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导致疾病的不止有生物、化学因素,还有社会、心理因素,比如家族基因、神经递质的变化、性格、环境给人的压力等。患者精神障碍的出现也符合这一规律。但导致患者产生情绪问题的原因和维持、加重他们情绪问题的原因并非都是相同的。认知歪曲之于精神障碍,就像妄想之于精神分裂。很多精神分裂症患者会出现妄想的症状,但是妄想不是他们患上精神分裂症的原因。
认知行为治疗关注来访者问题的三个方面:第一个是素质因素(predisposing factors),包括来访者的基因,早年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经验,等等;第二个是触发因素(precipitating factors);第三个是维持和加重因素(perpetuating factors),也就是维持和加重来访者问题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这是认知行为治疗过程关注的焦点。
健康的人也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但是他们会采取一些缓解情绪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这些情绪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过去了,但精神障碍患者会不断地维持和加重情绪问题。比如一个人小时候常受到来自父母的贬低、忽略、指责,总是很自卑,和别人在一起时很少自我暴露,担心受伤害或者被讥笑。随着他长大,导致他产生自卑的这些原因不存在了,他已经不再和父母一起生活,或者他的父母已经意识到以前的做法不好,做出了改变,但他的自卑程度很可能还是不会减轻,甚至会持续加重。我们需要理解,我们很难改变一些已经出现的事实,他父母跟他道歉对减轻他的自卑是没有太大帮助的。我们关注的是,在他的早年经历影响下,他发展出了什么样的看问题的方式及行为模式,在维持和加重他的自卑。他很少自我暴露的做法和担心别人会伤害他、讥笑他的看法恰恰就是维持和加重他自卑的重要原因。
根治患者的精神障碍是我们的愿望,但是导致患者出现精神障碍的原因有很多,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根”都去掉。认知行为治疗不是万能的,它主要在干预和处理很多维持和加重心理障碍的因素上发挥重要作用。认知障碍是精神病病理的一部分,是维持和加重精神障碍的主要因素而不是全部病因。同时,患者的行为应对模式也是维持和加重精神障碍的主要因素,比如有社交焦虑障碍的病人习惯回避,但回避又是维持和加重社交焦虑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