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论》年刊(第二十一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资本论》基本理论研究

《资本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示

丁东宇 李东洋丁东宇,哈尔滨商业大学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李东洋,哈尔滨商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摘要:《资本论》是马克思系统、深刻和全面研究人类现代化运动的一部伟大的科学著作,它以英国为典型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批判,并揭示了未来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对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以人的自由发展为旨归,通过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克服社会异化,通过有计划的发展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资本论》;中国式现代化;重要启示

《资本论》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伟大著作,也是马克思系统、深刻和全面研究人类现代化运动的一部伟大的科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确立,也标志着科学现代化理论的形成。《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为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率领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中探索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资本论》始终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理论来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一、《资本论》中的现代化

众所周知,《资本论》以英国为典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阐明了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即它的发展、没落和向更高的社会形态过渡的必然性。由于《资本论》主题和时代的限制,马克思当然不会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当作它的直接研究课题。但是,《资本论》在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批判中对取代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新社会进行了展望,这为我国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资本论》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提出未来社会的现代化问题的时候,也始终坚持科学观点。马克思不像当时的蒲鲁东等人那样,在“社会主义”名义下,设计理想的现代化蓝图,用对将来的现代化的详细的设计,来束缚后来人的手脚。这样的蠢事,马克思是从来不干的。所谓科学,毕竟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来阐明事物发展规律的。因此,马克思只是基于当时资本主义现代化内在的矛盾和冲突的必然结果对未来的现代化趋势进行了阐释,说明了取代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所具有的特征和全局性的发展方向,并没有事先规定出新社会现代化的细节,而把这类问题留给应为此而奋斗的将来的一代人去决定。当然,未来社会和人有种种对问题的解释方法,由于解决问题的时间以及各民族所处的历史条件的不同而使其具体的现代化有着不同的特征和内容。恩格斯后来在致德国党的年轻理论家的信中指出,不论是“社会主义社会”还是其“分配方式”,都是“不断改变、不断进步的东西”。他同时评论说,在现在,“合理的辩论只能是:(1)设法发现将来由以开始的分配方式,(2)尽力找出进一步的发展将循以进行的总方向”[1]。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未来问题所坚持的科学的、原则的态度。后来列宁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列宁指出,“至于变革的形式、方法和手段,马克思既没有束缚自己的手脚,也没有束缚未来的社会主义革命活动家的手脚”[2]

因此,《资本论》论及未来社会的现代化时,只把它限制于具有普遍意义的极为原则性的问题上。正因为如此,它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特殊的理论上的重要意义。迄今为止,世界上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仍然是形成中的社会主义,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阶段。所以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时,考虑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和前途的时候,应该回到原来的出发点,重新回顾一下马克思如何预测了未来社会及其现代化基本的全局性的观点,那是非常重要的。在此,笔者仅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三个层面阐释《资本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示。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要促进人的“自由发展”

《资本论》给人印象极深的是,马克思最重视、最强调未来社会的“人的自由发展”的特征。他为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建立了人的自由发展的维度,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旨归。无疑,这里所阐明的自由主要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自由,也就是“自由的人与人关系”。

我们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成为共产主义者后一贯的主张就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在《资本论》中,未来社会的现代化最早是第一卷第一章商品论中论述“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时提出的,这里规定了这个社会是“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做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的“自由人联合体”[4]96。另外,在论述“资本的积累过程”时,马克思认为,取代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具有“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4]683的特征。

对人的自由发展,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一切社会成员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是未来社会的现代化的根本原理。资本主义现代化,没有超出阶级社会发展的痼疾,依然只是使社会一部分成员多方面地发展其能力和个性,这是以牺牲大多数人的“自由发展”为代价来保证一部分人的“自由发展”的。然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里,现代化的性质有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这种可能性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中逐步成为现实。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就是,各个人的“自由发展”,不会牺牲和妨碍别人的“自由发展”;相反,它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另一方面,每一位社会生产者都是主人,在他按照自己的意志从事生产活动的意义上,他是自由生产者。资本主义社会依旧存在剥削,生产者不是为自己,而是为资本家进行生产。虽然劳动是基于等价交换的雇佣劳动,但还是外在的强制。但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者是为自己也属于其中一员的联合体而进行生产的,其劳动并不具有外在强制的性质。这种现代化在“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和“劳动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的时候才能实现。但是,在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现代化在某种程度上还不可避免地会按照“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来运行,因此,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外在强制性。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人的自由发展维度,通过民主机制、政府规划和调控、有效的法治、积极的文化精神规范和引导经济发展,节制资本,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实现人的“自由发展”,根本在于缩短劳动时间。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发展”在生产劳动中的实现是有限的,因为,这种劳动无论是怎样自觉的“快乐的”,在它是为了维持自己和社会生活进行再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这一意义上,从整体来说,它还是为“外在合目的性”所支配的“自然必然性的王国”领域。所以,人类的真正自由,是在这个领域的彼岸。他说:“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挥,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工作日的缩短是根本条件。”[5]929人只有从物质生产中解脱出来,才有从事自由活动、脑力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时间。资本主义现代化将维持社会生活进行再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全部转嫁给了劳动者,从而为统治阶级创造出“自由时间”。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是逐步减少或是消灭这种转嫁,并着手保障一切成员的“自由时间”;而且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这种“自由时间”也要逐步增加。因此,我国实现现代化发展,在动员全体人民共同奋斗,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同时,要注意研究如何缩短个人工作时间,建立现代劳动体制和机制,为民众提供更多的休闲时间用于发挥他们自己的能力。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生产资料的社会化”

资本主义现代化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它导致了资本逻辑的肆虐,以及社会对人的控制。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生产资料的社会化”作为未来现代化的经济基础。“生产资料的社会化”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现代化中社会异化的问题,实现了人在社会中的自由。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有这样一种思想:社会占有生产资料这件事,最初是通过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权力,将生产资料转为国家所有(国家是在“社会”的名义下占有生产资料的)的社会主义国有化的形式。但随着阶级对抗的消灭,国家也注定要逐渐消亡,结果,国家权力对社会关系的干涉就成为多余的东西而消灭。无国家权力管理生产资料、指挥生产进程的形态,就成了经济活动的一般形态。这样,劳动也就失去了作为剥削的源泉的性质,恢复了人们自觉地改造自然的固有性质。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设想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做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4]96这是这样一种社会:工厂和机器等生产资料,在劳动者看来并不是别人的东西,而是自己的,也就是整个社会的公有财产。他们在劳动的时候,也不受外来的强制,而是作为这种联合体的、社会的一员自觉地去尽自己的职责。“生产资料社会化”是社会成为“自由人联合体”的根基。

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劳动者的私有财产得到了保障。但是,我们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的时候,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是在国家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为国家建设、国防安全、人民生活改善作出了突出贡献。公有制主体地位、国有经济主导作用是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发挥好政府的作用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各个企业都是非常有计划地进行生产活动。这不仅表现为企业内部的活动都要配合自己工厂生产线的流程,使承包企业必须按照时间表在一定时间内将所有必需的零配件交到工厂等,还要求承包企业也强制实行其计划。但是,在社会整体层面,由于各个公司相互间竞争激烈,争夺有限的市场,其生产活动不但不是有计划的,而且全然是无政府的。从马克思时代开始直到今天的资本主义的全部历史证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论怎样进行改革,也不能消除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只有通过“生产资料社会化”才有可能结束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实行全社会的有计划生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共产主义社会同资本主义社会做了对比,提出共产主义社会的特点是“已被组成为一个自觉的、有计划的联合体”[5]745,并指出其基本点在于有计划地分配生产资料和生产力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在这种生产中,社会好像按照计划,根据为满足社会的各种需要所必需的程度和规模,来分配它的生产资料和生产力,因此每个生产领域都能分到为满足有关的需要所必需的那一份社会资本。”[6]这个联合起来的社会对生产过程进行自觉的调节,换言之,即根据“社会的理智”对生产进行管理和调节,是经济活动的规律。

在这里,马克思把计划调节当作从根本上扩大人的自由,使人们所处的地位从盲目地受经济规律支配的被动地位转化为由“集体的理性”支配经济规律的主动地位的主要社会机制来把握,这种观点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也具有人们真正成为自然和社会的主人这种划时代的历史意义。特别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强调了社会主义“计划”的作用,他指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5]928。马克思在一系列问题上将这一观点加以具体化,并且说明在未来的联合体社会中,人们把物质的生产过程置于“社会的理智”调节之下,开辟了从根本上解决一系列人类社会问题的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种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府用好“计划”手段,规划好国民经济发展,节制资本,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我们必须始终牢记,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就要有效运用政府“计划”,有效防范市场经济的弊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现代化无可比拟的优势,这样才能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地结合。把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作为重点,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才会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和市场活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32.

[2]列宁.列宁全集:第二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31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第二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