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链垂直整合、社员参与及绩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自序

21世纪初,我们将有幸见证中国逐步走上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在中华民族数千年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认为“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农情和国情。小农的大量存在不仅具有现实合理性,且具有顽强的韧性,对于社会稳定、保护农民利益具有积极作用。但延续上千年的小农经营模式在新时代仍表现出一系列不适应性,以手口相传的经验作为主要技术来源,现代标准化的技术体系接纳与应用不足;在前端,小农户面对处于垄断或半垄断的种苗、化肥等农资供应商,在后端则面对消息灵通、渠道畅通、博弈能力较强的中介商或收购商,处于“前后两头吃亏”的状态。因此,以合作社为载体,将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让优质要素能够畅通进入农业生产过程,让农民在产业链中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是实践探索,也是理论界试图解决现实问题的希冀所在。

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既是一个有意思的理论问题,也是我们在实地调研中忍不住要去思考的沉重课题。若遵循简单直接的线性思维,改变小农的核心在于促进规模化经营。但在真实的情况下,经营主体规模扩张意味着大量的土地流转,以及随之而来的交易成本、农户利益受损风险,也意味着经营主体风险集中、用工集中期雇工困难、管理难度加大等。因此,简单地扩张农业经营规模并不可取。

从四川一些地区的发展经验来看,让低效益、低附加值的传统农业转变为高质高效的农业往往需要要素层面上的规模化、组织层面上的合作化、产业纵向关系层面上的一体化的同步实现。在初期,往往需要一些大户成长起来,改变小规模经营状态。但规模化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规模化也必定会存在限度,所以,在中期,需要大户之间、大户与小农户之间、小农户与村集体之间的合作,以解决发展中的共同难题,因此,合作化就成为必然。在后期,则需要实现产业化,在顺畅接触到外部更加广阔的世界的过程中,实现育产加销的一体化。因此,“以规模化促进组织化、以组织化促进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实践逻辑。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只要在要素、组织、产业链三大方面实现突破,辅之以适销对路的品种,农业也可以实现亩产万元乃至十万元的突破。

我们在四川各地调研过程中见过不少的合作社,仔细比较与思考,发现一家合作社脱困并实现跃级提升的关键在于具备能力投资运力、建设加工仓储设施,即实现产业链垂直整合,否则产品便卖不出好价钱。因缺乏利益激励,合作社难以让农民信服,农民也不愿意参加合作社;人心散了则合作社的后续发展往往难以维系,合作社处于“半死不活”或“有名无实”的状态。因此,本书将产业链垂直整合作为研究关键词之一,重点关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业链垂直整合。

对于作为一个微观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而言,实现一定程度的产业链垂直整合对于其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不仅关系到发展能力、社员凝聚力等,也意味着其能够承担制度建设的成本,还意味着合作社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小农户的生产优势——保证持续、稳定、标准化的农产品原料供应,这将迫使合作社向小农户分权,或者更加深层次地介入小农户生产过程,如提供农资、技术指导、种苗更替等。因此,合作社的产业链垂直整合将对合作社的组织制度、成员关系等产生深刻而多元的影响;外人往往会认为合作社产业链垂直整合与社员参与之间互不相关,但事实上存在深刻关联。

前面从实然的角度谈了为什么要研究本书话题,接下来就从理论的角度,也即应然的角度谈谈为什么要分析合作社产业链垂直整合、社员参与以及合作社绩效。合作社是“弱者的联合”,既追求经济效益,又承担社会责任、保护农民利益。对合作社的批评集中在多数合作社偏移其本质性规定,强调少数核心社员的利益,忽略大部分农民的利益,造成其利益受损。本书研究的深层次目的在于分析合作社在发展演化中是否存在“去异化”、逐步强化社会属性的可能;而如果说合作社产业链垂直整合程度关乎合作社的竞争能力、盈利能力等,那么社员参与在很大程度上则是合作社社会效益的体现。

本书是我博士三年半时间辛苦思考、与大家思维碰撞的成果,十分感谢老师们、同学们的指导和帮助。因个人能力、视野等限制,本书存在片面之处,也可能存在认知偏颇,敬请大家批评指正。我深切地知道,很多事情,我还做得不够好,很多知识或领域,囿于精力、环境、能力等,还没有去学习与涉足,这都是我需要弥补的地方。

读到历史上汉宣帝对书生的评价“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加上今时社会对“专家”的批评,深感痛心。我希望能够在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之间掌握平衡,在被时代裹挟和环境“拽着走”的被动行动中,依然做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的研究,做实实在在的事情,哪怕是微薄的贡献,我内心依然充满幸福感、充实感和力量。

张耀文

2024年6月于成都百花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