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治疗18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体验到情绪痛苦时,我们接收的信息可能会被歪曲

抑郁障碍或焦虑障碍等精神障碍患者往往对认知歪曲认知中存在错误的、不合理的、片面的或偏执的成分。有“状态依赖性”。有些人对问题的认知歪曲是一贯的,因为他们有偏执型人格。而很多精神障碍患者的认知歪曲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没有那么明显,他们看待问题不总是消极、绝对的,但是一旦遇到一些挫折或者其他特殊事件,他们就开始陷入抑郁,表现出明显的认知歪曲,消极、非黑即白地看问题方式开始在他们头脑中变得活跃,甚至占主导地位,头脑对信息的处理过程开始出现偏差。

认知行为治疗中的认知治疗,建立在信息处理的理论基础上。在某种程度上,很多认知歪曲的产生都源于信息处理过程的歪曲,这样的过程可能是不经过意识检查的。当我们体验到情绪痛苦的时候,我们的信息处理过程可能会被歪曲,认知歪曲就可能被激活。

一些理论已经证明,我们进行信息处理依靠神经回路。我们会不会过分关注危险、失败、消极情绪等,是如何看待问题的,都受神经回路的影响,而神经回路受我们早期人际关系的影响,是在我们从小和环境(照料者等)互动的过程中塑造出来的。

接受心理治疗的过程也是来访者接触新的人际互动模式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心理治疗可以重新塑造或者发展更加具有适应性的神经回路,来访者看问题的方式可以通过治疗改变,但是改变的前提是来访者能够识别自己的认知歪曲。

认知歪曲体现为:

(1)看待问题的态度是非黑即白的。

比如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每次考试都考第一名,才能证明自己是优秀的。这种看问题的模式,是很多抑郁障碍患者的脆弱性(易患性或高危因子)的来源。

抑郁障碍患者往往有潜在的认知模式。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许看不到抑郁障碍患者的认知特点,但是在他们考试成绩不好、工作上遇到挫折等时候,他们的认知歪曲就可能会被激活。这样的认知模式就是维持和加重他们抑郁的重要原因。

(2)灾难化地解释问题,草率地下结论。

比如某个人做了一次演讲后,认为自己演讲的效果不好,就草率地下结论,认为“老板不会再信任我”,感到很焦虑。

(3)读心。

事实上,这种习惯和精神分析中说的投射类似。患者会在没有足够根据的情况下,将自己的心理推测为他人行为背后的动机。

(4)贴标签。

这是很多抑郁障碍患者的习惯做法,他们常会用“废物”等词给自己贴标签,对个人价值全盘否定。这是一种绝对化的思考方式。我听到来访者跟我说“我是个废物,我什么都做不好”时,会问他:“能不能告诉我你怎么定义废物?”随着他们的描述,他们就会发现,在实际生活中,没有人或者极少有人能符合他们的描述。

我们用“非黑即白”“灾难化”“读心”等形容认知歪曲,是因为这些词语会在一些情境中更容易帮助来访者意识到自己有认知歪曲,从而让来访者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认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