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长久之计
更令人动容的是,连稳婆与医者的费用也一概免除,这无疑为那些经济拮据的家庭解除了后顾之忧。
产妇护理中心选址于下邳城的中心地带,这一地理位置的选择不仅便于孕妇及其家属的往来,也象征着新生命将在城市的心脏地带茁壮成长。
中心的建造与运营,得到了神医华佗的直接指导与监督。
华佗,这位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者,对产妇护理中心的卫生条件要求极为严格。
从建筑材料的选用到日常清洁消毒的规范,每一步都亲力亲为,确保每一位孕妇都能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除了硬件设施的完善,华佗还亲自培训了一批稳婆与医者,他们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医学知识,更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与同情心。
在华佗的指导下,这些医护人员学会了如何在分娩过程中给予孕妇最温柔的鼓励与最专业的指导,如何在产后为母婴提供科学合理的护理与营养支持。
他们的存在,让产妇护理中心不仅仅是一个生育的场所,更成为了传递爱与希望的温馨港湾。
随着时间的推移,产妇护理中心逐渐成为了下邳城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越来越多的孕妇选择在这里迎接新生命的降临,她们在这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与关怀。
而这些新生命的诞生,不仅为家庭带来了欢乐,也为下邳城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这天,一名头发花白、满脸焦急的汉子匆匆踏入华佗神医的诊所,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无助与期盼。
“华神医,求求您,救救我的妻子吧!她怀的是双胞胎,现在第一个孩子已经顺利出生了,可我的妻子已经筋疲力尽,再也无力生下第二个孩子。产婆说,如果再不采取措施,大人和孩子可能都保不住了。我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只能来求您!”汉子边说边跪倒在地,声音中带着哭腔。
华佗闻言,神色凝重,他深知此刻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至关重要。
没有丝毫犹豫,他迅速站起身,一边安抚汉子,一边跟随他来到了产房。
产房内,烛火摇曳,气氛紧张而压抑。
华佗走近一看,只见产妇脸色苍白,汗水淋漓,显然已经到达了体力的极限。
而旁边的产婆则是一脸无助,眼中满是绝望。
“华神医,您来了就好了!这……这可怎么办才好啊?”产婆见到华佗,仿佛看到了救星一般,连忙上前诉说。
华佗没有多言,只是迅速而细致地检查了产妇的情况。
片刻之后,他深吸一口气,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来人,准备进行剖腹产手术!”华佗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仿佛给在场的所有人注入了一股无形的力量。
“剖腹产?将肚子剖开吗?”汉子听到这个陌生的词汇,不禁有些惊愕和害怕。
“是的,这是最后的办法了。如果不这样做,你的妻子性命难保。而且,孩子也有可能在母体内窒息而亡。”华佗耐心地解释道。
汉子闻言,虽然心中充满了恐惧和不安,但想到妻子的生命和未出世的孩子,他还是咬了咬牙,坚定地点了点头。
“那好吧,一切就拜托华神医了!”汉子说着,双手紧握成拳,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华佗见状,心中暗自点头。他迅速吩咐助手准备手术器具和消毒药水,同时让产婆和汉子将产妇抬到手术台上。
一切准备就绪后,华佗开始了他的剖腹产手术。
他手持锋利的手术刀,小心翼翼地划开了产妇的腹部,然后仔细地寻找着胎儿的位置。
经过一番艰难的操作,他终于成功地取出了第二个孩子。
孩子出生后,华佗又迅速地对产妇的伤口进行了缝合和处理。
整个过程虽然惊心动魄,但在华佗精湛医术的支撑下,最终还是有惊无险地完成了。
手术结束后,产妇和孩子都被送到了休息室进行观察和护理。
而华佗则疲惫地坐在一旁,擦去了额头上的汗水。
这时,华佗的助理医师拿着一份剖腹产手术的风险通告书走了过来。
“华神医,这是刚刚手术的风险通告书,还请您让那位大哥签个字吧。”助理医师说道。
华佗接过通告书,看了一眼后,便递给了汉子。
“这位兄弟,这是剖腹产手术的风险通告书。虽然手术已经成功,但以后如果还有类似的情况,其他医师在手术前都需要患者家属签字确认手术风险。这是为了保障患者和医师的权益。你不识字的话,按个手印也行。”华佗解释道。
汉子闻言,虽然有些疑惑和不解,但还是按照华佗的指示,在通告书上按下了自己的手印。
华佗看着汉子按下的手印,心中暗自感叹。
他知道,虽然自己医术高超,能够化险为夷,但医疗行为毕竟存在风险。
而这份风险通告书,正是为了提醒患者和家属,让他们在选择手术治疗时能够更加理性和谨慎。
接下来的日子里,华佗和助理医师一起对产妇和孩子进行了精心的护理和照顾。
在他们的努力下,产妇的身体逐渐康复,而两个孩子也健康地成长着。
有了这个成功案例,以后碰到类似的危急情况,产妇就多了另一个可供选择的紧急方案。
既然以后要大力发展外科手术,那给大出血的病人输血也就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下邳城,刘康正站在一座简陋的医馆内,眉头紧锁。
他环顾四周,只见医疗设施简陋,药品稀缺,更别提什么先进的输血设备了。
然而,他心中却有一个大胆的计划——建立三国时代首个“血浆库”。
“血型检验仪器已经到位,但如何保存这些血浆,却是个大问题。”刘康心中暗道。
他深知,在现代医学中,输血前必须进行血型检验,否则不同血型间的输血会导致严重的溶血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然而,在这个时代,既没有冷藏设备,也没有抗凝剂,血浆的保存成了最大的难题。
刘康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不直接保存血浆,而是保存“献血者”的信息。
他立刻召集了吕布麾下的几位将领,将自己的计划娓娓道来。
“诸位将军,我欲在下邳城推行一项新制,名为‘血浆库’。但非真正保存血浆,而是将每位士兵的血型记录在案,以备不时之需。”刘康说道。
将领们面面相觑,显然对这个新名词感到陌生。但刘康的解释很快让他们明白了过来。
“若日后有士兵或百姓因伤大出血,我们可迅速根据血型匹配,找到相应的献血者,以解燃眉之急。”刘康补充道。
将领们听后,纷纷点头赞同。
吕布更是拍案叫好,认为这不仅能提升军队的战斗力,更能赢得民心。
于是,刘康立刻着手实施计划。
他首先组织了一支医疗小队,负责给吕布麾下的士兵进行血型检验,并将结果详细记录在案。
这些档案被精心保管,以防遗失。
同时,刘康还利用现代医学知识,对医疗小队进行了培训。
他们学习了如何正确地进行血型检验、如何快速匹配血型、以及如何在输血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观察和护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血浆库”制度在下邳城逐渐推广开来。
士兵们对自己的血型有了了解,也愿意在关键时刻为战友献血。
而医疗小队也凭借着这一制度,成功救治了无数因伤大出血的士兵和百姓。
200年4月下旬,下邳城外,吕布麾下的斥候,发现了曹操派出的窥探下邳城的细作,一场激烈的战斗立即爆发。
虽然曹军的细作被全部歼灭,但一名士兵也被敌人的长枪刺中腹部,鲜血喷涌而出。
“快来人!有人受伤了!”一名战友大喊道。
医疗小队迅速赶到现场,只见那名受伤的士兵脸色苍白,气息微弱。
他们立刻进行初步检查,发现伤口深及内脏,出血严重。
“必须立刻输血!”医疗小队队长果断说道。
然而,此时战场上并没有现成的血浆。
但幸运的是,“血浆库”制度已经在下邳城普及开来。
医疗小队迅速根据受伤士兵的血型,在“血浆库”中找到了匹配的献血者。
“你!快跟我们来!”医疗小队队长指着一名血型相符的士兵说道。
那名士兵闻言,毫不犹豫地跟了上去。
在医疗小队的指导下,他躺在了一张简陋的床上,手臂被消毒后扎上了针头。
随着鲜红的血液缓缓流入受伤士兵的体内,他的脸色逐渐恢复了红润。
“太好了!他得救了!”医疗小队队员们欢呼道。
经过这次事件,吕布对刘康的“血浆库”制度赞不绝口。
他认为这一制度不仅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更体现了对士兵生命的尊重和关怀。
于是,他下令将这一制度向他管辖范围的其它城池推广。
随着时间的推移,“血浆库”制度在吕布的领地内生根发芽,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士兵们不再担心因伤大出血而失去生命,百姓们也因为这一制度而感受到了更多的安全和保障。
随着刘康接连从现代世界购买医疗仪器和各类物资,吕布之前赠予的黄金逐渐被消耗殆尽,这迫使刘康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策略。
黄金,这种在东汉末年同样稀缺的贵金属,是刘康获取现代物资的重要媒介。
然而,随着购买量的增加,黄金的消耗速度远远超出了刘康的预料。
尽管吕布表示愿意继续提供黄金支持,但刘康深知,这并非长久之计。
黄金的稀缺性意味着,如果持续依赖这种贵金属进行交易,下邳城将面临黄金枯竭的危机,进而影响到与现代世界的物资交换。
刘康开始反思自己的策略,他意识到,如果想要长期、稳定地从现代世界购买物资,供给下邳城,就必须找到一条既绿色又可持续的发展途径。
这条途径不仅要能够解决当前的物资短缺问题,还要为下邳城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天,刘康回到现代世界,看到手机屏幕上有几个未接来电,号码显示是村长刘福的。
心中略感疑惑,刘康立刻回拨了过去。
“喂,二爷爷,是我,刘康。白天我去水库喂鱼了,手机没在身上,您找我有什么事吗?”刘康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歉意,毕竟让长辈担心总是不太好。
电话那头,刘福的声音透着几分关切与慈祥:“哦,是康儿啊,没事就好。我今天去隔壁村串门,碰到有人在收购水产,说是价格还不错。我担心你水库里的鱼找不到好的销路,就把他的电话要过来了。你要不要记一下,说不定能帮到你。”
刘康心中一动,虽然他对自己的水产事业有着独特的规划,但村长的好意他自然不能拒绝。“好的,二爷爷,您稍等,我找下纸和笔。”
刘康边说边走向书桌,拿起笔和纸,准备记录下那个可能带来商机的电话号码。
记下号码后,刘康怀着好奇的心态,拨通了水产收购商的电话。
电话那头,一个爽朗的声音传来:“喂,您好,这里是XX水产收购公司,请问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
刘康清了清嗓子,说道:“您好,我是刘康,是从村长刘福那里得到您的联系方式的。我想了解一下,您这里收购各种鱼类的价格是多少?”
收购商耐心地回答:“哦,是刘先生啊。我们这里的收购价格会根据鱼类的品种、大小、新鲜程度等因素有所不同。比如今年的草鱼,因为市场需求大,价格卖到了七块五一斤呢。而且,如果您这边量大,我们还可以提供捞鱼的服务,省得您自己费劲。”
听到这里,刘康的眼睛不禁一亮。
他立刻想到了一个绝妙的计划:下邳城周边河流湖泊众多,百姓们经常捕鱼自给自足。
但由于食油和调料的缺乏,鱼类的价格并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