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南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庐山岳母墓:相公河北一农夫耳

古往今来,岳飞抗金的故事曾激励无数热血男儿投军报国。江州(今江西九江)是岳飞征战过的地方,岳飞曾先后两次驻扎在江州,在此地度过了三分之一的军旅生涯。他把江州看作第二故乡,虽然终老于此的愿望没有成为现实,但他的母亲姚氏与妻子李氏就安葬在庐山脚下。

建炎四年(1130),岳飞从沦陷区迎母抵宜兴(今属江苏)随军奉养。绍兴二年(1132),岳飞移居江州;绍兴四年(1134),岳飞徙鄂州(今湖北武汉)。这段时间,姚氏都在军中。绍兴六年(1136)三月二十六日,姚氏病逝,岳飞奏请朝廷解除军职为母亲治丧守孝。岳飞将母亲葬于江州庐山西麓株岭东北端一处有“卧虎舔尾”之称的山岗上,又建“叠翠亭”准备为母亲守墓,但朝廷不允许他解除军职。最终,岳飞于六月返回鄂州,姚氏墓则由岳飞妻李氏代守。

庐山岳母祠岳母塑像

岳母墓面朝西北,长9.1米,宽3.2米,高1.7米,圆形拱顶,墓碑正面刻“宋岳忠武王母姚太夫人之墓”。墓前有拜台和石祭器,两侧为1962年所勒《重修岳母墓碑记》。岳母墓前拜台下,原有岳母祠,为明正德十二年(1517)九江知府汪颖所建,后为侵华日军炸毁。后来岳飞后裔重建三间用于祭祀的茅舍又被国民党军队拆去修筑工事,自此岳母墓沦为废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岳母墓仅存一张供桌、一对残马,人民政府于1962年、1984年两次重修岳母墓。在后世的岳飞故事中,岳母被塑造成育子的典范,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的故事流传尤广,被尊为中华四大贤母之一。为了发掘历史文化遗产,加强爱国主义教育,1996年岳母逝世860年之际,九江县委、县政府投资二百余万元,征地三十余亩,在墓地原祠遗址上,按明清建筑风格修复了叠翠亭、享殿、岳母祠、仪门、石人石马等设施,并增设照壁。祠(殿)内有岳母、岳飞塑像,供游人祭祀。现在该处已被列为九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庐山风景名胜区著名景点之一。

引言

在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里,看连环画与玩洋片还是获取课外知识最重要的途径。那些绘本中有两位赫赫有名的宋代历史人物——杨令公(杨业)与岳飞,苏轼和朱熹在孩童中的知名度是完全不能跟前两者相提并论的。当然,绘本中描绘的《杨家将》和《说岳》故事与真实的历史相去甚远。杭州的岳飞墓应该是我最早游览过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孩童时有所印象的无非是岳王庙正殿壁画上的岳母刺字故事与塑像中儒雅俊武的岳飞形象。初学历史专业时知道了岳母刺字与岳飞塑像都不是历史事实,便对岳王庙有些嫌弃,那时候觉得杭州西湖景区的岳王庙日益冷落也很正常。

稍多读些岳飞的相关论著,总是感慨赵构与岳飞的关系究竟为何破裂,在投降派与抗战派的对立之外,我一直觉得“武人讨论立嗣”与“岳飞怒上庐山”是最具戏剧性的情节,以至于总会在脑海中反复演绎岳飞与赵构当时的脸部表情:耿直与愤恨,错愕与惊恐……

靖康二年(1127)五月初一,赵佶的第九个儿子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皇帝位,后来赵构把宋朝都城迁至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金朝原本想在消灭赵宋政权后扶植傀儡政权统治汉族地区,但两次南侵俘赵构不获,金朝便于1030年册立刘豫为大齐皇帝。绍兴四年(1134)春,赵构命岳飞自江州(今江西九江一带)向鄂州(今湖北武汉)出发,收复襄汉地区。岳飞自五月北伐,至七月相继收复郢州(今湖北钟祥)、襄阳、随州、邓州、唐州(今河南唐河)、信阳军(今河南信阳)等襄阳六郡。八月,岳飞被授为清远军节度使,成为南宋诸大将中继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吴玠后第五个建节的将领。

岳飞出身于贫苦农民,是南渡诸大将中最为杰出的立志恢复中原的进攻型将帅。他遇害之时,兵权早已交出,宋金和约也已签订,因此这件事与南宋削夺兵权或者绍兴和议都没有必然联系。岳飞之被冤杀,主要原因是遭赵构忌恨。如念念不忘恢复中原,对赵构乞和战略深表不满;曾经一怒之下辞官上庐山,被赵构视为要挟君主;又在赵构绝嗣情况下提议他立储,触犯宋朝武将干政大忌。

岳飞的家乡是相州汤阴(今属河南),那里的岳王庙至明代才出现。游览汤阴岳王庙是2015年9月两河寻宋行程的一部分,那是继濮阳回銮碑之后的第七站,同在汤阴的重要宋代遗迹还有韩琦的昼锦堂记碑,出身农民的岳飞年轻时曾是韩家的一名长工。在此之前的2015年7月河南之旅,我与老沈还专门寻访过朱仙镇的岳王庙,那是一座比较简陋的民间祀庙。至此我差不多游遍了现存最重要的几处岳飞祠庙,但不知为何总觉得意犹未尽。直到2018年4月庐山之行,那次首要目的地是周敦颐墓、苏轼题壁的西林寺以及观音桥,设计行程时脑海里就冒出了“岳飞怒上庐山”的情节,就特别好奇庐山上还有没有岳飞遗迹,一查才知原来当地已于1996年修复了岳母墓,于是我们特意寻访……

2022年10月,我带宋韵研修班的学员游览岳王庙。现在我喜欢聊起的一个话题是,岳王庙正殿的岳飞塑像特别深入人心,但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南宋《中兴四将图》上的岳飞是无须、白净、稍胖的形象,所以某相声演员一度被认为将在张艺谋电影《满江红》中扮演岳飞。

(一)相公河北一农夫耳

绍兴七年(1137)四月,因宋高宗对由岳飞统领原属刘光世的淮西军一事出尔反尔,岳飞愤而自解兵权,步归庐山为母亲姚氏守墓,岳母墓就是这一事件的历史现场。岳飞怒上庐山的原因,当时就有不同的记载:熊克《中兴小历》称这是因为岳飞与张浚意见不合,《岳侯传》称岳飞怒上庐山正值秦桧独相之后求和。但这些说法的时间都与史实不符,已为《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明确否定。

岳飞的母亲姚氏去世于绍兴六年(1136)三月,当时岳飞已经先后收复襄阳六郡、镇压杨幺起义,并开始准备第二次北伐,长驱伊洛。但母亲去世后,岳飞未等朝廷批复,便扶护灵柩往庐山葬母,又连续上表请求为母守丧三年。朝廷连续降制起复岳飞,命令当地官员、将佐等反复请求岳飞视事,高宗还“亲札慰谕,又累诏促起”。五月,岳飞回到襄阳,七月起兵北伐,收复商、虢等地,终因孤军无援、粮草不继而退军。第二年岳飞赴平江(今江苏苏州一带)、建康(今江苏南京)扈从高宗,官拜太尉,岳飞请立皇储、高宗对岳飞整编刘光世军队一事的反复等,就发生在这时。

庐山岳母祠

高宗对岳飞私上庐山非常不满,对岳飞部将李若虚、王贵下达死令,如不能请岳飞下山,就与岳飞一同按军法处斩。李若虚等人苦劝六日,最后对岳飞哀告说,相公原来不过是河北一个农夫,难道真的想造反吗?如果执意拒绝复职,那我们甘愿受死,也就没有对不起相公的地方了。

岳飞不得不到临安向高宗待罪。高宗对岳飞说,你之前的奏陈太轻率,但我很信任你,也没有生你的气,真的触犯军法自当处罚,所以我决定恢复你的军职,并把恢复中原的重任交给你。

这一幕被秦桧看在眼里,他相信岳飞与高宗的关系已经破裂了。

(二)岳母刺字

今天的岳母墓占地甚广,主要是因为1996年岳母逝世860年之际,江西省按“贤母”主题构建了纪念场馆。岳母祠内岳母塑像上悬挂“母仪万世”牌匾,陈列中最显眼的位置是领导人或岳飞后裔等人题写的“千古母范”“伟大的母亲”“母教传千古,美德励后人”“母教典范”等题字。对岳母事迹的呈现,除了广为流传的岳母刺字塑像,还有岳母手把手教幼年岳飞习字的壁画。

曾几何时有中华四大贤母(孟轲母、陶侃母、欧阳修母、岳飞母)之说,又因为其中的陶侃、欧阳修、岳飞均与江西有关,江西九江还于2011年兴建了占地1100亩的中华贤母园。不过王曾瑜先生早已指出,岳母应该并不识字,刺字更是专门手艺,并非普通妇女在家中所为之事。岳母刺字的故事非但宋代文献中没有,最早出现已晚至清康熙年间(1622——1722)的《如是观传奇》。《宋史》记载岳飞背上确实刺有四个大字,并在受审时“袒而示之”,不过那四个字是“尽忠报国”,而非“精忠报国”。

杭州岳王庙岳母刺字壁画

置于今天中产阶级对亲子教育极度焦虑的背景中,虚构的岳母刺字、教子习字的情节更像是功利主义及“鸡娃”式教育观的体现,名将的成长之路更应该理解为岳母没有束缚岳飞天性的结果。当然这也是强作解人,事实上岳飞最初的工作是在权贵家中打零工(庸耕)、在市场上当保安(游徼),实在走投无路,才应募充当军队中没有编制的、危险的临时工(敢战士)。这些职业大概会让今天的母亲们集体“社会性死亡”,如果不是发生悲惨的靖康之难,岳飞或许没有多少社会垂直流动的机会,很可能沦为失败者与社会边缘人。

(三)母沦陷河朔

崇宁二年(1103),也就是宋徽宗与蔡京立起元祐党禁碑的那一年,已经三十六七岁的姚氏在汤阴生下第五个儿子岳飞。不过,《说岳》中“因黄河决口,姚氏抱着尚未满月的岳飞在巨瓮中漂流”的故事是子虚乌有。据说,岳飞的家中本来也有“瘠田数百亩”,他有过比较殷实的生活,但由于天灾人祸,年龄稍大时,便不得不背井离乡出外谋生。

岳飞接受过严格的技击训练并粗通文墨,这对于不准备参加科举的农家子弟而言是非常合理而充分的教育程度。岳飞早年两次参军,宋金战争爆发后,岳飞的军队于靖康元年(1126)被打散,他回到家乡交代家事,然后投入到康王的军队中。康王就是后来的宋高宗赵构,岳飞这一次从军便与家人失去联系,临走时他交代妻子刘氏照顾老母与幼子岳云、岳雷。

赵构的军队一直南逃,中原经历持续的战乱。与岳飞失联后,刘氏一人无力照顾老小,不得已改嫁他人。此后,岳飞费尽周折,才将老母与幼子接到军中。

所以岳母去世时,岳飞对高宗说,我跟随陛下渡河,我的母亲却沦陷于河朔,我十八次派人进入沦陷区才寻访到母亲,虽然接到军中,母亲却惊悸致疾,从此长期患病。因为战事我从未有一天在母亲身边侍奉汤药,现在母亲去世,每次想到这些就觉得生不如死,所以希望陛下能同意我为母亲守孝三年。

岳飞接回母亲与幼子,刘氏却早已改嫁,岳飞一边派人给刘氏送了三百贯钱,一边向朝廷报告实情,以免“有弃妻之谤”。等到金军连续攻破建康、临安,高宗亡命海上前后,岳飞又续娶了比他大两岁的李娃为妻,并生岳霖、岳震、岳霭三子。

(四)杭州岳王庙

绍兴十一年(1141)十二月二十九日,岳飞、岳云父子及张宪遇害,事后炮制的判决书最后一段称,“岳飞、张宪家属分送广南、福建路州军拘管,月具存亡闻奏”,岳飞、张宪的家业也被籍没入官。于是岳飞续妻李娃带着幼子在岭南生活了二十余年。直到绍兴三十一年(1161)完颜亮再次南侵,宋廷重新组织抗战,宋高宗下达一道诏令解除“蔡京、童贯、岳飞、张宪子孙家属”羁管,李娃这才带着儿子北归回到江州家中。第二年高宗索性将皇位传给宋孝宗赵眘,宋孝宗就是当年岳飞奏请立为皇太子的赵伯琮,他对坚持抗金的岳飞十分敬重,即位后便下令追复岳飞官职。

隆兴元年(1163),经岳飞的孙子岳甫奏请,宋廷归还岳飞生前在江州所置产业,又过了十五年,宋廷确定岳飞的谥号为“武穆”。这时,被封楚国夫人的李娃已去世两年,安葬于距岳母墓不远的太阳山。嘉泰四年(1204)岳飞被追封为鄂王,宝庆元年(1225)岳飞又改谥“忠武”,因此李娃墓也被称为“岳忠武王妃李夫人墓”。

岳飞遇害后,遗体被狱卒隗顺偷出钱塘门外葬于九曲丛祠(今杭州青少年宫)旁,假称“贾宜人坟”。宋孝宗为岳飞平反后,宋廷寻访岳飞遗体,隗顺之子告知官府,于是朝廷起岳飞枯骨于九泉之下,以一品官之礼改葬于杭州栖霞岭南麓,1979年重修岳飞墓时出土两具石俑,当即南宋遗物。岳飞子孙又奏请以显明寺为岳飞功德院,结果因另有功臣停灵于此而作罢。

此后五十余年岳飞墓始终没有功德寺,直至嘉定十四年(1221),岳飞孙子岳琦乞朝廷赐岳飞墓邻近的下智果寺充岳飞功德寺。虽然朝廷赐额“褒忠衍福禅寺”,但当时寺内十分破败,岳琦自行出资也不过修成几间住屋。直至岳飞曾孙岳通在咸淳三年(1267)年重建该禅寺,岳庙始成规模,这时蒙古军已开始进攻当年岳飞收复的襄阳,距南宋彻底灭亡不过十余年时间了。

元明期间,岳庙屡毁屡建,其中以明景泰年间(1450—1457)杭州府同知马伟主持的重建规模最大,朝廷又赐额“忠烈”。现在所知汤阴最早修建岳飞庙也是在明景泰元年(1450),至于九江岳母墓最早建祠已是正德年间(1506—1521)。清康熙、雍正年间(1723—1735)杭州知府李铎、浙江总督李卫的两次重修,奠定了杭州岳王庙今天的规模,“碧血丹心”石牌坊也由李卫重建。

岳飞的地位,似乎在北洋时期达到巅峰,因为袁世凯于1914年通告全国建立武庙,并以关羽、岳飞合祀,岳飞由此获得武圣的地位。当时深入人心的岳飞文武双全、忠孝两全的形象,应该来源于清代的通俗小说《说岳全传》,岳母刺字的情节也由《说岳全传》第二十二回“刺精忠岳母训子”的演义而广为流传:

安人取笔,先在岳飞背上正脊之中写了“精忠报国”四字,然后将绣花针拿在手中,在他背上一刺……刺完,将醋墨涂上了,便永远不退色的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杭州岳飞墓陵园入口处精忠柏亭北侧墙上,有冯玉祥题刻“民族英雄”四个鲜红大字。近年时有人讳言岳飞是民族英雄,其实大可不必,这是对历史一知半解的表现,事实上岳飞“民族英雄”的称号是抗战期间凝聚民族团结力量的精神符号。1936年,全面抗战前,河南省政府主席兼三十二军军长商震在汤阴县主持岳飞的祭祀活动。同年,时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冯玉祥在杭州岳庙题写“民族英雄”四字,并撰楹联“还我河山,一片忠心唯报国;驱尔异族,百年奇耻不共天”。

综观岳飞生平及身后的历史记忆,不难发现,每次出现推崇岳飞的热潮都意味着民族危机的再现,无论是完颜亮侵宋时宋孝宗为岳飞平反,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军俘虏之后明廷兴建汤阴岳飞庙,还是全面抗战爆发之际冯玉祥在杭州岳庙题写“民族英雄”。至于北洋时期岳飞得以与关羽合祀于武庙,似乎是拜通俗小说《说岳全传》中虚构的文武双全的岳飞形象所赐。今天杭州岳庙中儒将风格的蓄须岳飞坐像、岳母刺字彩绘壁画,以及庐山岳母墓姚氏贤母形象的构建,无不保留着《说岳全传》的深刻烙印。

现存岳王庙前“碧血丹心”石牌坊(1995年重建)

杭州岳王庙山门

杭州岳王庙正殿岳飞塑像

杭州岳王庙《赐褒忠衍福寺额敕》碑

杭州岳王庙冯玉祥“民族英雄”题刻

杭州岳王庙总占地达15 7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主要由墓区和庙区两部分组成。1961年,岳王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岳王庙是国家、省、市三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杭州知府李铎主持重建,奠定了现存岳王庙建筑规模和格局。雍正九年(1731),浙江总督李卫再次重修岳庙,并在曲院风荷北岸竖起“碧血丹心”石牌坊。1918年,岳王庙曾有大修。1979年,在国家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中央拨专款修复岳王庙。

现存岳王庙头门是二层重檐建筑,正中悬挂“岳王庙”三字竖匾,门殿内侧“气壮山河”则是中国宋史研究会原会长邓广铭先生的题字。正殿是忠烈祠,重檐中间悬着一块横匾,上书“心昭天日”。大殿正中是高达4.5米的岳飞彩色塑像,这座深入人心的岳飞塑像显然采用了连环画等民间想象的岳飞形象,与南宋《中兴四将图》中的岳飞形象不符,一度引起是否应该重新塑像的争议。忠烈庙塑像上方的“还我河山”匾,其字为民国时周承忠从岳飞手书《吊古战场文》《出师表》中集得。正殿两面的墙壁上,是明代莆田人洪珠所写的“尽忠报国”四个大字。岳飞塑像左右两边,是“碧血丹心”“浩气长存”两块横匾,由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和已故西泠印社社长沙孟海所书。正殿后方则是岳母刺字等巨幅壁画。

“岳母刺字”传说出现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钱彩评《精忠说岳》第二十二回“结义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训子”。宋代文献中,《宋史·何铸传》载“飞袒而示之背,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但没有岳母刺字的说法。

岳王庙正殿西面的庭园入口处有精忠柏亭,内有枯柏8段。传说这棵柏树原本生在大理寺风波亭边,岳飞遇害后就枯死了,又被移到岳飞墓旁,称为精忠柏。其实枯柏是松柏科的植物化石,已有一亿多年的历史。庭园南北各有一条碑廊,北面陈列着包括《满江红》在内的岳飞诗词、奏札等手迹,南面则是岳王庙历代修缮的记录以及名人凭吊岳飞的诗词。

庭园中间的石桥名为精忠桥,过精忠桥有墓阙,造型古朴,是1978年重修岳王庙时按南宋的建筑风格修造,墓阙边上有井名忠泉。进墓阙重门即岳飞墓园,墓道两侧有石马石虎石羊各一对,石俑三对,正中便是岳飞墓,墓碑上刻着“宋岳鄂王墓”,左边是岳云墓,墓碑上刻着“宋继忠侯岳云墓”。墓道两旁陈列的石虎、石羊、石马和石翁仲,是明代的遗物,1979年修复时曾出土一件南宋石翁仲,现于景区的启忠祠陈列展出。墓前望柱刻对联“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墓阙后方两侧分列秦桧等四人的铸铁跪像。明正德八年(1513),都指挥李隆始铸秦桧、王氏、万俟卨三铜像跪于墓前,它们后来被义愤民众毁坏;明万历年间(1573——1620),按察副使范涞重铸铁像,增加张俊一像;后世这些跪像又经历多次毁弃、增删、重铸。现存四跪像为1979年修复岳坟时据河南汤阴县岳飞纪念馆的铁像重新铸造。墓阙后重门旁有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相关景点

◎汤阴岳王庙

汤阴是岳飞的故乡,汤阴岳飞庙原名“精忠庙”,位于汤阴县城内西南街。汤阴岳飞庙始建于明代宗景泰元年(1450),时值明朝“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蒙古瓦剌太师也先的军队俘虏,继位的明代宗(景泰帝)便在汤阴建岳飞庙,以激励军民对抗蒙古的士气。后经成化、弘治、正德等年间扩建,汤阴岳飞庙的规模日益宏大,明末、清代、民国年间又经历多次修葺。

汤阴岳飞庙精忠坊

岳飞庙原由岳氏后裔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岳飞第二十七世裔岳佐臣将岳飞庙交给国家管理。1963年岳飞庙被列为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7年,经过全面修复,岳飞庙再度对外开放。2001年,汤阴岳飞庙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汤阴岳飞庙古建区域占地六千二百余平方米,殿庑建筑百余间。岳飞庙西大门称“精忠坊”,约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额题“宋岳忠武王庙”,为“三间六柱五楼柱不出头式”结构,通高10.35米。庑殿顶覆着绿琉璃瓦,两侧壁间“忠”“孝”两大字为明万历十四年(1586)彰德府推官张应登手书。精忠坊内,山门坐北朝南,两侧扇形壁上镶嵌着滚龙戏水浮雕,门前则有一对石狮。山门檐下有“浩然正气”“精忠报国”“庙食千秋”三块巨匾,分别为当代书法家楚图南、舒同、萧劳所书。山门对面为施全祠,内塑施全铜像。绍兴二十年(1150)施全刺杀秦桧未遂被处极刑。如今的施全祠前,列着秦桧、王氏、万俟卨、张俊、王俊五人的铁跪像。施全祠后壁镶嵌着四块五尺见方的巨石,上镌“尽忠报国”,书者为明成化年间(1465——1487)云南道监察御史孙珂。山门东侧有清高宗弘历于乾隆十五年(1750)所题《经岳武穆祠》御书诗碑。

汤阴岳王庙施全像及秦桧等跪像

汤阴岳庙“武官不怕死”题刻

穿过御碑亭是岳庙正殿。正殿始建于景泰元年(1450),是硬山式建筑,五踩重翘重昂斗拱形制,通面阔五间19.1米,高11.2米。殿门楣上悬五块巨匾,分别题为“乃武乃文”“故乡俎豆”“忠灵未泯”“百战神威”“乾坤正气”。其中“百战神威”“忠灵未泯”为清光绪帝和太后慈禧所题。正殿中央为岳飞彩塑坐像,上悬“还我河山”巨匾。正殿前东庑为周同、宗泽、韩世忠、梁氏、何铸等五贤祠,西庑为牛皋、杨再兴等部将祠。此外又有寝殿、岳云祠、四子祠、三代祠、贤母祠、孝娥祠等。

附录文献

满江红·写怀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录文根据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