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情绪感知:跟你的情绪一起步入舒适圈》:做情绪的“操盘手”:“别人的声音”VS“我的声音”
我们的上司、同事、下属、配偶、孩子、父母、邻居、朋友和其他日常生活中需要打交道的人,都可能成为我们情绪的“操盘手”。我们大多数人的情绪都或多或少地被他们影响过。
自我价值感低的人,更在意“别人的声音”
“关于这个策划老板催了三次了,你怎么能只顾着去和男朋友约会呢?周六来加个班吧。”即便心中不愿意,但担心拒绝会让上司不高兴,所以依然违背心意同意加班。面对别人提出的请求,即使自己心中不愿意,但为了让对方满意,获得对方的认同,也依然勉强自己去做。这样的人,就是自我价值感低的人。
跟正常人相比,自我价值感低的人往往更在意“别人的声音”,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当一个人过度在乎别人的感受,长期忽略自己的感受,甚至压抑自己内心的需求时,他的内心就很容易滋生不满,进而产生焦虑的负面情绪。
心理学家发现,自我价值感低的人,由于不自信,经常迫切希望通过某些行为来获得他人的认同。因此,他们通常更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比如,在工作中,自我价值感低的人总是希望得到上司的肯定;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希望获得老师的表扬;在跟朋友交往时,他们希望被朋友看重……
如果自我价值感低的人被负面评价,那他们很容易自我否定,并不断地检讨自己到底哪里做得不好。因为自我价值感低的人的思想和行为太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所以在他们的认知中,要想获得他人的好感就得答应他人提出的请求。因此,他们不断地违背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一味迁就别人,从不顾及自己的感受和承受的委屈。
然而,越是这样,就越没有人会考虑他们的感受,自我价值感就会进一步降低。时间久了,就会导致负面情绪缠身,内耗严重超标。
要想摆脱这种糟糕的状况,就要摆正自己的心态,提高自我价值感,不被“别人的声音”影响,保持稳定的情绪。自我价值感之所以低,除了不自信外,自我认知错误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比如,有些人在取得一次成功之后,可能就会将这次成功视为自己应该要达到的标准,甚至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旦没有达到,就会自我怀疑,自我价值感降低,内心充满焦虑和不安,迫切希望通过再一次成功来证明自己。越是这样,就越无法取得成功,心理焦虑和不安就愈加严重,由此陷入情绪的恶性循环,导致自我价值感越来越低。
由此,我们需要明白,一次成功,那只是偶然,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奋斗的目标,但是不能将其当作经常会发生的事情,然后对自己的价值感和能力产生误解。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成功也好,失败也罢,我们都能够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就算失败了,也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分析失败的原因,汲取经验教训,让失败成为我们前进的基石。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追求完美的人,因为对自己的要求过高,又太在乎他人的眼光,也总是会内耗。比如,当有一件比较棘手的事情要完成时,大家就会把这件事推给追求完美的人,并对他说:“这件事情太难完成了,你这么厉害,也只有你能帮忙了。”然而,一旦没有完成这件超出自我能力的事情,他就会自责和内疚,进而内耗。
所以,拥有正确的自我价值感很重要,这样我们才能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的认知,既能欣赏自己的长处,又能正视自己的不足,改正并提升自己。
那么,对于自我价值感低的人来说,如何才能提升自我价值感,从而让自己远离负面情绪和内耗呢?
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存在的意义,也就是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价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只有不断提升自我认知,才能避免被别人的声音影响,遇到事情才能进行正面评价。
其次,要坦然面对失败,积极改正不足。在遭遇挫折和失败时,不要一味逃避,要正视它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然后借助自己的优势,让自己强大起来。唯有如此,生活才能向好的方向发展。
最后,保持良好的心态。“态度决定一切”,拥有一个积极、良好的态度,就会有一个好的开端。用积极、健康的心态坦然面对生活,我们就能做到不随意贬低自己,并拥有正确的自我价值感。
因此,我们应记住,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要贬低自己,也不要被“别人的声音”左右。而提高自我价值感,则能在很大程度上让我们降低内耗,从而保持情绪稳定。
讨好他人不如取悦自己
赞赏别人,是一件令人心情愉悦的事情,既肯定了对方的努力和成就,又能够快速拉近双方的关系。但是赞赏过度,就会变成刻意取悦别人,这样不仅会让自己和被赞美的人尴尬,还会让自己被嘲笑。
赵娜是一位很优秀的舞蹈老师,拥有一家舞蹈工作室,其学员众多。为了更好地联系和指导学员,赵娜与每位学员都成了微信好友。
平时,赵娜喜欢在微信朋友圈发一些动态,学员们偶尔会点赞或评论,大家都觉得这样既不会过分打扰对方,又能适当增进联系,挺好。
然而,就在最近这些日子,学员们发现了一件特别好玩的事情。每当赵娜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状态后,就有一个学员点赞留言。假如赵娜发了一张表演的照片,这个学员就会评论:“老师,您真是一代舞神!”假如赵娜发了一些日常生活的照片,如出门旅游的照片,她又评论:“看起来真是太美了,真想跟老师一起出游。”
尽管赵娜并没有回复她的评论或者给她的朋友圈状态点赞,她还是坚持了很久,给人的感觉是她跟老师的关系挺不错。然而,这种刻意讨好的行为并没有为她带来好处,反而引起了其他学员的不适和嘲笑。
有些时候,一些人总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赞赏他人,甚至将各种优美的词汇强加在他人身上。当一个人把取悦别人视为成功的捷径时,他通常很难成功。甚至,在这个过程中,他还有可能暴露自己的不足和功利心,引起他人的反感。
因此,在跟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不要刻意讨好他人,就算是赞美他人,也要遵循适度原则,且要保持真诚的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除了不要带有目的性地去取悦他人,我们更要避免那种老好人式的讨好他人的行为。很多人都羡慕“老好人”有一个好人缘,然而很多时候,那些“老好人”并不快乐。对他人友善本身是一件好事,但当友善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造成内耗。
是怎样定义“老好人”的呢?“老好人”指那些经常帮助别人,对别人的请求全部答应,过度热心助人的人;处处为别人着想,想尽办法为别人解忧,特别善解人意的人;遇到矛盾冲突主动退让,对别人的意见一味说好,非常与人为善的人;别人有了困难就会伸出援手,就算会损害自己的利益也义无反顾的人……
美国心理学家巴巴内尔认为,过度友善并不是一种值得赞美的性格,而是一种病态心理,他将其称为“看管人性格紊乱”“友善病”或者“取悦病”。他在其著作《揭开友善的面具》一书中写道:“极端无私是一种掩盖一系列心理和情感问题的性格特征。”
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人,同样也不存在极端无私奉献的人。一个人过度友善只是因为他们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希望借助不断地帮助他人来得到认可和肯定。他们表面友善无私,内心深处却充满孤立、空虚、痛苦、焦虑等负面情绪。
在具体交往中,过度取悦他人不仅会给他人带来负担,也会暴露内心不够强大的事实,故而才会希望借助外界对自己的接纳和肯定来提高自己的价值,为自己增强信心。但显然这样做是错误的。
因为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讨好者的位置,那他将很容易陷入取悦他人的病态,并渐渐地将他人的意志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迷失自我。长期对人过度友善,忽略自己的感受,会让自己陷入身心双方面内耗的境地,付出巨大的代价。
英国心理学家阿布斯说过:“如果一个人太顺从,不能为自己挺身而出,没有自己的声音,那他很容易受人欺负。”因为一旦讨好的对象表现出一点儿不满,他就有可能陷入恐慌情绪。
所以,在跟人相处的时候,学会正确处理彼此的关系特别重要。尤其是千万不要做“老好人”。阿布斯告诉我们:“如果想改变这种长期以来的行为习惯,那就需要‘痛苦地努力’,需要了解自己,认知自己的恐惧和担忧。”
想要克服过度取悦的心理,我们可以从下面几点入手。
首先,我们要大胆地学会为自己说话,学会正视自己的不足。比如,当你想要做某件事情又缺乏勇气时,你可以这样给自己打气,“我想……”“我要……”,并且想象这件事情成功之后能给自己带来的满足感和喜悦感,这样你就会越来越有勇气做自我,越来越自信。
其次,不要和别人攀比。很多人都会下意识地去跟人攀比,一旦对方取得的成就超过自己,就会心生焦虑,从而在负面情绪的驱使下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比如刻意取悦对方,以期得到帮助,希望自己将来也能像对方一样获得成功,甚至超越对方。可见这种讨好心理的动机就很不阳光。
假如你也想像别人那样在某方面获得成功,正确的做法是先给自己进行正确的定位,再为自己制定合适的目标,之后按照目标坚定、努力地去做,直到成功达到目标。我们要明白,我们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无须和他人比较,更无须讨好他人,我们只要掌握好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好好做自己,好好努力,就可以了。
最后,平等和尊重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础。当一个人的能力越来越强大之后,他就会发现讨好他人只会带来情绪的内耗,自己的情绪应该掌握在自己手里。
会说“不”,你好、我好、大家好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不好意思拒绝别人的请求,并且觉得“不”是最难说出口的一个字。然而,如果我们碍于情面不好意思拒绝别人,勉强自己去做不喜欢的事情,只会让自己被负面情绪包裹,然后不停地内耗。
请千万不要误会,上面说的“拒绝别人”,并不是冷漠地将他人的求助统统拒之门外,而是建议你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有选择地帮助他人。学会对他人不合理的请求说“不”,不勉强自己去做不想做的事情,尊重自己的感受,不失去自我,拥有独立、自尊自爱的人格,我们才能开心快乐、幸福地度过一生。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有时候不会拒绝别人反而会给我们带来麻烦。比如,朋友向你借钱,但是你打算存钱去欧洲玩,并不想借给他;同事邀请你去酒吧聚聚,可是你劳累了一天只想回家陪陪孩子;同学向你请求帮助,但是刚加完两天的班……面对周围人的各种不合理的或大或小的请求,违心答应了就是自己为难自己,不答应却又不知道该如何拒绝对方。因为拒绝了对方,对方可能就会不高兴,我们心中就会因此而产生内疚感,进而导致精神内耗。
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说过:“最短、最老的字——‘好’或‘不’——需要最慎重地考虑。”“拒绝”本身或许会让人产生不快,因为我们违背了对方的心意。但在人际交往中,由于立场、能力、权力、资源、时间、心情等方面的原因,我们不可能事事都遵照他人的期望和要求来做。假如事事都顺从他人,不顾自己的感受,慢慢地,我们就会陷入负面情绪的内耗。
卓别林大师告诉我们:“学会说‘不’吧!那样你的人生将会变得更美好。”谁也不是万能的,每个人都会遇到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如果能够尊重自己的感受,顾及自己的现实情况,顺从自己的内心意愿去拒绝别人,那么我们就能够摆脱压抑、焦虑等负面情绪,活得轻松、快乐。
当然,直接拒绝别人是不可取的,那样不仅会让对方丢面子,还会影响彼此的感情。因此,得体地、委婉地说“不”是一门艺术,这样既不会让对方不愉快,还能帮助我们保持稳定的情绪。
拒绝别人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困难,真正的朋友也不会因为我们的一次拒绝就不再往来。只要你掌握了拒绝的技巧,就可以在不伤害对方面子的前提下,得体地说“不”。下面就分享几个比较实用的拒绝小技巧。
(1)拒绝一个人要先尊重他。很多时候,在对别人说“不”时,让人不舒服的并不是拒绝行为本身,而是我们拒绝时的态度和语言。只有感受到你的尊重,对方才会对你的拒绝表示理解。
(2)量身定制,把握尺度。对自己的朋友、亲人和同事要有边界感,同他们保持适当的距离。在对这些人说“不”的时候,我们要根据关系的亲疏远近,使用合适的语言,把握好尺度,既不能过分亲密,也不能过分疏远。
(3)拒绝的原因要讲清楚。拒绝别人的时候千万不要模棱两可,如果不把拒绝的理由说清楚,那么对方会觉得你不真诚,便会对你产生意见,日后可能会在一些方面给你带来麻烦。因此,不论出于什么原因拒绝别人,都要坦诚且明确地告诉对方,获得对方的理解。
(4)拒绝也不要忘了赞美对方的优点。没有人不喜欢听好话,大家都希望别人认同自己。所以在拒绝别人的过程中,不妨先肯定对方的优点,表明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对方,鼓励对方自己去想办法或通过去寻求其他方式去解决,最后再说明自己为什么不能答应对方的请求,让对方因增强了信心和被充分尊重而理解我们。
如果你正在为了不知道如何拒绝别人的不合理请求而烦恼,那么请不要犹豫,得体地跟对方说“不”,既让对方懂得要体谅我们的难处,也让我们从这种拉扯、纠结的内耗情绪中走出来,重新拥有好状态、好情绪,让生活回归正轨,从而实现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圆满结局。总之,当我们学会对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说“不”,不再因此有愧疚、不安的负面情绪时,我们就会惊奇地发现,我们的内耗减少了,由此而来的不快、担忧等情绪不见了,我们不再萎靡不振、无法专心做事,我们重新变得元气满满、朝气蓬勃,觉得幸福生活唾手可得。
他/她是在嫌弃我吗
“他们是不是在嫌弃我穿的衣服不好看,在偷着取笑我?为什么我总感觉刚才走过去的那两个人一直在盯着我的裙摆看?”
“早上没来得及打理头发,结果我一整天都耿耿于怀。上班期间,觉得同事都在讨论我发型古怪,甚至连上司都多看了我头发几眼。难道他们也在嫌弃我的头发?让我一整天都不能专心工作。”
别人多看自己几眼就是在嫌弃自己吗?真的是别人在嫌弃自己吗?当然不是。这种想法的产生,说白了就是在内心深处不接纳自己,自己对自己持否定的态度。试想,一个连自己都不接纳和肯定的人,又怎么会有自信,怎么会有正确的自我评价,怎么能不通过臆想的方式将对自我好坏的评判权虚妄地“交予”他人?这是内在自我极度虚弱的表现。上述案例中的路人、同事和上司真的存在吗?答案是否定的,那都是其内在虚弱自我的假想。
现实中事物发展的正确逻辑和正确想法应该是,假如有人因为你衣服怪异或头发蓬乱就嫌弃你,觉得你是一个差劲的人或者要跟你绝交,那么只能说明对方思想奇特,不值得交往,与你本人没关系。
再者,大家应重新思考一下人们究竟讨厌什么样的人。其实,人们之所以会讨厌一个人,往往是因为这个人做了让大家真正讨厌的事。你没有那么做,又怎么会被人嫌弃?
假如仅仅是穿衣打扮稍微有些特别,或者言行举止有些与众不同,一般不会让大家嫌弃。因此,强大自我、充实自己的内在能量,不低看自己,正确看待自己,才能让我们不过分在意他人的眼光,不胡思乱想,进而避免无谓的内耗。
精神医学和精神分析学家科胡特认为,人只有在“自爱”受到伤害时,才会产生愤怒和怨恨,并会真正嫌弃那个伤害自己的人。
通常而言,自爱是指一个人尊重、关爱和照顾自己。因此,几乎人人都有自爱的心理,都希望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是“他很强、很聪明、很特殊”。当自爱遭到否定,也就是当得知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是“弱小、愚蠢、毫不起眼”时,我们的自爱就会受到暴击。按科胡特的说法,“自爱”受到伤害是一个人产生愤怒和怨恨,并嫌弃别人的原因。
可见,担心因外在的不完美而被人嫌弃的想法完全是多余的,只要我们不无端地负面评价他人,或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我们就不会被人嫌弃。
假如你真的担心被嫌弃,那么你就应该关注有关自爱的内容,然后将目标转向那里,而不是整天只盯着自己的外在。
摆脱弱者形象,做一个“强势”的人
很多人都不喜欢跟这样的人打交道:做任何事之前,都先把自己的难处和不易摆在桌面上,先占据下风。在工作中,他们表示这个不会、那个不行,常说“我还不熟练,你帮帮我”。在生活中,他们更拉得下脸,不是今天不舒服,就是明天家里有事,如“赵哥,有件事你得帮我跑一趟”。还有的身段更软,曲意逢迎、溜须拍马都不在话下,看似手段稍微高明一点儿,但和上面直接开口的那一类人的本质目的都是一样的。
他们把自己视为弱势群体,希望通过唤起别人的同情和怜悯而获得好处。但殊不知这种示弱行为是很难获得尊重的。跟势均力敌的博弈、旗鼓相当的合作相比,这种行为太不体面,帮一次是情分,照顾两次也可以,可是人们最终只会跟真正强大的人并肩前行。因为最后收服人心和获得成功的都是强者,而不是弱者。强势听上去似乎并不讨喜,有居高临下之嫌,真的如此吗?
听到某人被冠以强势的时候,人们通常会觉得它是负面的,但实际上,“强势”是个中性词,它跟大多数性格特点一样,具有两面性。好的一面是,强势者大多有主见,性格果断,会主动去影响别人;不好的一面是,刚开始与他们接触的人会觉得他们难以接近、独断专行。
很多人都在努力做一个强势的人,也更愿意跟强势的人交往。强势者不好的一面正在被修正和改善,强势的积极作用也正显现出来。在积极作用的加持下,强势的人往往更容易成为独立、强大、有行动力、有影响力的人,也更容易获得成功和幸福。
1.强势能促进自己成长
以弱示人者多表现出弱者心态,遇事习惯用弱和讨好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把精力用于让自己变得强大。以强势示人往往需要一些东西来支撑,而这就是强势者的过人之处。比如,要想成为能力或知识储备方面的强者,就需要不断地修炼和提升。也是因为强势,不仅他人会对强势者有更高的期待,就连强势者自己也会用强者心态来鞭策自己持续进步,所以强势的人离成功很近。
2.强势的人不会被欺负
欺软怕硬是大多数人的本性,因此“软柿子”往往最易成为被拿捏的对象。弱势群体是最有可能被强制、被欺压的,示弱虽然能得到一时的便利和好处,但也会被打上“弱者”的标签。强势者则不同,他们至少给别人有底气、有原则的印象,让别人觉得他们是不可欺的人。
遭遇相同,强势的人会表明立场、原则,拒绝委屈自己、成全别人。尽管这可能会被人评价为缺乏亲和力,但有亲和力并不等同于违背自己的意愿,不顾自己的感受。
3.强势的人更容易实现目标
强势的人不会轻易妥协,始终致力于成长,所以更容易实现目标,获得成功。跟弱势者相比,强势的人更喜欢用实力去证明自己。他们不仅有明确的目标,还有追随的伙伴,这就是他们的优势。
在一个团队中,强势的人也往往是最能提升团队效率的人。他们不会花时间去纠结和犹豫,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在什么时间要做什么事,所以,大家一起使劲“干”就完了。
强势的人都具有这些优势,但要最大化地将强势作用发挥出来,还要走出强势的误区,至少不一叶障目,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内耗。
1.强势不是姿态,而是心态
在跟人交往时,成熟的强势者会保持平和、平等的姿态,既给他人留有余地,又坚持原则和主张。
2.强势不是唯一的性格底色,而是一种保护色
强势不是唯一的性格底色,本质上是强势者的一种自我保护色,维护着强势者内心世界的秩序,让强势者免受欺凌。
其实,不管是哪一种性格,都不是一个人唯一的性格底色。一个人可以是既温柔又强悍的,既外向又内敛的,既宽容又小气的。只要被用于合适的场合,对立的性格不仅不会产生矛盾,还会让人大放异彩。所以,要避免时时刻刻以强势示人。当强势者学会释放温柔、内敛时,他也就多了一丝韧性和一种反差感的魅力色彩。
3.强势不是手段,而是一种性格
强势有助于实现目标,但不能成为手段。在必要的时候,强势者要学会退让。如果没有破坏底线,适度低头并不等于以弱示人,而是在必要时刻的必要选择。此外,强势者也可以用迂回的方式来做事,不触及核心的让步往往有以退为进的效果。
其实,强势的人通常比弱势的人承受得更多。他们表面上看不好相处,但真的遇到事情时,便挺身而出、解决麻烦,使周围的人受益。
当然,强势者也应该把握好尺度,发挥强势的积极作用,远离强势误区,这样才能做有话语权的强势者。
皮格马利翁效应:用积极的声音武装自己
皮格马利翁效应,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期望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很多时候,如果我们充满信心地去期待某种结果,那结果就很有可能会跟预期的一样。
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很多人都会说“这件事太难了”“我可能没有办法完成”……实际上,这种话一出口,就会形成一种自我暗示,会让人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己根本完不成这件事,故而在做事的过程中,也就不会拼尽全力。如此,最后的结果十有八九便是失败。而与之相反的,当遇到一件困难的事情时,如果我们告诉自己“其实,没有那么困难”“这点儿小事,我肯定能解决”……那么,最后的结果往往会如我们所愿。
心理学家马尔兹说:“我们的神经系统特别蠢,你用肉眼看到一件事时,你觉得它是一件喜悦的事情,神经便会给出喜悦的反应;你觉得它是一件忧愁的事情,神经便会给出忧愁的反应。”同理,假如你一直对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就可以所向披靡、好运连连、战无不胜;假如你一直对自己进行消极的自我暗示,就会因内耗而一事无成。
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产生强大的能量,能让我们无论做任何事都保持积极的心态,进而成为情绪的“操盘手”。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无论面对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情况,我们都应该遵从那些积极、正面的暗示,保持一种乐观、低内耗的心理状态。当我们习惯对自己说“很好”“不错”“会好起来的”这类话时,我们的神经系统与机体功能就会进入良性循环,我们便能拥有健康的身体、快乐的心情和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