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宋英宗赵曙》:韩琦 富弼:文人相轻与君子之争
1
范仲淹有两个小兄弟——韩琦和富弼。
范仲淹号称“大宋社稷之固者”,是大宋政界、军界、文艺圈“三栖大神”,能跟着他混的小兄弟,肯定也不会太差。
第一个是韩琦。
史载,韩琦“父谏议大夫”——名副其实的官二代。
而且,他“姿貌英特,美须髯,骨骼清耸,眉目森秀,人以为高山大岳,望之气象雄杰……”。
一句话总结:韩琦是个大帅哥!
官二代、颜值高还就罢了,韩琦还是个学霸。
那年高考,只有十九岁的韩琦考中榜眼,全国第二名。
中第后,韩琦更是青云直上: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宋夏战争”爆发的时候,他已经跟自己的偶像、比自己大二十岁的范仲淹同级别了。
那时候是韩琦最高光的时刻,时人称范仲淹和韩琦两人为“韩范”——韩琦排名在范仲淹之前,他在军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与韩琦比,“虚”长四岁的富弼就“虚”多了:先是出身,富弼的老爸“贫甚。客吕文穆公门下”,意思是富弼家境贫寒,父亲在别人家里当客卿。
客卿,这个职业比较特殊。说好听点是师爷,比如电视剧里面那个开封府的公孙策;说难听点其实就是在人家家打工,干不好随时有失业的危险。
除了出身,再就是相貌——史曰富弼“少笃学,有大度”。意思是,富弼这孩子小时候就爱读书,相貌一般,气质吧,还算过得去。这句话跟形容韩琦的“姿貌英特,望之雄杰”比,那差距可不是一点半点了。
还有学习成绩。
这也是富弼一生中最大的痛——高考一直考不上。
比韩琦大四岁,按照三年考一次的科举制度,富弼至少比韩琦多考了一次,但却一直未能中第。
这倒不是说富弼学习成绩差,主要是因为他“偏科”。
古时候的科举考试分为诗赋和策论两个部分。唐朝以来国家强盛、文化生活丰富,所以考试也主要是考诗赋。宋朝建国后,继承了大唐的这个考试传统,科举也主要以诗词经赋为主。
而富弼并不擅长作诗歌赋,却擅长策论,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在科举中败北。
虽然富弼出身平民、成绩一般,却依旧难挡范仲淹对富弼的喜爱。见到富弼第一面,范仲淹就难掩激动,握着他的手曰“王佐才也”,从此开启了范仲淹著名的“宠富”模式:
富弼客居京城,范仲淹就邀请他来家里住;
富弼要备战高考,范仲淹就把自己的书房腾出来给他用,还给他当免费书童替他借书;
富弼娶不上媳妇,范仲淹就给他介绍当朝宰相晏殊家的千金,最后这事儿居然还成了……
不过,很遗憾,最后富弼还是没考上。有一年,富弼终于时来运转。
新年刚过,仁宗皇帝心血来潮要加开一届制科(临时高考),听闻消息的范仲淹高兴万分,跑回家拉着富弼的手高兴地说:“你一定要参加这个考试,肯定能高中榜首。”
史曰,“子当以是进”。
果然,富弼没有让范仲淹失望,经过初考、阁试,很快进入了殿试——皇帝亲自出题考试。
那年参加制科考试的考生大都是进士出身,按照惯例考试内容也多为诗词歌赋。
富弼一看,这不行啊,要还是考诗赋,这次自己还得陪考一次。
于是,富弼提请皇帝临时改了考试内容,曰“以不能诗赋恳辞,诏试策论各一首”。
策论,这可是富弼的强项啊!
果不其然,富弼终于榜上有名,考中了茂才异等科的第四名——范仲淹的苦心总算没有白费。
2
虽然出身不同,智商、学历不同,但初入仕途的韩琦和富弼处得还算不错。
仁宗时候的大宋朝继承了真宗的政治遗产——宋辽澶渊之盟。所以,大宋的北部边疆虽然没有了汉唐时期幽云十六州的庇护,但却基本稳定。宋朝的主要威胁来自于西部少数民族党项族建立的西夏,两国经常处在战争敌对状态之中。
针对宋、夏之间的战争,富弼、韩琦两人都是坚定的“鹰派”——主张对夏动武。
西夏造反后,党项首领元昊居然派特使来宋首都试探大宋底线。经过仔细分析夏、宋形势之后,富弼连续上八道奏书,要求杀掉西夏使者,曰“乞斩其来使”。不过,仁宗皇帝还是有点胆怯,最终未果。
如果说富弼对西夏的强硬还局限在口头上,那韩琦可就直接多了——宋夏战争全面爆发后,韩琦就主动请缨,挂帅西北,任陕西安抚使。从此之后,韩琦数次出任大宋西北军将领,并针对西夏发动过宋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主动出击。虽然这次出兵以失败告终,但却不能掩盖韩琦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而且他慧眼识珠和范仲淹一起发掘出狄青这名日后宋帝国军队的柱石。
那时候的韩琦、富弼不仅关系好,而且人品学识都得到了士人清流们的认可。
据载,韩琦驻守永兴时,有熟人给他推荐了一名幕僚。按照以往传统,韩琦肯定会礼贤下士,对这名幕僚加以重用。但是这一次,韩琦不仅不安排对方工作,甚至不跟他说一句话。熟人很纳闷,就问他原因。韩琦才告诉他,这个幕客额头上有一块茧子,这是经常给上司磕头造成的,这样的人怎么能委以重任呢?
当然,富弼那几年干得也不轻松。宋夏启衅时,辽国想趁火打劫敲宋朝的竹杠,要宋朝割地、赔款、和亲。国难之时,富弼挺身而出出使辽国,迫使辽国做出让步,从而保持了大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略均势。在辽宋谈判期间,富弼的女儿去世,儿子出生,他都没有回家一趟。
后来,范仲淹以宰相身份发动著名的“庆历新政”,而韩琦和富弼也充当了范仲淹的左膀右臂分任枢密副使。
新政失败后,范仲淹等人备受打压,但是韩琦和富弼的名声更盛。那时候人称富弼为“正人”,韩琦为“君子”,两人俨然成了大宋的中流砥柱。
就是这么一对遍寻中国历史也难得的人才,又在同朝为官,后来却反目成仇,甚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其中的故事却也不少。
3
那年,韩琦和富弼同在枢密院担任枢密副使,掌管大宋军事外交工作。
有一次,两人闲聊,聊到前朝有宰相的父母去世,国家没有准许其丁忧回家守孝,而是继续为官。韩琦当时没有多想,直接回了句:
“我朝以孝治天下,这种事情违背人伦,恐怕不是什么好事!”史载,魏公(韩琦)曰:“此非朝廷盛事。”
没想到,事后没多久,富弼的母亲就去世了,富弼只好丁忧回家。此时的富弼已被仁宗皇帝视为肱骨,离了他仁宗很不习惯,只好多次下诏要把富弼从老家叫回来。
富弼也多次上表请辞,后来实在推不过去只好在奏章后面给皇帝附了张便条:“官家啊,不是富弼不想回去,只是当年俺跟人家韩琦说好了,丁忧期间决不能随意起用官吏,俺自己得遵守啊!”
史曰:“臣尝与韩琦言之,决不当起。”
富弼这么说,一下子就在领导面前把韩琦给卖了。官家心里肯定这么想——原来朕召不回来富弼就因为韩琦啊!
于是,“二人稍稍有隙”——俩人开始闹矛盾了!
4
仁宗死后,宋英宗赵曙即位。此时的大宋政权掌握在曹太后手里,曰垂帘听政。
曹太后虽然是一介女流,但是出身簪缨世家,曾祖就是当年号称“宋初第一名将”的曹彬。而且,她有勇有谋,曾经靠一己之力击溃了围攻皇宫的叛军,在军政两界得到了大多数朝臣的支持。
与之相比,宋英宗赵曙就差了很多:
首先,虽然赵曙被拥立为皇帝,但其实他并不是先皇仁宗的亲儿子,而是曹太后的养子。因为宋仁宗赵祯的亲生儿子先后夭折,这才选了他当皇帝。
但是,令人没想到的是,刚即位三天,赵曙就得了疯病。而且这病时好时坏,赵曙经常无故发怒,似癫若狂,别说处理朝政了,有时候连身边人都不认识。这样一来,大宋的政权大部分还是掌握在垂帘听政的曹太后手中。
时间一长,再加上皇帝赵曙那里有几个太监总是说太后坏话,皇帝赵曙与曹太后之间难免产生龃龉。后来在韩琦、欧阳修和司马光三人的努力下,两宫才和好如初。
虽然两宫渐睦,但是当时朝廷上的大臣们分成了两派,一派以枢密使富弼为代表,坚定支持曹太后继续垂帘听政;另一派就是韩琦、欧阳修为代表的英宗赵曙的支持者,他们主张太后撤帘还政。
宋英宗赵曙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京城大旱,宋英宗赵曙着素服赴紫宸殿求雨,都城百姓蜂拥街头一睹新皇风采。
这次集会活动为赵曙赢得了基层百姓的支持,赚足了印象分,史载“都人争瞩目欢呼”。
韩琦一看机会来了!
瞅准个时机,韩琦向曹太后奏曰:“太后啊,皇帝已可以独自处理政务,再加上您老人家垂帘听政,现在国家一切都步入正轨了。我韩琦老得实在干不动了,想最近就辞官告老还乡!”
曹太后什么人啊,跟着先皇仁宗几十年,什么宫廷内斗、朝臣倾轧没见过,韩琦话没说完,她立即就明白了——这是要让她还政英宗的意思,不还政韩琦就得辞职!
韩琦作为大宋宰相,掌管中书三省,没有他这大宋朝廷就得瘫痪。曹太后虽然久居深宫,这点道理还是懂的,她咬咬牙——这届下属也不行啊,让还政就明说呗,还在老娘面前耍小九九。
于是,她想都没想马上回道:“韩首相啊,国家大事还得靠你处理呢,你怎么能辞职呢!还是我撤帘退居幕后吧!”
史载,曹太后曰:“朝廷大事,全仗相公,相公如何可去!我却不妨退居深宫。”
韩琦一听,这么大的事居然三言两语就成了,事不宜迟,赶紧趁热打铁道:“还是太后贤德,不知道太后您想什么时候撤帘还政?”
曹太后一看,这韩琦真是够可以的,比赵曙还着急,看来还政肯定要还了,索性好人做到底,于是道:“既然要撤帘,就别选日子了,现在吧!”
韩琦一下子懵了,没想到曹太后如此干脆利落,一点没有贪恋权力的意思,倒显得自己有点小人了。不过为了皇帝能早日亲政,当小人就小人吧。回过神来,韩琦赶紧对正候在门外的礼宾部门銮仪司大声道:“太后已经下旨撤帘还政,銮仪司还不赶紧执行。”
韩琦担心夜长梦多,甚至等不及銮仪司走完必要的撤帘程序,他亲自上阵走上前去,撤掉了挡在太后面前的竹帘。
史曰:(太)后未及答,即顾左右曰撤帘。
等到富弼上来汇报工作的时候,一看直接懵了,殿堂上只有英宗一个人了,太后不在了!
曰:天子独当宁殿上矣!
富弼是个急性子,刚正不阿,匆忙汇报完工作,下来就找韩琦发火了,你韩琦什么意思,虽然你掌管中书,但是枢密院归我管啊,撤帘这么大事,你韩琦居然也不提前跟我商量商量,太不把我富弼放眼里了吧!
韩琦也感觉这事干得不是那么地道,赶紧给富弼解释:“老富啊,真是对不住,不是把您当外人,实在是事出突然,不这么弄撤帘还政还不知道推到什么时候呢!”
富弼没有听完韩琦的解释,竟拂袖而去……
从此,富弼再也不跟韩琦有任何联系了,后来韩琦病死老家,富弼也没有前往祭奠。
史载:“其后魏公(韩琦)薨于乡郡,而郑公(富弼)不吊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