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末年:三分天下的精彩博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战渭南联军兵败

面对联军的强大攻势,曹操命曹仁都督诸将前往潼关阻击,为了避开敌军锋芒,曹操特意交代:“关西兵战斗力强悍,一定要坚守不出。”

由于曹操主力部队尚未集结完毕,一时无法支援,这就导致双方在战场上的实力对比悬殊。

此时曹军在关中地区的部队除了曹仁的少量兵马,就只剩下钟繇所部及夏侯渊的援军了,但这部分人马的作用是诱饵,实力想必有限,能固守待援就已经是极限了。

正因为如此,曹操才叮嘱曹仁不可出战,目的一是要等待主力集结,二是消磨联军锐气。

建安十六年(211)七月,曹操大军终于集结完毕,可就在临出征之前,有不少人却说关西兵强悍,且擅使长矛,不以精锐部队做先锋的话,则难以抵挡,对战争前景相当不看好。

可曹操却极为乐观,他回答道:

战在我,非在贼也。贼虽习长矛,将使不得以刺,诸君但观之耳。(《三国志·武帝纪》)

在曹操看来,战争的主动权始终牢牢地掌握在他手上,对手只能被动应付,联军虽然擅使长矛,只要让他们刺不出来就可以了,这就是孙子兵法中所说的“善战者,制人而不制于人”。

经过一个月的征程,曹操大军于八月份抵达潼关,两军在潼关对峙。

今天陕西潼关县以北黄河南岸处有一片叫作麟趾原的台地,汉代潼关即坐落于此,它背靠秦岭余脉,面朝黄河,素以雄奇险峻著称,乃是中原与关中交通的咽喉要道。

之前,马超为了将曹操挡在潼关以东,以便一口气吞下关中,始终对钟繇未做理会,只要能达到主要的作战目的,钟繇迟早是瓮中之鳖。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局似乎正在向着对联军有利的方向发展,由于十部人马并非同时抵达潼关,联军的后续部队正在源源不断地赶到前线。

然而,每当一部人马抵达时,曹操却都面露喜色,这令众将疑惑不已。

曹操解释道:

关中长远,若贼各依险阻,征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今皆来集,其众虽多,莫相归服,军无适主,一举可灭,为功差易,吾是以喜。(《三国志·武帝纪》)

在他看来,若联军分兵据守各要害,将其剿灭就要花很多功夫了,如今敌军齐聚一处,且无统一指挥,完全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可以将其一举消灭,这样反而更省力。

曹操当然不是盲目自信,他早就为这场战争进行了明确的规划,而决胜的关键并不在潼关的正面战场,而是在侧翼的河东。

为此,曹操早就做了相应的安排,他派徐晃屯于汾阴(今山西万荣县西南)以镇辅河东,为打开侧翼战场做着准备。

为了万无一失,曹操特意将徐晃召至潼关,询问联军在黄河沿线布防的情况。徐晃则自信满满,在他看来,此时大军虽兵临潼关,但联军对本方的真实意图毫不知晓,甚至没有分兵守住黄河上的重要渡口蒲坂津,可知他们何其无谋。这时若能给自己一支精兵,待渡过蒲坂津后截断敌军后路,则可大获全胜。

这正是曹操所希望的结果。后来战争胜利结束后,众将都对曹操的部署迷惑不解,他们问道:“当初贼兵据守潼关,北线空虚,为何大军不直接从河东进攻冯翊,反而后来才将主力北渡黄河进行大范围迂回呢?”

对于这个问题,曹操进行了精彩的论述,他说:

贼守潼关,若吾入河东,贼必引守诸津,则西河未可渡,吾故盛兵向潼关;贼悉众南守,西河之备虚,故二将得擅取西河。(《资治通鉴·卷六十六》)

如果我们直接前往河东,敌军必然去守黄河上的渡口,那样就很难有渡河西进的机会了,因此才要做出鏖兵潼关的假象,使敌军在黄河西岸的重要渡口守备空虚,如此才能攻入河西。

其实联军并非都是无能之辈,曹操的策略已经被马超察觉了,当他发现曹军在蒲坂津活动频繁时,立刻判断对方有西渡黄河的征兆,于是他立刻去和韩遂商议。据裴注《三国志·马超传》引《山阳公载记》记载,当时马超建议道:“宜于渭北拒之,不过二十日,河东谷尽,彼必走矣。”

马超准备抽调部分兵力北渡渭水进行防守,在他看来,河东地区粮草供应不上,只能坚持二十日。

然而,韩遂却说:“可听令渡,蹙于河中,顾不快耶!”他认为应该放任曹军渡河,同时击其半渡。

韩遂的想法还是略显天真了,按后续的战况,当联军前去阻击徐晃时,对方早已渡河完毕了,马超消耗战的方案才更稳妥一些。联军内部没有统一指挥的致命弱点在这一刻暴露无遗。

最终马超的方案未能成行,联军仅派了五千人前去阻击,其效果可想而知。而后来曹操在听说此事后也感叹道:“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

徐晃的计划得到了批准,曹操命他和朱灵率四千精兵从蒲坂津西渡黄河,当徐晃过河后正修建阵地时,于夜间遭到了凉州军将领梁兴所率领的五千人马的袭扰,经过一番交战,徐晃击退梁兴,顺利在黄河西岸站稳脚跟,也为曹军主力进入河西打下了基础。

可就在进展一片顺利之时,马超却凭借个人勇武让曹操陷入了重大危机。

当时曹操正要北渡黄河,沿着徐晃开辟的路线将主力调往河西,在渡河的时候,曹操下令大军先行,他和许褚带领一百多名亲卫在黄河南岸殿后。

马超敏锐地发现了这次机会,他当即率领步骑万余人,对曹操发起猛攻,一时间箭如雨下。

可这时曹操却还坐在胡床上,许褚见形势危急,对曹操说:“贼兵势大,如今我军已渡河完毕,您也要尽快离开了。”说罢便与张郃等一同扶着曹操上船。

由于马超攻势甚猛,士卒们肝胆俱裂,全都争着上船,眼见船只将因超重而倾覆,许褚当机立断斩杀攀附在船舷上的士卒,同时用左手举起马鞍为曹操遮挡箭矢。

当时船工已经中流矢而死,许褚用右手推着船前进,再加上校尉丁斐急中生智放出牛马诱使敌军哄抢,这才得以成功起航。

由于河水湍急,曹操的船只向下漂流了四五里之远,马超的骑兵在岸上穷追不舍,不断用箭矢射击,众将见状皆惶恐不安,好在曹操福大命大,最终化险为夷。

据《三国志·许褚传》记载:“是日,微褚几危。”若不是许褚,当日曹操很可能就要殒命于黄河南岸了。

这次惊险事件算是整场战斗中的一个小插曲,之后曹军西渡黄河,与徐晃合兵一处后沿着河道南下,直达渭口(渭水汇入黄河的河口)。

此时战争已经进入最后的阶段,联军连连受挫,只剩下渭水这最后一道防线,只要被曹军突破,将再无坚持下去的可能。

于是曹操在各处广设疑兵,并暗中在渭水上架设浮桥,准备趁着夜色渡河。

九月,曹军顺利渡河,随后于渭水南岸结营。

联军见状立刻发起反击,可这时曹军伏兵突然杀出,将其彻底击溃,至此联军的最后一道防线也被突破。

关于这次渭水之战还有一则小故事,据《曹瞒传》记载,当时曹军每次渡过渭水后,都会遭到马超骑兵的冲击,因此总是无法成功结营,这时娄圭献计以水灌沙子,修筑冰城,终于使曹军在渭水南岸站稳了脚跟。

对于这则史料,裴松之提出了异议,他认为渭水之战发生在九月,尚未入冬,天气应该没有冷到会结冰的地步,看来曹军能成功南渡渭水,主要还是依靠曹操事先设置的伏兵。

实现南渡渭水的战略目标后,曹操改变了之前积极进攻的策略,开始坚守不出,联军屡次求战不得,气势日衰,逐渐露出了败象。

见战局越发不利,马超、韩遂等只好割地求和,并送出人质。

对此,贾诩提出可以答应下来,但却只是假意答应而已。曹操又问具体计划如何,只听贾诩说道:“无非是离间他们。”曹操顿时心领神会。

当时,曹操与马超、韩遂等于阵前会晤,身旁除了许褚没有带任何护卫。

马超自恃勇武,打算暗中偷袭,当时他看向曹操身旁,怀疑此人是素有勇名的许褚,于是便问:“您的虎侯在哪里?”曹操指了指许褚,只见许褚怒目而视,马超最终未敢轻举妄动。

然而,曹操与韩遂会面后,马超坐不住了。

曹操与韩遂是故交,二人交谈时不论军事,只说京城旧事,而谈到投机之处居然拍手欢笑起来,这场景令马超顿时心生怀疑。

马超最担心的就是韩遂与曹操私下媾和,早在开战之前他就隐晦地警告过韩遂,如果韩遂暗中联合曹操一同对付他,自己可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于是马超质问韩遂道:“曹操都说了什么?”

韩遂回答:“什么都没说。”这令马超更加怀疑。

过了几天,曹操亲自给韩遂写了一封信,但信中却多有涂改。

此事为马超所知后,联军之间的信任彻底崩溃了,曹操见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发动了最后的决战。

曹操先以轻兵挑战,待敌军上钩,便用精锐虎豹骑从背后夹击,此战曹军大获全胜,成宜、李堪等被当场斩首,联军顿时土崩瓦解,四散逃亡。

其实,当曹操主力进入河西后,联军仍有最后一次机会。

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当时曹操是“连车树栅,为甬道而南”。

所谓甬道,是一种带有围墙的通道。当初楚汉相争时,汉军曾修筑甬道,目的是取得敖仓囤积的粮草,因此甬道最大的作用就是运粮,而围墙的作用是防止敌军的袭扰。

而曹操这次修建的是简易的甬道,用车辆和树栅代替围墙,防御力必然非常有限。如果联军能用骑兵进行袭扰,或许曹军的进展将被大幅延缓,可惜联军过于保守,直接让出了渭北之地,最终陷入被动。

渭南之战充分显示了曹操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兵法有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曹操在指挥作战时灵活机动,反观联军不仅没有统一指挥,其应对策略也太过僵化,岂有不败之理。

曹操在后来点评此战时说“兵之变化,固非一道也”,这正是他能赢得战争胜利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