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相关概念界定
2.1.1 流通与流通现代化
2.1.1.1 流通
“流通”一词在中文中的意思是指商品、货币的流转。与中文“流通”对应的英文,学者们并没有统一,有的对应为“circulation”,源于马克思的《资本论》,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有的对应为“distribution”;还有的直接译为“marketing channel”[1](李飞,2003)。从市场营销学的角度来说,“流通”实际是指“分销”与“营销渠道”。这表明“流通”与“分销”“营销渠道”之间存在着概念上的重叠。
流通是指商品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1](李飞,2003);分销是指商品从生产者手中向消费者手中转移所有权的过程[2](郭冬乐,2003);营销渠道是指产品及相关服务通过一系列相互依存的组织和个人,从其生产者或提供者转移到消费者的途径、过程以及相互关系[3](Stern, 1992)。可见,“流通”“分销”与“营销渠道”三个词,皆含有“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的过程”这一核心概念。但是,受学科、时代变迁、研究角度等因素影响,这些概念的含义在不断演变,表现出在不同语境环境下特有的内涵。如分销与流通,同样是商品由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问题,对厂商是分销问题,对宏观经济是流通问题;在管理学是分销问题,在经济学是流通问题;从个体角度看是分销问题,从整体角度看是流通问题[1][4](李飞,2003;夏春玉,2006)。分销渠道与营销渠道在管理学中的概念也是有区别的。分销渠道是指某种产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过程中所经过的一切取得所有权或协助所有权转移的组织和个人[5][6](吴健安,2004;李飞,2004)。运输和仓储公司属于营销渠道组织[7](迈克尔·贝克,1998)。
对流通的具体界定,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流通是社会再生产的环节之一,是商品所有者全部相关关系的总和。西方学者在这个问题上形成了三种主流看法:一是把流通和营销等同起来;二是从流通过程出发定义流通,认为流通是生产向消费转化过程中,人与商品转移的统一过程;三是将流通定义为商品从生产到消费等一切相关活动的总和。
本书使用学术界较为普遍的一种关于流通概念的定义和解释,即流通是指商品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从形式上看,流通就是人们常说的购、销、运、存。购销创造数量与质量效用,运输与储存创造空间与时间效用[8](陶琲、杨谦、李飞,1991)。
2.1.1.2 流通现代化
“流通现代化”的概念始于日本政府1962年提出的《流通合理化设想政策纲要》。20世纪80年代,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流通现代化。
关于流通现代化,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流通现代化包括流通组织、流通设施、经营方式、管理的现代化[9](黄国雄、曹厚昌,1997)。流通现代化是指在商品流通的全过程中,运用先进的流通技术设施、手段和现代化的流通方式、管理方法,形成高效率、高效益的商品流通体系[10](丁俊发、张绪昌,1998)。流通现代化包括流通观念、流通组织、流通经营、流通布局、流通技术以及流通制度的现代化[11](晏维龙,2002)。流通现代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社会和信息化社会而在商品流通领域产生的变革、创新过程[12](宋则、张弘,2003)。夏春玉、瞿青珍、李飞(2003)把国内流通现代化内涵的几种观点,归纳为状态说、动态说与综合说[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