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77,梦露:刘邦项羽
梦露:
项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总觉得修身都做不好的人不配谈齐家治国平天下.好苗子项羽修身出了问题,项梁应该在早年揍他一顿,把他拉到野草堆里对草练剑,看他如此厉害可能敌过大自然.让他在夏天结冰,在冬天开百花,看看谈兵法,玩变化可敌得过大自然.
他早年一定听多了夸奖,例如“你天生就是王者.““你就是为当王而生的.“于是,他除了人高马大,天赐神力.还多了不可一世的王者傲气.刚复自用,使他身边聚不来能人异士,只有些无智无才的给他造了杀秦军投降官吏士卒的罪孽和屠杀威阳城,烧城寻金抢妇女.
韩生劝他,他把韩生扔锅里煮死.
天生神力,无良心、无智慧约束自己,早晚是使自己爆体的源头.如遇天降好事,当更谨慎.如天赋异禀,当思为天地之卒,受天地差遣,把自己当棋子,由天地执棋,不加我用,为天地正道,扬道.当不可有私,不可造孽.切记.切记.切记.
韩信:刘邦的又一名猛将,其初在刘邦那儿也不受重视,萧何给追回来让刘邦奉他为大将并举行了拜将仪式.给足了韩信重视与面子.韩信也没辜负刘邦的重视在分析项羽与刘邦谁更强时,让刘邦信心大增.
刘邦得一城,得一城民心.项羽得一城,毁一城,失一城民心.刘邦一路得民心,得习将,得人才.项羽一路失民心,杀人毁城,天生王者,自以为是,不听劝告,除自己外难有为自己出生入死之人,虽未登寡人位,已是自封的寡人,足见个人能力太强、太自满,只能为卒,不能为相为将.为将为相,是不显自己之才,包容,接纳各种声音与人才,可分辨人才.聚人才,才能走得更远.
陈平:一个能把祭品分配公平的人.自称若有机会主持天下大政也可以像分配祭肉这样公平.
这里一个神奇的地儿,说,楚兵将汉王重重围困时恰好从西北边刮起大风,树也被折断,房屋都被吹倒,飞沙走石,天昏地暗迎头吹向楚军,楚军阵脚大乱纷纷逃离,刘邦因此与数十骑人趁乱逃跑.必死之局,天助突围.
我终于知道刘邦为什么推两孩子下车了?因为他俩是否有天助是天命?还有吕后可适合做后?其父可承担起厚富?刘邦不愧是最深沉的王者,知自己确得天助,确为天子后,那自己的儿女,老婆,老爹呢?可有厚福?钱权是富也是祸.有命可受用便是富,若受用不起折了寿命,不如在贫困之地乐得安老.一人得位全家无福消受纷纷离世落得个真正的寡人也没什么意思。
捧到面前,板上钉钉的王位,刘邦可受用得起?我刘邦的孩儿老婆,老爹可受用得起?若为一高位失了,折了亲人的寿命,那这高位是取还是不取?
所以,他试过后让刘盈做了太子,吕稚为吕后.所以,非常的看不懂的手段,确定了他们可受高位。如置自已于极危之地才能看出自己的能力,与是否得天助?
刘邦这一帮人,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样,一是谁呢?刘邦手下第一人非萧何莫属,得了萧何,萧何出点子找人,又找人,又找人,找来一大群能人,那一大群能人又找人,找来更多人才.啊!天助刘邦,天助刘邦!
超喜欢韩信,萧何与随何打的配合战.萧何用漕运运粮运兵,韩信用奇兵还收了猛将李左车,随何为汉王夺天下争取时间,杀楚使者致使黑京布归附.这里还有汉王刘邦一贯的所作所为皆仁义,
荀悦评的“形“,“势“情“,在我看来还是个“以不变应万变“,“不变“如如不动的空心,变因事态环境人随意变了.这个具体事件,具体应对,历史事件给我们一些参考,但就现在的环境与人还应有适当改变,不要拘泥于标准答案,创新的答案,随心随意的破局.不可照本宣科,不可照猫画虎.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才能解别人解不了的难题.思维绝不可框于一隅,任其飞,任其破.绝不可为自己设框框,不可完全认同任何思想,听之有共鸣,或可用一二。听之无共鸣,也许在特殊时候也可用一二.不让自己处于受困状况而已.术,可随意用,心只能尽善尽美.
这一章都是战略,打打打,我看不懂战略,也不太感兴趣.就想揍项羽,因为他“煮烹烧“人,还毁城烧城,太气人了.
人只是地球上的一个过客,一个过客而已,因一人或一群人导致一座城,一个国家、一个地球,失了原样儿越来越糟因你而糟,你死不足惜,特想揍你.虽说历史成王败寇,你也许没那么坏,但就一个“煮烹、烧“人,毁城烧城的任何一个人,都死不足惜,若我说了算,我说你可以去试一下被你煮烹烧的人的感受.如果AI够牛,让坏人去体验一炼狱,万刑之苦.真疼痛,也许是件好事。不经一难让你知畏惧,很难让你长一智,不是吗?
游说韩信
韩信要去齐国当个假王,使齐人安定.刘邦很生气,还好有张良,陈平给分析局势,韩信太强,他要称王咱拦不住,不如顺应他让他做个真齐王,要不然恐有变故.
刘邦听后派张良带印信到齐国,封韩信为齐王的同时,从他手里征调部队前去进攻楚军.(此时的刘邦对韩信可有忌惮?我想以刘邦慎密的心思.一定有.)
项羽派武洗游说韩信:一、汉王不守盟约二,汉楚争在,没灭你.三、你确定了汉、楚谁赢。
这些理由打动不了韩信,也打动不了我.但蒯彻说的话却值得深思了.
一、楚汉争带来的生灵涂炭,百姓向往和平,而您能带来和平,并说“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二、野兽尽而猎狗烹.夫以交友言之,则不如张耳与自安君者也;以忠信言之,则不过丈夫种之于句践也,此二者足以观“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
之力.
三、听者,事候也;计者,事之机也.知者,决之断也;疑
事之害也.审豪厘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智诚知之,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未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
韩信犹豫,不忍背叛汉;又自以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彻因去,佯狂为巫.
却说韩信最终被汉王诛杀,落得个“野兽尽而猎狗烹“的结局.萧何入狱,张良要与神仙交游,抛弃了人间琐事,落得个“明哲保身“
刘邦一个城府极深的狠人,此人谋天下可与共,得天下为稳固天下,请保命远离.越无懈可击面面俱到的人,越应加倍小心.而项羽“抗秦八年,历70多次战从没败过,才拥有称霸天下.“足见此人在用人用兵上绝非草包,并不像书中所说尽失人心,只剩二十八人的情况下,还能淡定的兵分四队,向四方向反攻汉军,杀一将一尉,杀数百汉军,集合骑士时仅损2人.骑士佩服道:“正如大王所言。”项羽只所以不过江东,是因为不敢卷土再来吗?不是的,是因为仁义,因为被带出的兄弟死于战场,自己无愧对他们的父母.项羽从无败战的原因呢?因为很可能他造了一支仁义之兵,把每一个战士当自己的亲兄弟,如果可以他愿每个随他出征的人都能安然去安然回那是霸王的柔情.刘邦取天下后,江东鲁人不敢降,听了项羽的头颅后才降,刘邦为项氏亲属赐予刘姓还进一步封项伯等四人为列侯.
在这段历史中,狡滑如狐狸的刘邦同学对项羽同学有愧疚!!他隐藏了什么?!
这是一时代两个王的故事,如一开始的“赤帝之子杀了白帝之子“一样.或许那是两个腥腥相惜的英雄的一场不得不战.
刘邦能用尽群臣的策略,群臣的策略能尽量发挥众人的力量;楚王厌恶群臣的策略而用尽自己的能力.尽用众人的力量就胜利,竭尽自己力量的就失败.
可惜了,项羽如果多读点书,知道广纳能人,知人善用.我想投奔项羽的人会比投奔刘邦的多.项羽天生神力,一看就是天选之子.能加点“道“加点柔性管理,天下无刘邦什么事儿.这就是一块璞玉当砖用.
看来后天的努力加知人善用加运来天地齐助等于成事. 先天的天赋并起不到决定性因素,有可 能还使人生傲,加大失败的概率.
所以,把自己当愚大,才能聚能人,把自己当愚人日日勤耕智慧,才能立于容易胜的境地.
丰沛起事之后,高祖网罗天下豪杰招纳叛秦逃亡之士,可以说是相当的多.后来即位之后,只有丁公被杀还是因为不忠,为何呢?这原因在于进攻夺取和守住成业的情势大有差别.在各路英雄争斗追逐时,市民没有统一的主人,理所应当接收所有的人,到成为圣上之时,全国之内没有不臣服的.倘若现在不向臣子们表明礼义的道理,会让臣子们产生叛变的心理,但是人人都那么自私,国家又怎么会长久安定呢?所以斩杀了丁公就是告诫天下人:不忠于国君的大臣最终将没有容身之地,但抱着私心私自和别人结恩德的人即使能够生存也是不合君臣议的,以做效尤,谁能说高祖考虑事情不够深远?
咱不得不说,虽然我看不懂刘邦,但他做事合道,不得已而谋反,一路上安抚百姓,广纳贤人.知人善用.纳谏如流仁爱有加,分财分权分地盘,有点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那感觉.美中不足是历史把他写得太完美了,太完美必有猫腻.成事后,行功论赏这一点,我很佩服他,不仅厚待好亲属,将士,还把多次辱他的季布封为郎中,把与他有旧怨且多次辱他的雍齿素封为什方便.封韩信为淮阴侯,萧何为失郝侯,张良为留侯,陈平为户牖侯。
论功行赏,这方面还得听陈平的.我不在行,所以知己后,多给自己找点补自己缺儿的人.
我挺想看这个时代的刘邦与项羽,他俩有些互补,历史把刘邦写那么完美,我觉得他阴险,城府深心思细腻,优点集中在心计上,外弱内强,项习.历史把他写得那么不堪,在他死前一战又把他的形象扳回来了,我觉得他是一个守礼不屑于阴谋诡计的,光明磊落的英雄,外强内柔.假设刘邦也有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想法,他俩都有让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想法,如果强强联合,那天下会怎样呢?
刘邦暮年,身居高位,高处不胜寒的他是否会想到他的对手项羽呢?想到这个对手时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
再者,做任何事,都要种善因,刘邦谨小慎微,每一步都种下善因,最终得了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