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臣请幽禁太子
众臣松了口气,李安俨听着李象呜呜的抽泣声,心中怪异极了,他已经完全无法直视这位东安郡王。
其行为匪夷所思,说他不孝吧他是真的孝,毕竟劝谏住了陛下鞭打太子;可是说他孝,又告发生父,让太子陷入如今被动境地。
还不知陛下会如何处置东宫。
李承乾怒气堵在喉咙里,想说的话没说完,想发泄的怨气没发泄出来,这让他不上不下,几乎发狂。
他只能恶狠狠盯着李象,一切都是这逆子害的。
李世民从李元昌,杜荷,与所有在场东宫属臣身上环顾一圈。
他冷声询问诸臣:“东宫谋反之事,诸公觉得该如何处置?”
“......”
侯君集沉默,李大亮沉思,姜行本一声不吭,李安俨更是避之不及。牵涉太子,事关重大,诸臣不敢轻易开口。
李象暗暗观察李世民,知晓他心里仍然有气。
站在他不知情的立场上来看待此事:自己的太子在准备造自己的反,就在自己眼皮子底下。
要不是孙子李象今日隐晦的揭露给她,他还被蒙在鼓里。可是他却不能明说,更不能宣扬出去,只能装糊涂不知道。
就算发火也只能以别的名头发火,一切都只能忍而不发,这是何等的憋闷。
他从前一直以为相忍为国是拿捏臣子的,没想到原来是拿捏他这个皇帝的。
李象从李世民脸上收回目光,从递给李安俨封事起,他就将这一切预料了进去。他当然知道从李世民看到书信的那刻起,心里就积压着一座火山。
李象也一直在想法为他泄火。
所以李象逼李承乾杀了两百突厥兵,逼他将东宫左卫副率封师进推出来受死,更一杖砸死了突厥人首领达哥支,一杖让杜荷落马。
只有他知道自己挥舞毬杖时,其实一直观察着李世民。
李世民以军伍起家,战场上指挥过多次数十万人的大战。且他的用兵特点,是亲临战场一线,时刻观察各方局势,抓住骤然一现的机会,突击敌人的弱点,一举击溃对方。
小小的球场怎么可能瞒过他的眼睛。
李象笃定,无论自己在球场上做了什么,必然都难逃李世民的双眼。
他一直在观察李世民,他敲死达哥支,李世民马速不减,他将杜荷敲落马,李世民马速仍然未减。
他亲自选的两名太子同党都被他攻击了。
场上只剩下了李承乾,其余都是无关者。
李象不能对李承乾出手,更不能牵连场上无辜,只能冲向场外,而场外又是一开始李象略过的人,他是在告诉李世民。
李承乾的同党真的已经没人了。
陛下您若还未消气,我就拿东宫不相关的人来为您出气。
直到他敲碎张师立的肩膀,作势欲纵马冲撞张师政时。
然后他发现李世民的马速终于慢了下来,李象便知道李世民怒火开始泄了。
他不由松口气,由他出手总好过李世民亲自出手,一旦李世民出手,他会将一切都算在李承乾身上。
废太子的后果李承乾承受不住,李象也无法承受。
没成想,李承乾为了部下竟要撞死李象,这又激起了李世民的怒火。
所以,李象在李承乾失了智说出那句“请陛下称太子”时,也跟着来上一句“请陛下称太子”,赶紧阻断李承乾的后续施法。
如今李世民冷静下来询问诸臣,该如何处置李承乾,就代表还有挽回余地。
附属之人都处罚过了,李承乾这个罪魁祸首当然也要处罚。
不处罚李承乾,李象反而要担忧起来。
不处罚李承乾就意味着李象今天做的这一切都没有意义。
李世民要真的略过去,那不是遗忘或者忽略了,而是引而不发,就跟火山一样再次把怒火积压起来。
那意味着下一次,李世民会真的废掉他。
具体是何时谁也无法知晓。
未知永远是最让人担心的。
李象不能让它发生。
但李大亮侯君集姜行本李安俨等人不敢开口。
此刻,李象没办法,只能顶着不孝的名头主动提出处罚李承乾。
“陛下,太子殿下失于察人,有御下不严之嫌,当闭门反省。臣请陛下令太子入崇文馆,闭阁读书。”李象沉声道。
李世民看了他良久,突然道:“该闭阁读书多久?”
李象心中怦怦跳,知道说出下面的话对他,对李承乾,对李世民意味着什么。
但他还是声音干涩道:“三年。”
所有人都震惊的张大了嘴巴,包括李世民自己。
三年闭门读书看似是个不轻不重的处罚,但换个名义就是——幽禁三年。
把一个太子幽禁三年,不让他接触政务,隔绝朝堂,这意味着什么?
天下局势一日不变化,三年后,他还合格吗?
别提一个格外受宠的魏王在一旁虎视眈眈。
更严重的是,此举打断了李世民自李承乾八岁被立为太子伊时就开始的,从未中断的储君培养之路,释放出的意味简直不可细思。
加上陛下早就露出的易储心思。
几乎就等同于赤裸裸鼓励魏王,“太子不贤,汝勉之。”
告诉诸臣:“朕想废太子。”
“畜生,我跟你有何仇,安敢如此害我?我不过让你读书三年,你便如此报复我,我与你拼了。”李承乾完全疯了,一头向李象撞去。
“将他带下去。传朕口谕,即日起,太子闭阁读书思过,非反省不得出。”李世民面无表情。
李承乾哀嚎着被拖走了。
场上无声,所有人都没想到李象会说出这等话。
这对一国储君来说,跟废了没什么区别,太子不过名义上还保持着名号罢了。
所不同的可能也就是陛下发的是“口谕”,而不是圣旨。
李大亮从震惊中回过神来,正色道:“陛下,臣觉得此事不妥,太子乃国之根本,日日习政犹有不够,安有太子闭阁读书之说?”
姜行本想了想,也劝谏道:“陛下,臣附议。”
侯君集面色难看,语气犹显激烈道:“陛下,臣请于朝堂与诸位大臣共议此事。”
比之李大亮与姜行本,侯君集更直接,欲集合所有朝臣来阻止此事。
可以想见朝臣知晓此事,必然群起反对。
李安俨犹豫了下,却选择了沉默,细心的他注意到陛下发的是口谕,而不是圣旨,这就代表不是正式形式。
说明还有挽回余地,甚至朝臣若是不给面子,可以根本不承认此事。
大唐太子岂是你这个皇帝口头一句话就幽禁得了的,有本事下圣旨昭告天下,看门下给你驳回不驳回。
想来陛下也深知这点,所以下的才是口谕。
也只说了让太子闭阁读书,却没提三年之事,也是畏惧群臣得知此事后的反应,不愿落人口实。
只要没下圣旨,就有缓冲余地,避免与群臣正面冲突。
但麻烦的是,陛下也没训斥说出如此“大逆不道”之话的李象,这已经说明了他的心思。
李安俨已经可以想象接下来朝堂会涌起多大的风浪。
想到这里,他看了一眼李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