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蓑衣钓客
有这样一幅画,题名《杨通老移居图》:
一名小厮戴帽光脚,挑着一个葫芦瓢和几卷书,走在最前面。他身后跟一小童,背个破布囊,赶着三只羊。稍后是一个十五六岁、蓬头散发的女子,怀抱一张琴。她后面又是两名小童:较小的肩上扛只猫,较大的背上背一个两岁左右的小孩。一名老妇身背席子,手提放着碗筷、棒槌之类的竹篮。一名穷书生歪戴方巾帽,手持一卷书,似在搜词觅句,骑一匹蹇驴。驴屁股后面还跟着一名小书童,也背着一张琴。这支队伍的最后是一头老牛,牛背上有一妇人,布裙竹钗,怀抱一个婴儿,她前边坐着一个五六岁的男孩,一手拉着拴牛绳,一手拿着赶牛鞭。
这一行,前前后后十二人。从图上看,是全家迁居,全部家财只有烂席破筐和三只羊,别无细软箱笼,个个蓬头垢面,衣不蔽体,极天下之酸寒褴褛。虽然如此,竟有两张琴、数卷书。图中人物,一无穷愁窘迫的苦相,那骑驴戴方巾的人,甚至行程中手不释卷,口中若念念有词。贫穷的生活与娴雅的情趣构成巨大反差,整幅画充满生活情趣,展卷把玩,令人忍俊不禁。
这幅画画的是谁呢?众人猜测不定。从画中人物衣着看,分明是宋代人。宋朝处士魏野在陕州东有景趣幽绝的亭园,林逋则无妻无子,只有处士杨朴最穷,且有家室之累。看来,恐怕是画他。但杨朴字契元,不字通老,不免仍有疑问。后来,刘克庄见到杨朴的诗集,其中有绝句《村居感兴》:
一壶村酒胶牙酸,数个胡皴彻骨乾。随着四婆裙子后,杖头挑去赛蚕官。
杨朴是个贫寒处士,却两次被皇帝召见。
杨朴年少时与毕士安同学,后毕士安显达,太宗朝官至知制诰,不久又召为翰林学士。他在太宗赵灵面前极力推荐杨朴。赵灵特许以布衣召见。召见时的详情,不见记载,但元人方回《瀛奎律髓》说,七律《莎衣》是杨朴当时对太宗所赋,极为天下传诵,诗如下: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药香中带雨披。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清时。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这莎衣就是渔翁随身所披的蓑衣,大都是用棕或蒲草编织而成。这首诗全写穿着蓑衣的妙处,软绿柔蓝,色泽清淡,与水天一色,正适宜驾舟吟诗垂钓。芦苇丛中,烟霭迷茫,铺开蓑衣当垫褥,仰天闲卧,多么惬意舒适。荷花池畔,风送清香,身披蓑衣,恰好雨中观景闻香。酒后癫狂,脱下蓑衣,就可醉眠酒家。渔舟归岸,晚晴可爱,不再用蓑衣,更可把蓑衣胡乱堆放在渔家。有如此多妙用、给人带来如此多情趣的蓑衣,即使用紫绶金章来换,我也不肯轻易换它!紫绶金章,是亲王、丞相一级高官所用的金印佩戴。杨朴在此用蓑衣作暗喻,赞美自己隐逸闲适的生活,不肯放弃它去接受朝廷的高官厚禄。杨朴果然辞官而归。
后来,宋真宗赵恒又召杨朴进京。真宗问:“听说你的诗作得很好,曾面对先帝,即兴赋《蓑衣》诗,传遍天下,今天也对朕赋一首诗。”
“回皇上,微臣奔命于生计,诗赋之事,早已荒疏了。”杨朴说。“那么,你来之前,就没有人作诗为你送别吗?”真宗又问。
杨朴为人也老实,就说:“有的,拙妻有一首诗相送。”
“那好,快吟来朕听听。”杨朴就一字一腔地吟起来: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吟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叮嘱杨朴不要在不痛快时贪杯酗酒,也不要得意忘形赋诗招祸。后两句是说,今天你又被官家捉去了,这一回怕是见不到你这老头子了。老头皮是杨朴妻子对他的亲昵称呼,以后就用作对年老男子的戏称。小诗写得轻巧灵动,如家常对话,亲切温馨,充满了夫妻恩爱之情。
宋真宗听了,竟哈哈大笑,说:“好诗!好诗!看来,你的夫人很幽默,也很担心你不回去了,朕不忍拆散你们,就放你回老家去吧!”就这样,杨朴再次两袖清风地回了老家。
花间一壶酒,江边一钓竿。杨朴生活贫困而闲适。他常常骑一头蹇驴去荒僻的野外,躺在草丛中冥思苦索,吟诗作赋,如得佳句,便霍然从草丛中跳跃而起,倘若这时正好有人经过碰上,常常会被他吓一大跳。
一天,秋高气爽,他在道旁小溪中放下钓钩后,就在溪边草丛中铺平蓑衣,双手枕头,仰卧向天吟诗。突然,一队武士前呼后拥漕台(管运输的长官)陈文惠而来,随从们一路吆喝,行人无不奔走躲避。杨朴诗兴正浓,听到杂沓的吵闹声,一时诗兴尽败,索性躺着不动。随从们发现杨朴如此倨傲,便报告陈文惠。陈文惠大怒,让人把这个目无长官的人带到附近的邮亭审讯。杨朴要求给他纸笔写供状,他当即写了一首七绝:
昨夜西风烂漫秋,今朝东岸独垂钓。紫袍不识莎衣客,曾对君王十二旒。
古代帝王冕冠前后悬垂着十二根玉串,叫十二旒。杨朴诗的大意说,昨夜一场西风吹散了阴云,今天碰到一个秋高气爽、阳光灿烂的好天气,我一大早来此垂钓,你却扫了我的兴;你这官儿还不认识我这个蓑衣客吗?那么,我可以告诉你,我就是曾经与当今天子对坐而谈的人。杨朴宁穿蓑衣不着紫绶的事,陈文惠早有耳闻,于是怒气顿敛,连连致歉,谦恭地把杨朴送出了邮亭。
黄庭坚有题《杨朴墓》诗一首:
三尺孤坟一布衣,人言无复似当时。千秋万岁还来此,月笛烟莎世不知。
在这首诗后,黄庭坚注曰:“杨朴喜吹笛,尝作莎诗,极工。”杨朴只是一名平民,留下的三尺孤坟,慢慢被人遗忘了,黄庭坚不禁叹息。但是,因他那首《莎衣》诗“极工”,后人还是常常说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