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朝珠
陈实一听,瞬间喜上眉梢,他知道破烂侯比他的宝贝多,比他知道的门道多,对这四九城更是方圆百里了如指掌。
这是在给陈实指路呢,此时四九城很多老一辈还有1980后的,1900后的更多,这批人手上有很多宝贝。
“抽烟,我给您点上。”陈实拿出一根烟递给破烂侯,用火柴给他点上了烟。
破烂侯舒服的抽了一口烟压低声音说道:“石驸马大街那边的后宅胡同里有一户人家姓张,这个姓张的媳妇叫李兰花。”
“您老继续说。”陈实给破烂侯倒上了一杯酒。
破烂侯美滋滋的喝了口酒说道:“李兰花的父亲当年据说是大太监李莲英的义子,这是我听我爹说的。
李兰花他爹过去是在宫里看门的带刀侍卫,后来被李莲英认了干儿子,把他调去替李莲英看一处宅子。
再后来八国联军来了,那个宅子被占了,但奇了怪,里面没啥值钱的东西,你说这东西去哪了?”
破烂侯弹了弹烟灰继续说道:“老头十年前就死了,本来有俩儿子,死在了他前头。
就剩下李兰花这么一个闺女了,你说这个李兰花手上有没有宝贝?”
破烂侯从怀里拿出一串项链放在了桌上说道:“知道这是什么吗?”
“我这就半桶水,您老给解答解答。”陈实拿着一串绿松石项链看了又看,真看不出门道。
他确实就是半桶水,就知道收点大黑十和银元,书画也都是直接找到启功收的,收张大千和齐白石的字画,还是询问了李光富能不能收,他告诉陈实怎么分辨真假,陈实才敢收。
造假这玩意早就有了上千年的文玩市场就俩字,真假,假的太多了,别说文玩了,就是民国时期已经出现了大量的假银元了。
李光富一直没说自己以前是干嘛的,就知道他家以前开当铺的,但陈实觉得不是表面这么简单,他不说,陈实也不问。
人与人之间,还是也要留有一些距离的。
“这叫朝珠,是清朝独有的配饰,一共108颗,每27颗串入一颗大珠。大珠一共有四颗,也叫分珠,脖子后面叫背云,垂在前胸的叫佛头。
朝珠的两侧的小珠叫纪捻,左二右一各十粒是男人佩戴的,左一右二是女人佩戴的。
你看这是不是三条珠子,这不叫三条,正确的叫法叫三盘。
朝珠这东西要追溯到孝庄皇后时期。
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当初就没佩戴这个,但顺治的母亲孝庄太后的画像上佩戴了朝珠,顺治的皇后当时也佩戴了这个。
到了康熙时期,就开始流行了这个。康熙的画像上是清朝第一个帝王佩戴的朝珠。
这个朝珠作为服装定式是从乾隆二十八年开始的,【大清会典】明确规定了朝珠的佩戴和使用的级别。
清朝的时候文官五品以上,武官四品以上才能佩戴,还有一定品级的女性也可以佩戴。
朝珠里最珍贵的就是东珠串起来的,所谓的东珠就是珍珠,说的再准确一点是淡水珍珠,清代的珍珠分为南珠和北珠。
南珠的产地在广东的廉江雷州沿海地区,北珠产自东北的江河湖汊。
东珠是十分珍贵的,不是普通人可以使用的,只有皇帝,皇后,皇太后可以在朝珠和头冠上使用东珠作为配饰。
其他人要是敢私自用东珠作为配饰,那是要掉脑袋的,当初抄和珅家就发现了一串东珠朝珠,这个就够他死了。
要根据不同场合,搭配不同的珠子。
皇室的朝珠佩戴是有讲究的,要根据不同场合,搭配不同的珠子。
祭日要佩戴珊瑚珠,祭月要佩戴绿松石,祭天要佩戴青金石,祭地要佩戴琥珀或者蜜蜡。
官员和妃子们大多是用珊瑚,蜜蜡,琥珀,蓝晶石等作为配饰,
这串绿松石是女人佩戴的,能佩戴这个的女人,大多是品级不低的,怎么着也得是得宠的爱妃,公主,或者亲王的王后之类的。”
陈实一听,瞬间眼睛一亮,这个李兰花,铁定还有更大的宝贝。
“您老给她多少钱收的?”
“傻了吧你,你觉得她会缺钱?她估摸着手里都有不少金子,不知道她藏哪了。
她缺的是稀缺资源,她家想买自行车,但没啥关系,弄不到自行车票,她男人以前就是个地里的庄稼汉。
那时候李兰花成分不好,为了生存就嫁给了这庄稼汉。
后来回城了,把庄稼汉和孩子都带回来了。
我用一张自行车票换来的,这自行车票我用一本书从一个厂长那里换来的。”
该怎么和她打交道了,她能出一样东西,就能出其他的。
其他人不一定知道她有宝贝,她藏得挺深的,像她这类的人在四九城不少。
四九城那么大,随处找个地埋了,把东西藏起来,真不好找,都能藏在地下好几米深。
她不敢把这些东西展露出来,她也怕出事。
她是被李光富盯上了,李光富试探了很多次,才把她给钓上钩。
这个是李光富送给陈实的礼物,代表他的诚意。
说真的,宝贝不宝贝对于他李光富真的无所谓了。
他只想要,多享受几天好日子。
陈实这小子脑瓜子聪明,又是一条船上的,可以深交。
他又无儿无女,无亲无故,没有个人帮衬,是不行的。
“侯爷,我想去考燕京的考古系,您觉得怎么样?”陈实看着李光富问道,这个确实要请教下李光富这个行家。
李光富喝了口酒盯着陈实说道:“想听真话?”
“是。”
“你去混个文凭,混个身份不错,但你想在那里学过硬的本事,那就别想了,顶多学点鉴宝的本事,那也只能学个四六。
这么和你说吧,那些所谓的考古专家,就像郭沫若,不玩砸了,是头铁非要去开挖古墓。
那是他们能开挖的?你知道他们错在哪了吗?”
“愿闻其详。”陈实又给李光富倒了一杯酒。
李光富拿起酒杯抿了一口说道:“我不是排斥科学,科学有好的,但也有不好的。
那些东西都是洋人整出来的,你说医术啥的,人家可能比咱厉害,飞机大炮比咱厉害,但开挖古墓,那群人算个屁啊。
美国才多少年历史?整个欧洲多少年历史,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厚葬的风俗的?
什么是厚葬?那是有门道的,普通人挖个坑把人装进棺材抬进坑,用土盖上就完事了,但厚葬不同,我为何说厚葬?
因为能享受厚葬的绝非普通人,陵墓都是有精心布置的,比如选择的地理位置,陵墓内的布局,陪葬品的讲究,最主要,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怎么防止被人盗墓。
有些东西人家宁愿毁了,也不想被后人看到,那群洋鬼子知道什么?”
李光富放下酒杯继续说道:“这玩意都是有传承的,比如寻找陵墓的位置,如何进入,这是一批人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是死了一批又一批人总结出来的。
这么说吧,这个还要细分,有人鼻子灵可以闻出土味的不同,有人嘴巴厉害,有的人眼睛厉害,可以尝出土味,看出土色。
找到陵墓就要找墓穴,要下铲子去找点位,大概就推断出下方的地形图了。
动手的又是另一批人,这批人擅长开山打洞破机关,进去后尽量不破坏里面的构造,最多拿点陪葬品走。
出去后,每个物件还得找专门的人看,这批看货的人负责定价出货,有人专门看玉器,有人专门看瓷器。
古董买卖,讲究个来历。一枚铜镜,从汉侯墓里挖出来,和从当地村民炕头捡回来,意义完全不同,价儿差得极大,非得问清楚不可。从当地老百姓家里收的古董,叫孙家收的。
从进店的客人手里买的,叫臧家收的,自己亲自从地里墓里挖的,叫童家收的。
这都是老词儿,至于为啥挑这三个姓当隐语,没人说得清楚。建国以后,童家的不敢公开提了,慢慢地合并到孙家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