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心理发展到三元状态还会退回一元状态吗
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到三元状态后,会退回到一元状态吗?一个人在三元状态中,是否还需要情感上的依赖或融合需求?
一元状态、二元状态、三元状态,分别对应的是融合关系、依赖关系、利益交换关系。前文讲过,心理发展的这三个阶段并不是完全割裂的,也不是非此即彼、相互排斥的,它们往往是并存的,只不过在不同的阶段,一个人需要的侧重点不一样。
婴幼儿的需求,是对融合的需要。他希望通过别人对他的反应来确认自己的存在,他不断地需要被他人镜映。但这时候他心里并没有他人。他只通过别人给他的回应,确认他身体层面的内在感觉和感受。当感觉和感受累积到一定的程度,才会被拼接起来形成自我认同的雏形。这就是融合状态。
进入儿童阶段,他需要有自己的活动空间,也已经初步确认自己有别于他人的存在感。这时候,他希望获得的是安全上的保证,以及通过别人和他产生连接来确认他自己可以一直存在。因为有别于他人的存在感并不独立,他依赖于别人的存在而存在。这就是依赖状态。
过了青春期,他需要有相对独立的身份存在感。既然是独立,就是要独立于另一个人之外。这个时候,相对独立的身份其实是社会规则层面的一个符号。比如你是医生或教师,你是父亲或母亲,你是男人或女人,这些其实都属于社会符号。可见,真正意义上的相对独立的身份存在感,是与社会符号密切相关的存在感。这时候,在所有相对独立的个体之间维护彼此连接的其实是一种利益交换。这就是利益交换状态。
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并不完全独立存在。也就是说你在三元状态的时候,依然还会残留有二元状态的依赖需求,以及一元状态的融合需要。
换句话说,一元状态需要的满足感最强烈,但是因为满足感无法持续,也没有办法获得确定,便慢慢地发展为对一个相对稳定的个体的需要。
当然,这种稳定性还是会有变化,因为你锁定的是一个个体,个体本身就会有变化,所以确定感还是不足。为了强化你的确定感,于是又慢慢从锁定一个人切换到锁定所有人都需要遵守的社会规则。
当然,确定感越强烈,个体的满足感就越低。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到了三元状态后,一元状态、二元状态的需要一直是存在的,只是大多数满足感的来源应该都锁定在三元状态,少部分满足感需要回到二元状态或一元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