美国项目管理协会引进了PMP项目管理专业人士资质认证项目,在国内推动这一认证项目的推广。之后,IPMA的IPMP国际项目管理专业人士资质认证,以及OCG的Prince 2等国际认证被相继引入中国。这些举措也给项目管理在中国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