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走向强盛的历史逻辑
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创造了社会条件和文化环境,科学是五四时期思想启蒙的重要内容之一,无数仁人志士怀着“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人才救国”的伟大理想,积极提倡科学社会主义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奋起争取民族独立。建党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确立了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和战略支撑作用。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1]我们党善于发挥科学技术作用,为军事斗争胜利提供坚强保障,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现代化建设做了诸多科学技术实践方面的准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全国范围内为科技发展创造了条件,维护国防安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等国家战略对我国“一穷二白”的科技事业发展提出了迫切需求,以科技进步推动生产力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四个现代化,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强国信念。20世纪60年代初,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在《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凝练出“自力更生,迎头赶上”的总方针,提出“动员和组织全国的科学技术力量,自力更生地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步入21世纪,《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以及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后的第一个科技规划,提出“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十六字科技工作指导方针。
从改革开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到党的十八大后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现代化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们党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取得了辉煌的科技创新成就,奠定了科技创新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党的二十大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纳入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可以看到,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自立自强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与时俱进的新要求。
当前,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既体现了与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创新驱动一脉相承的发展内涵,也体现了充分发挥我国科技创新的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以及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这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科技进步是大国崛起的关键力量。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能够掌握前沿科技并迅速应用科技成果、率先对生产方式进行变革的国家,往往能够快速提升综合国力进而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只有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根基,才能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成长空间、关键着力点和主要支撑。从新中国的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来看,我国经济发展为科技进步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多年,是我国科技进步最大、科技实力提升速度最快的十多年。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变化。而只有在科技的引领支撑下,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后劲儿才足。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夯实科技发展根基,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成长空间,才能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