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你还在努力压抑自己的情绪吗
坏情绪并不能真正被压抑住,而且越压抑,其产生的破坏力就越大。与其压抑,不如试着转移一下注意力,或者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释放方式。
是什么让你破罐子破摔
这是一位柠友A女士的故事。
A女士个性活泼要强,上学期间就经常担任学生干部,还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各种比赛。毕业后,这种积极性也被带入工作中,除了在上班时间努力工作,她还经常利用休息时间钻研业务。因此,领导非常器重她,也有意培养她。遗憾的是,器重她的这位领导调走了。A女士跟新领导在工作中产生了不小的分歧。新领导批评了她,并且将提拔她的机会延后了。为此,她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决定辞职。
看到这里,也许会有朋友表示已经深有同感了:“我工作这么努力,新来的领导凭什么这么对我?他是不是故意针对我?那我还有必要这么拼命吗?反正干好干坏都一样。”A女士就是抱着这样的想法,专门跟领导、同事对着干。
这种不愉快还影响到了A女士与家人的相处。凡是家人不建议尝试的事情,她都偏偏要去尝试,而且整个人变得暴躁易怒,经常打孩子、摔东西,只是发泄过后又会后悔。
A女士的这些表现让熟悉她的亲友们惊得目瞪口呆。她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其实,这一切都是因为A女士在自我认同上出现了问题。那么,什么是自我认同呢?所谓自我认同,就是个体依据自身的经历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
A女士从小被父母宠爱,被师长夸奖,被同龄人当作榜样,这就导致她从一开始就没有建立起真正的自我认同,她的自我认同实际上仅仅是社会认同的结果。一旦离开社会认同,她的自信心就会土崩瓦解。简单来说,她理解的“我”,是其他人对她的评价,其他人说她好,她就认为自己好;如果其他人说她不好,她就会陷入自我怀疑。
她表现出的积极主动实际上也是被动的产物。她已经习惯按照社会认同来确认自己存在的价值,很难接受别人的否定和批评,也担心这些支撑自己的东西会在某一天消失。所以,她必须竭尽全力按照社会上的主流价值观念进行表现,以便获得外界的肯定和赞赏。
当然,她对自己应该得到提拔的心理预期,并不仅仅源于其主观心理需求,还源于其在客观上的一定合理性。这也是柠檬刚才提到有人可能深有同感的原因所在。我们都觉得付出就该有回报,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时会愤怒委屈,A女士不过是反应强烈一些罢了。
A女士之所以反应如此大,破罐子破摔,是因为自新领导批评她这件事发生之后,她便认为,努力工作没有用,没有人将自己当回事。如此一来,她的心理负担就加重了,从而让她产生了一种羞辱感,甚至认为自己失去了价值。
要摆脱这种窘境,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重新认识自己。如果你对自己的能力、秉性都一清二楚,那么对你而言,外界评论的影响就会相应地减少很多。而要重新认识自己,你可以先从思考这四个问题开始:“我是谁,我的本质是什么?”“我是怎样的人,我的个性、特长与能力如何?”“我想做怎样的人,我的愿望和理想是什么?”“我应该做怎样的人,我的道德和价值观是什么?”
柠檬说
要摆脱破罐子破摔的窘境,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重新认识自己。
为什么有时候你会感到空虚
有时候,我们独自坐在餐厅的一个角落里,看着周围的嬉笑怒骂,感觉自己仿佛不在这个世界,脑子里一片空白,只是麻木地滑动着手机屏幕,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在浏览什么……
有时候,我们躺在宿舍的床上,听到舍友们的闲聊,想插话但又不知道该说什么;听到他们跟对象煲电话粥,感觉自己也应该去找一个,可又迟迟没采取行动;听到他们在和父母通话,自己也想打电话给父母,可是等接通之后,发现根本不知道该和父母聊些什么,只能问候几句,草草收尾……
这是无聊吗?不是,我们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是慵懒吗?也不是,真正慵懒的人会满足于他们懒散的现状,不会这样茫然无措。那是什么呢?是空虚。
面对汹涌而来的空虚,有人选择接受,所以爱上了发呆;有人为了摆脱这种心理上的饥饿,就去寻求刺激,比如抽烟、喝酒、赌博,以此来排遣时间,严重些的还会走上偷盗、奸淫等犯罪道路。那么,这种空虚的状态是怎么形成的呢?
精神支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能激发人不断进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精神支柱,或者是理想,或者是爱情,或者是对某一种具体事物的追求。然而,事情并不会根据我们预想的去发展,我们总是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合作伙伴的背叛、经济不景气等。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精神支柱就会受到打击,我们自身就会滋生负面情绪,就可能会产生类似开头提到的那种茫然感,随即产生空虚感。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适当地给自己一个缓冲期,比如为自己安排一次旅行。但缓冲期过后,该面对的还是要面对,我们需要经过理性分析后再去决定,是继续坚持,还是改变方向。
此外,一个人的个人价值受到打压时也会出现空虚心理。比如,青少年受到过于严厉的管教、成人的成就长期得不到社会的承认,都会导致负面情绪的出现和空虚心理的产生。所以,当父母的要求过于严苛,我们可以试着将利弊分析给他们听,而不是无限制地忍耐或者偏激地回击;当自己的付出长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我们就要思考问题的症结所在,到底是自我价值被压迫,还是弄错了价值实现的方向。
当然,人们内心出现空虚感,不仅仅有社会原因,更有个人原因。如果人们把自己放在“瓦上霜,路边草”这样的一个位置上,就会自觉低贱、自暴自弃,看不到前途和光明。再加上他们并不敢把自己这种负面情绪告知长辈,选择了压抑,事情就会变得更加不可收拾,他们心中的空虚感就会更加强烈。这种情况一般会出现在家庭生活长期不幸、父母早逝或生活在离异家庭,从小得不到温暖与关怀的人身上。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如果精神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人们就容易产生空虚感。要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搞清楚自己到底是哪种精神需求未得到满足,找对了方向才能对症下药。
其次,我们还可以选择培养一个有益身心的兴趣爱好,比如做瑜伽、练书法或者学一样乐器,来减轻甚至消除空虚感。也许,这个方法刚开始执行起来很困难,但是我们必须逼一逼自己,等迈出了第一步,后面就不再是被迫执行的过程,而是享受发现身边的温暖和世界的美好的过程。
柠檬说
如果长期得不到精神需求的满足,人们就容易产生空虚感。要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找到自己未被满足的精神需求。
强颜欢笑到底是为了什么
很多人都喜欢回忆自己小时候的生活。那时候的我们不开心了就哭,开心了就笑,不会在乎时间地点,也不会考虑自己的情绪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一颦一笑永远是自己内心最直接的反应。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懂得了要克制自己的情绪。比如,在长辈生气时,即使自己看见有趣的事也不能笑,不然他们会更生气。又如,摔倒后跌疼了,父母不在身边的话,即使很疼也要忍住眼泪,因为没人会过来哄自己。
再等到接触了更多的人和事,我们不仅要隐藏情绪,还要学会伪装,委屈了还要装作没关系,难过了仍要开心地笑,即使想哭了也要强势地面对。除了在家人、朋友、爱人面前,我们已经很少让其他人觉察到自己的情绪,他们看到的只有坚强、开心的你。
于是,在我们的字典里,只有强颜欢笑才是处理问题最好的方式。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让自己尴尬,才不会让别人抵触和担心。更有人说,笑着笑着就会真的觉得开心了。事情真的如此吗?
微笑会让人变得开心,这是心理学家发现的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实验中,心理学家让一部分参与者用牙齿咬住钢笔,因为用牙齿咬住钢笔要用到和微笑相同的肌肉,这样做就相当于是在微笑;再让另一部分参与者用嘴唇含住钢笔,让他们无法微笑;最后让他们一起在嘴里有钢笔的情况下观看动画片。结果显示,相对于用嘴唇含住钢笔的人,用牙咬住钢笔的人表示看动画片时更开心。这充分证明了微笑确实会让人变得开心。
有趣的是,后来又有心理学家做了下面这个实验。在实验前,心理学家告诉一部分参与者“微笑是快乐的表现”,告诉另一部分参与者“微笑是为了让你开心”,然后让他们一起看动画片。结果显示,前者觉得微笑更开心,后者觉得不笑更开心。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自然而然地笑会增加开心的感觉,而你想通过微笑来实现开心的目标时,反而达不到效果。这就是戏剧化的地方。
这样看来,强颜欢笑会不会让你开心,实际上主要取决于你是不是为了开心而笑。如果不是,那假装无事地笑和交谈真的会渐渐让你心情好起来;如果是,你可能就要转变一下方式了,或许将真实的感受说出来会更好。
柠檬说
自然而然地笑会增强开心的感觉,而强颜欢笑会不会让你开心,主要取决于你是不是为开心而笑。
你还在努力压抑自己的情绪吗
小时候,别人家的孩子总是完美得无可挑剔,你希望自己也能如此。所以,为了表现成熟而懂事的一面,你选择压抑自己的小脾气来博取家长的欢心和关注。渐渐地,你也成了“别人家的孩子”,但是,你却学会了说谎和欺骗。此外,压抑的坏情绪还会让你产生强烈的罪恶感,失去自己本来的样子。
这就是压抑情绪带来的后遗症。选择压抑情绪只会让你有意识地不再去想某个念头或者某种情绪,却不能如你所愿帮助你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比如,进入职场后,当你和同事观点不同时,面对他的步步紧逼,你本来应该阐明自己的观点,结果却选择了压抑自己心中的不满。你始终相信,由于你的压抑和隐忍,你们的关系会得到改善。现实却给你开了一个大玩笑——他变本加厉,而你只能愈加隐忍。
由此可见,情绪并不能真正地被压抑住。讽刺进程理论认为,你越想压抑某个念头,它越可能冒出来。压抑不住会导致更大的压抑。这样的恶性循环往往会对人们造成负面的影响。
就像嗜烟者突然不再吸烟了,嗜酒者突然滴酒不沾了,可吸烟、喝酒的念头是挥之不去的。强制性戒烟与戒酒的效果甚是微小。嗜烟嗜酒者一旦找着机会就大肆享受,之后却有一种无力感,觉得自己辜负了家人朋友的期望,心里更加痛苦。以节食来减肥的人一旦超过某个极限,就会暴饮暴食,以至于其体重会比决心减肥前更重。情绪压抑久了,又会怎样呢?
小孩子压抑久了,无法排解,会出现拒绝吃饭,拒绝与人交往,言行举止成人化,不遗余力地讨好长辈和师长的情况,甚至会为了一点赞扬而失去童真的快乐。成人压抑久了会爆发,会出现焦虑、厌倦、坏脾气,出现社交障碍,会给交流双方造成更深的伤害……
既然如此,我们究竟该如何摆脱这种压抑呢?
首先,尝试专注于另外一件事情。
有时,转移注意力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戒酒戒烟的人可以选择去钓钓鱼,节食减肥的人可以选择痛痛快快地玩几场游戏。如果没有什么爱好,可以选择收拾房间、打扫卫生、外出旅行等。
事实上,在另一件事上获得成就感,你就往往会淡忘自己想压抑的部分,从而摆脱压抑的纠缠。
其次,选择适合自己的释放方式。
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释放方式,也是一种摆脱压抑的好办法。比如,你可以静静地哭一场,听一听节奏舒缓的音乐,也可以选择向亲友倾诉内心的烦恼。就算倾诉不能使你的苦恼减免半分,但亲友提出的针对性建议,也许能让你留意到自己之前忽略的方面,体会到什么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生而自由,却无时无刻不在“戴着镣铐跳舞”。你越想摆脱什么,就越容易自缚手脚。亲爱的朋友,你还在压抑什么呢?活出自己最初的样子该多好!
柠檬说
坏情绪并不能真正被压抑住,而且越压抑,其产生的破坏力就越大。与其压抑,不如试着转移一下注意力,或者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释放方式。
你那么优秀,为什么总心虚
很多人都会受到这样的困扰:明明自己能力出众,取得过不少成绩,可还是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没有那么厉害,觉得自己是个冒牌货,觉得自己特别心虚。这是怎么回事呢?
早在20世纪70年代,保琳和苏珊娜两位临床心理学家就注意到这种现象了。她们陆续接触了150名女性来访者。这些女性来访者在别人眼中都是很优秀的女性:有的是成绩优异的本科生,有的是满腹经纶的博士,还有的已经是德高望重的教授了。不过,她们自己并不认可这些常人眼中的成功:有人认为是招生委员会看走了眼才录取自己的,有人觉得期末考高分纯粹是运气好,甚至有人觉得是教授偏心才把学位授予自己的。
从上述研究中,保琳和苏珊娜总结出了一种叫作“冒充者综合征”的心理现象。所谓冒充者综合征,是指一个人在外界看来已经取得了成就、获得了成功,但是他本人总觉得自己没有别人认为的那么有能力。他取得成功以后,会把成功归结于其他因素,如运气或人脉,而不是自身能力。所以,冒充者综合征又被称作“自我能力否定倾向”。
有冒充者综合征的人,在遇到一项新的任务时,会充满担心、焦虑和自我怀疑。做任务时,要么拖拖拉拉,要么如临大敌,经常准备过度。虽然他们通常都能取得成功,但由于他们不相信这是靠自己的能力取得的,所以成功的喜悦很快就会消失。也就是说,成功并没有帮助他们建立起更多的自信,反而加强了他们正在欺骗他人的感觉。
而且,研究还发现,有冒充者综合征的人尽管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在工作中更保守,更害怕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不断的自我怀疑阻碍了他们正常地解决新问题和探索新领域,所以他们的工作满意度比较低,他们也更容易出现抑郁的情绪。
为什么他们不敢内化自己的成就?
这是因为,冒充者综合征“患者”的核心问题就是——不认可自己取得的成就,过度强调所谓的“聪慧”而贬低个人努力,不能形成正向反馈。
那么,该怎么做才能远离冒充者综合征的干扰呢?柠檬建议大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首先,你可以如实地记下让自己取得成绩的事情,以及自己拒绝任何这些成绩的情形和理由。
一段时间过后,你再来看这些自我分析和反思,可能就会慢慢意识到,自己认为自己不配获得这样的成就或者自己是个骗子的想法,有多么可笑了。
其次,你可以跟亲友们分享自己的这种感觉。
这时,选择自己信任的亲友,说出心中的害怕和焦虑,能够有效地消解压力,并淡化“所有的成就都源于运气,而非才能”这种非理性认知对自己的影响,进而使自己的认知得到矫正。
再次,你可以在他人帮助的基础上试着做真实的自己。
生活中,很多人都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了解和评估自己的。这种互动的反馈积累得越多,越有利于你在客观层面上去了解真实的自己。当你能对自己做出较为客观的自我评价时,你就能摆脱非理性认知对自己的干扰了。
最后,你还要在客观了解自己的基础上调整自己的目标。
不少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完美主义者的“人设”,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其实,在学习和工作的初始阶段,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因此,珍惜自己取得的每个小成就,并在此基础上更新迭代,才是真正的优秀之道。盲目地追求完美,只会让自己陷在拖延、自责和鄙视的泥潭里无法自拔。
柠檬说
有些人很优秀却总是心虚,关键问题就在于,他们不认可自己取得的成就,过度强调所谓的“聪慧”而贬低个人努力,不能形成正向反馈。
你是过度乐观的人吗
生活中,我们常常劝导别人要乐观一点,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可是,你知道吗,过度乐观也会给人们的抉择,甚至人生,带来负面影响。
过度乐观,也被称为乐观偏见,指的是那些高估了积极事件发生的概率,比如认为自己购买彩票中奖的概率比其他人高,或者低估了消极事件发生的概率,比如一些人虽然常年生活作息不规律,却认为自己的身体不会受到影响。还有一些人的过度乐观,表现为对自身能力的严重高估,比如明明自己日常跟人交流都很困难,却仍然认为自己是一位沟通大师。
过度乐观会给人们的决策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一方面,就像人们常说的“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过度乐观往往会使人们对未来有着超乎寻常的预期,总是认为事情会朝着自己预料的最好方向发展,但实际情况往往并非那么顺利。这时,他们就很容易在选择之后,陷入无尽的失望和后悔。
比如,进行职业选择时,过度乐观的人选定了一个方向之后,会预先在心中设想不久之后自己一定可以在这个领域大展拳脚,自己的发展会一帆风顺,自己很快就可以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可是,一旦真正进入这个行业,他们发现现状达不到自己的预期,甚至和预期相差甚远之时,就会感到自己的理想瞬间被现实打破,从而陷入巨大的痛苦。
另一方面,过度乐观也会导致人们“记不住教训”,总是在一个地方反复摔倒。过度乐观的人总是会低估一些问题反复出现的概率,以及可能造成的影响,从而反复做出不利于自己的选择。
比如,一个过度乐观的人在职场中遭遇挫败之后,可能不会反思自己的过错,而总是归咎于运气不好,想着“下一次运气好一点,一定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了”,继而将失败看得太轻,也没有从中汲取真正的教训。当下一次遇到相同的问题时,仍然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此外,过度乐观会导致人们对风险缺乏准备。他们总是认为事情会一帆风顺,车到山前必有路,忽略了明显存在的风险,进而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让自己后悔莫及。
比如,很多大学生会选择在考试前一晚通宵复习,认为就那么一点知识,一晚上肯定都能背会,从而忽略了许多其他的可能。于是,当遇到突发状况或者实际的工作量比预期大时,他们便无法完成任务。
乐观代表着人们的一种积极态度,本身对于人的发展来说十分有益,它能帮助人们在绝望中看到希望,在黑夜里看到阳光。可是,我们仍然需要警惕自己是否过度乐观,防止被过度乐观冲昏了头脑。
柠檬说
过度乐观不仅会给人们的决策带来诸多负面影响,还会让人们对风险缺乏准备,因而需要特别警惕。
你还在害怕孤独吗
前几天,有位柠友谈到了“孤独”这个话题。她说周围的人总是在聚会、狂欢,她朋友不多,也很少聚会,但是她宁可一个人,也不想参与所谓的热闹。这就像歌词里唱的那样,“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
蒋勋在《孤独六讲》中也说:“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柠檬其实还挺喜欢一个人的时光。记得读大学的时候,某次在食堂用餐,我碰到了一个熟人。她看我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那儿等餐,就过来聊了几句。当知道我一个人吃饭的时候,她很惊讶地说:“就你一个人啊,你好可怜哦!”可是,看着她同情的目光,我却是十分平静。还有什么比一个人静静吃饭,享受一份白斩鸡来得更自在呢?她之所以这么说,完全是误会了孤独的含义罢了。
说到底,孤独不等于独自居住或者社交圈太小,它指的是一种无法与他人进行连接的状态,尤其是无法与想进入的群体进行有效的连接。更多情况下,它是一种内心状态。当然,这只是狭义上的孤独。
广义的孤独还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其中,积极的孤独是一种主动选择的孤独状态,是自己能感到享受的孤独状态。消极的孤独则是一种被动的孤独状态,是自己能感到彻骨之寒的孤独状态,并可能演化为自闭症。
而且,比起积极的孤独,消极的孤独更容易给人们带来刻骨铭心的伤害。为消极的孤独所困的人,或者说拥有严重孤独感的人,都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他们对这个世界容易怀有敌意。
孤独感强的人往往更加容易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敌意,继而拒绝和外部世界的互动。同时,他们往往也是自我封闭严重的人。由于害怕被伤害,他们选择保护自己。他们将自己包裹在层层叠叠的厚茧中,拒绝沟通,拒绝交流,以为这样就可以隔绝外界的触碰和伤害。殊不知,这样一来,来自外部的温暖和善意也进不来了。冰凉、冷漠、充满敌意,这是孤独感强的人给我们的感觉,却也是他们眼中世界的模样。
第二,他们往往不善于倾诉。
孤独感强的人往往不善于倾诉。孤独是心灵上的空虚、失落,还有挫折感。一个人可以孤独,一个人和很多人在一起也可以很孤独。神情黯淡,面无表情,总是给人一种难以接近的感觉,这是前者;侃侃而谈,外表阳光内心却迷茫,这是后者,而且后者往往会在人群中成为耀眼的明星,让大家都误认为他很活泼开朗。
其实,后者的侃侃而谈远比前者的默默无声严重得多。他们明白自己和这个世界沟通的问题在哪里,却无处排解。也许,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而不是徜徉在人群之中说一些自己也并不是很中意的话会好一些;再或者,利用这些孤独的时间来学习知识,提升自我价值,增强自信心,远比每天讲一些空话要好得多。
第三,他们容易走向自我毁灭。
尼采说,当你望向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注视你。孤独感强的人往往容易被自己的孤独感吞没,从而走向自我毁灭。孤独感在上升到极端境地时,甚至会演变为自闭症。
自闭症患者有视力却不愿意与人对视,能说话却不愿与人交流,有听力却总是充耳不闻。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厌世等情绪。如果你发现自己有这样的表现,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告知家人或亲友,而且要明白自己可能只是病了。
孤独感强的人当自己无法排解时,还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否则,任其发展,便只会强化对周围世界的不认同,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极致的孤独感走到最后就会成为一杯自己酿就的毒药,饮时只觉滋味苦涩,喝后令人肝肠寸断。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平和舒缓的心境,远离消极的孤独带来的伤害。
柠檬说
孤独不等于独自居住或者社交圈太小,它更多情况下指的是一种内心状态。积极的孤独是自己主动选择的,消极的孤独过于严重甚至会演变为自闭症。
你为什么会如此怀旧
柠檬发现,近几年一到节日,朋友圈、微博就开始刷屏,铺天盖地都是对以前节日的怀念:小时候的庙会有多热闹,那时的小吃多么物美价廉,买一件新衣服可以开心多久,小伙伴们一起玩有多真诚……不经意间,怀旧似乎已经成了一种时尚。但是,怀旧到底是什么,人们又为什么如此怀旧呢?
怀旧就是人们对未来怀有各种无法预期的焦虑时,选择回想起过去的记忆,寻找一种可掌握的安全感,以期缓解自己对自我能力衰退的恐惧、对外界掌控力下降的恐惧等,目的是给自己带来舒适、亲切的正向情感。
社会学家发现,人们一般会在经历转变的过渡阶段表现得尤为怀旧,因为他们需要用怀旧唤起过去的自我,唤起对自我的感知。大脑贮存的信息越丰富,怀旧就越根深蒂固,就越容易在遇到某种刺激时触景生情,使得往事在脑海中不断涌现。只不过这时的怀旧已不再局限于个体对自己过去的回忆,而是一种具有社会普遍意义的“年华渐逝”的标签。
怀旧更是一种心理现象。人们如此念旧,一方面是因为记忆会对往事做出美化。童年就像初恋一样,不管多辛苦、多困难,多年之后回头看,那些不愉快的细节都模糊了,剩下的全是动人的、甜蜜的情节,甚至曾经的不足也被忽略了。正因为如此,故友相见时才会对少年时的亲密无比怀念,感慨当今社会的复杂。如果怀旧总是噩梦,相信就没人喜欢怀旧了。
另一方面,人们怀念的也许并非是那个岁月,而是童年的自己。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说,这叫作“退行”。因为现实中面对的矛盾和冲突,人们会羡慕小时候那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惊喜、备受家人宠爱的自己,所以期望通过念旧回到过去,寻求安全和保护。
怀旧,怀念的是过去的情感记忆。这种记忆有温暖、喜悦、感激、友爱,也有失落、悲伤和渴望,但总体而言,怀旧情感多是正面的,因此我们不用为自己不断怀旧而否认自己。同时,要注意不要因为过于怀旧,造成内心的挫折和不适应,长此以往,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柠檬说
很多时候,怀旧是通过回忆来掌握一种安全感,来为自己提供正向的鼓励,因此无须刻意回避。同时,要注意不要因为过于怀旧而陷入不断否认自己的恶性循环。
你还在为敏感惴惴不安吗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听到这样的对话:
“哎呀,真不是这样,是你太敏感了。”
“我太敏感了,不好意思。”
……
在很多人眼里,敏感都是个消极的词汇。特别是当它用于修饰自己的行为时,每个人都会感到莫名的羞耻。其实,事实并非如此。敏感不应该只是个贬义词。
在柠檬看来,每个人在描述自己或者别人敏感时,都应该首先了解,真正敏感的人具有哪些特质。敏感是一分为二的。也就是说,我们不能说一个人敏感就好,也不能说敏感就不好。
那么,敏感的人都具有哪些特质呢?
首先,敏感的人更加容易捕捉细节。
一个敏感的人,往往能在不经意间关注到别人不能关注到的细节,并且大多对之记忆深刻。但是,这种超乎常人的能力背后,常常也藏着超乎常人的孤独。别人不以为然的细节,你却耿耿于怀,在意无比;别人云淡风轻,潇洒自在,你却内心纠结痛苦。
其次,敏感的人往往有着更强的共情能力。
一方面,他们对于他人的苦痛能更加感同身受,也更加善解人意。人际交往中的他们也往往是温暖贴心的形象,真心朋友较多。另一方面,敏感的人更容易受到别人情绪的干扰。他们在替朋友伤心、不平的同时,常会沉浸其中,将自己代入。这样一来,敏感的人也就成了十分容易受到别人影响的人,以至于他们在平时的思考和行动中更容易将别人的情绪状态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
上述特质充分证明了一点,那就是敏感是个中性的词汇。我们不能误解它,片面地扩展其消极意义。同时,我们可以在正确合理的做法的指引下,让敏感成为令自己骄傲的特质。下面,柠檬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敏感的人扬长避短的妙招。
首先,学会用积极面来取代消极面。
敏感的人确实更加容易关注事物的消极面,但是他们又心思细腻,善于体贴他人,往往更容易留意他人的情绪,同情他人,使他人感到温暖与善意。同样地,其敏锐的观察力和共情能力,能够使他们更出色地完成工作。
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地提醒自己这些积极面的存在,同时学会欣赏、利用它们。只有强化积极信息,给予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我们才能够变成一个敏感又阳光的人。
其次,分析事情发生的逻辑因果,了解当时的自己。
众所周知,敏感的人基本上都是多虑的,他们更容易关注到细节。所以,想得更多是正常的。而且,由于这是一种典型特质,他们也真的很难控制住自己。事实上,柠檬想说的是,不能控制自己想太多是正常的。不过,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一点,从积极的角度去分析事情发生的逻辑因果,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了解当时的自己。只有明白一切的发生都自有其原因,我们才会感到释然。
最后,要合理对待他人的情绪表达。
前面已经提及,共情和善解人意的能力是敏感的人的一大特质。那么,如何合理地利用这种能力呢?这需要我们在捕捉别人的情绪的同时,也要合理对待他人的情绪表达。对方有生气、疲惫的迹象等,敏感的人都是能够从细节处捕捉到的。
既然我们可以从对方的一句话或一个细微的动作中,捕捉到他的疲惫,这时如果能递上一杯水,说一句贴心的话,是不是会让人格外的暖心呢?
敏感本无罪。柠檬想对那些一直以敏感为耻的人们说,善于利用自己的特质,我们就能在生活和工作中,化身暖心小天使,活得更加坦荡、开心。
柠檬说
敏感者普遍拥有重视细节和共情能力强的特质。敏感本无罪,如果敏感者能多多挖掘自身特质的积极面,就会让自己过得更加坦荡、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