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一位总裁30年的行与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序一 直击人心的金句

大约十年前,我收到一条短信,自称朱巨露,自我介绍大致是:做过老师、公务员,下过海,现为某中国著名民企高管、企业大学校长,为多家企业进行过管理培训和现场指导。然后说,如果您认为我这些经历还过得去,值得加微信好友,就以此电话号码加我微信,或告知我微信号,我加您。如果认为不值,可不回复,没有关系。

我觉得此人有趣,坦荡,当然这样的经历也证明了他的能力,也看出他的自信。我直接用他的手机号加他微信,他也秒过了我。几天后,他约了一个饭局,很贴心地找了离我住的乡下不远的一个“农家乐”——我喜欢郊外的那种夜凉如水、虫声四野的就餐感觉,更不喜欢为一顿饭局跑城里来回好几个小时。那天,我叫了一个水处理专家袁总,一起在阡陌中步行三四公里,到处生机勃勃,心情极佳。他那边的朋友也很好,那天我们一见如故,后来他和袁总也成了好朋友。

后来,我们还一起策划想做个书院,后因各种原因暂停了。然后他辞去高管职务去做一个高科技公司,成绩斐然,如果不是这三年新冠疫情的影响,他的公司应该已经上市了。

我很奇怪他做事为什么一做一个成,亿则屡中的感觉。当然他是一个很可爱的人,我们一直来来往往,隔三岔五喝酒,但这都不能解释他为什么做事成功率高。我喜欢的人、经常喝酒的人很多,不能说只要我喜欢,只要经常和我喝酒,就百事可成。这一定与我无关。

我是大学老师,但也常常给企业家讲课。他是企业家,竟也常常给企业家讲课。我玩虚的,讲文化讲哲学,全部形而上,不落地;他净说实的,用哲学来解释管理学,用文化来分析人心和市场,接地气得人气。他的场子,那叫一个红火、热烈。我看过一些他讲课的照片,他在台上指挥倜傥,风度绝佳,气场弥漫。他长相一般,但一旦生动起来,指挥起来,我们会忘了他的长相,只觉得他潇洒,让人心仪。他给大大小小的企业和大大小小的老板们讲课,确实能给到他们切实的指点,真能提高他们的效率,让他们受益。他不忽悠,他讨厌那些成功学大忽悠,他和那些大忽悠不同:大忽悠们未必让听课的赚了钱,但自己赚了钱。他是,让听课的赚了钱,他自己,真没打算从讲课里赚什么钱——最多拿点培训费,和朋友们喝酒够了。

《冷眼》是他这么多年讲课的精华,也是他自己在社会里摸爬滚打、冷眼洞察、热心关注的人生体会。我看了,觉得好。全书四大篇:思、悟、行、功,主体精华部分用的是格言体,不是逻辑严谨、抽丝剥茧的长篇大论,而是直接给到的、没有论证过程的一个结论、一个判断、一个观点。这不仅是他多年思考、实干、感悟所得的精粹,也是他多年培训讲学时迭出金句的收揽,还是他多年培训传播的心得体会——从传播学的角度说,格言的好处是直接给到,直击人心,最容易打动人心,也最容易被人记住,还最容易被人听话照做的。从应用的角度说,一两句直击本质的观点,就是最好的指点。朱巨露真是深谙其道。他的这种格言体,还切合了当今快节奏时代的阅读特点,也切合了他的听众、他的读者的认知能力和接受模式。

比如他这接连的四段。

☆ 人生只有两件事:做好准备,抓住机会;抓住机会,利用机会。

☆ 人生有三类事:喜欢做、愿意做、必须做。喜欢做的事让人开心放松,愿意做的事往往来自理性的思考和利弊的权衡,而必须做的事则源于责任、道义和良知。真正考验人的是认知到必须做的事并把它做好,最高境界是把必须做的事变成喜欢做的事。

☆ 手上做着一件事心里却在想着另一件事,与面前的人聊天,却总不经意间想起另一个人。事多了,每件事都想做好,就有点浮躁了。

☆ 关注“这一个”,慎思“下一个”,不要在不满意“这一个”时去幻想“下一个”,先集中心神搞好“这一个”,活在当下。

想着那些正在做事的大大小小的企业主,懵懂之中,迷茫之下,看到这样的句子,是不是于我心有戚戚焉?

但老实说,如果朱巨露的“格言”“金句”都是这一类,那还是平庸了些,平庸到和一般市场培训师或者鸡汤大师一个级别了。朱巨露不应该和他们在一个水平线上。

其实,金句也好,格言也好,是分成两类的。

第一类,是所谓励志类、道理类,这一类往往没什么成色,阿狗阿猫都能侃侃而谈。

比如我们随便网上搜一下: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拿了一手好牌,而在于打好手里的烂牌。

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

这样的所谓格言,你不能说它不对,但即使对,也不过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因为它永远避开真正的问题。比如第一句的关键,应该是“如何打好一手烂牌”,而不是“打好一手烂牌”。而第二句,语言难道不是重要的力量吗?说这话的名嘴,就是靠语言吧?质言之,语言岂不也是行动?很多时候,他们侃侃而谈的这些,你反过来说也没有什么不对。比如某名嘴到某大学讲演,第二天有学生兴奋地告诉我她听到一句金句:

你可以选择放弃,但不能放弃选择。

但这一句话,反过来说有什么问题吗?

你可以放弃选择,但不能选择放弃。

感觉还更好一些是不是?

所以,我对喜欢说励志类“金句”的人有一种特别的不信任,乃至不耐烦。某次讲座,主办方拿来嘉宾留言簿,让我留言,我随手一翻,也是奇怪,就翻到上面这个名嘴的那一页,她的题词是: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这可是孔子的名言。但不知道为什么经她一说,我就不耐烦。于是,就在旁边对称的那一页,写下了我的留言:

仁者忧,知者惑,勇者惧。

有什么不对吗?我觉得更好。

所以,对励志类格言警句,要保持警惕。它们既不能让你获得新的认知,也不能使你拥有某种能力,就是一些正确的废话,甚至是似是而非的混账话。喜欢这类“格言”,往往是思想的懒汉——他只是需要一个行动的理由,而他自己又不愿意动脑筋,于是就找一句格言来为自己的选择背书。

而第二类格言,属于揭示某种真相,洞悉某种秘密,直达某种本质的,比如民间的一些谚语:纸包不住火,雪地盖不住孩子。我喜欢这一类。

比如我也是网上随手一搜: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所谓的信仰,它能让一个人变得完全受自己的梦想奴役。

在与理性永恒的冲突中,感情从未失过手。

有时不真实的东西比真实的东西包含更多的真理。

群众没有真正渴求过真理,面对那些不合口味的证据,他们会充耳不闻……凡是能向他们提供幻觉的,都可以很容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凡是让他们幻灭的,都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哦,这是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中的“金句”。是不是开脑洞,是不是让我们恍然大悟?

再看看迪特里希·朋霍费尔《狱中书简·关于愚蠢》:

对于善来说,愚蠢是比恶更加危险的敌人。

愚蠢是一种道德上的缺陷,而不是一种理智上的缺陷。

蠢人不可能靠教育来拯救。他所需要的是救赎,此外别无他法。

我们的统治者是希望从人们的愚蠢之中,而不是从人们的独立判断和敏锐思想之中,获得更多的东西。

是不是说出了真相,抵达了本质,是不是唤醒了我们的认知能力?

这一类格言或金句,才是智慧,是比我们更智慧、更具有洞察力的人给我们的启示。

你能分辨上述两类格言的不同,明白两类“金句”含金量之天壤之别,不被第一类格言忽悠,在第二类金句中找到灵性的触动和认知的提升,恭喜你,你已经如胡适所说:“不受人惑”而“开卷有益”了。

庆幸的是,朱巨露这本书中的“格言”,绝大多数属于第二类,也因此撑起了他这本书智力的高度,保证了他思维的品质和这本书的品质。我喜欢朱巨露“格言”中的以下一类——

没有特殊,我们都是规律中的一个,但我们又真的很特别。

一切的没有发生,是还没有到达临界点。

诚实地面对自己,你就有了所有的智慧。

对人的定义最好能止于:有缺点的好人。

人们并不相信事实,人们只相信自己认为的。

当朱巨露的这些“金句”在书稿中扑面而来的时候,我对他脱帽致敬了。

这也是随手复制的。说出或写出这类金句,需要一种对生活的洞察力和高度的语言概括力。我不是说朱巨露的格言可以比肩勒庞和朋霍费尔,我是说,他的这本书,和市面上流行的大多数鸡汤书励志书成功学书不同,这本书中的这些“金句”,是有含金量的,是可以读一读,想一想,然后,有所醒悟的。

是为序。

鲍鹏山

(上海开放大学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 学术委员会委员,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

202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