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红楼,吃瓜成帝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1章 军队训练,种植良种

接下来三个月,贾瑀过着以前深入简出的生活。

白天没事,就在房间里面写写画画,要不就是跟着韩泽学习处理政事,跟着李守中学习礼教。

反正几个小丫头之间打打闹闹,贾瑀也不感兴趣,吃瓜点都是1点、2点的给,没意思。

林丫头的身体逐渐好了起来,“灵泉”也不需要提供了。

现在贾瑀麾下官员不少,他也尝试着管理管理各地事务。

比如京营密云卫,齐建峰已经逐渐通过各种手段,将死侍们调集到他的麾下,好歹他也算是武勋系的人,上面的总兵们也不会特意问难他。

更别说缮国公了,他自己接任京营节度使后,来京营总共就三次,哪有精力管你调兵问题。

现在密云卫,已经是清一色死侍了,尽管没有满编,也有四千人了。

满编才是不正常的,大家都喝兵血,你要当正人君子?

火枪训练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了,初期训练,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幸好有神机营的兄弟教授火枪使用方法。

可这火枪和火炮,如何发挥最大威力,还需要不断的试验和训练,武将和贾瑀现在是几天一个想法。

然后就是沙盘推演,讨论可行性。

因为贾瑀也不知道这燧发线膛枪到底怎么使用,他只知道一个线列阵式和三段射击。

具体的火力密度、协同作战、战术灵活性、士兵排列、指挥官位置乃至于后勤支援,都必须制定出一套严苛的制度。

死侍那可是军官种子,总不能永远使用他们上战场吧。

那得浪费啊,贾瑀就算把贾府薅秃噜皮了,也做不到啊。

同步训练的还有基地那三千青壮和陕西卫所死侍军士!

还有各地土地种植也是个大问题。

比如前世常见的玉米,明朝就已经传入中国沿海地区,但与传统的麦、稻子相比,并没有明显优势。

在贾瑀问起后玉米后,其他地区的官员都不知道何物。

只有沧州知府拿着一根已经晒干的玉米棒子,问道:“主公,可是此物?”

“对,对,对,此等高产你们为何不大批量种植?”

“高产?此等粮食并不高产啊,亩产只有三四百斤左右,和普通的稻田相仿。”

好吧,这可能是初期种子,育种工作就交给了沧州知府。

可就算是初期种子,那也是好东西,西北大地就缺乏此类抗干旱、耐贫瘠的农作物。

比如产量三宝,玉米、红薯和土豆。

贾瑀就通知各地,寻找该类作物,在他记忆中,都应该传入中国了。

好不容易种子找到了,数量不多。

玉米种子是在山东东部地区的登莱地区找到的,红薯是在岭南找到的。

土豆就奇葩了,土豆居然是在京郊找到的,而且还是多亏了李守中李祭酒,他说在前朝万历年间,蒋一葵撰著的《长安客话》卷二《黄都杂记》中,记载过京郊种植过土豆。

按图索骥,京县县丞吴士忠在城南的一家庄子上找到了种植土豆的小地主。

哪有什么是钱解决不了的事情,在价格加到一钱银子一斤时,地主就一咕隆全卖了,还贴心的附上种植手法。

还有许多经济作物,如棉花、桑叶、油料作物甚至还有烟草,贾瑀手下的地主们都将大规模种植。

还比如盐政那块,浙江沿海制盐,一般都是“煎盐法”。

招募盐丁在海边筑起盐田,引入海水进行蒸发。

待海水蒸发至一定程度后,再进行煎煮。

这种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料和人力,但得盐率高。

也有用“晒盐法”,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海水蒸发,从而析出盐分。

这种方法相对简单且成本较低,但需要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风力条件。

浙江沿海夏季多台风,一场台风下来,可能半个月时间就白费了。

所以,贾瑀就让邵炎彬他们从山西、陕西大规模购置煤炭,然后想办法改造炉灶,使得产盐量大增。

产盐量大增后,就是销售问题了,两浙、两江一带私盐贩子可是多如牛毛,背后都是有大盐商支持的。

要知道,邵炎彬是从吏部获罪下去的,想要再上去,不交出一份出色的成绩,当今也不好提拔啊。

在江浙一地,一般官员是不敢造次,可这些大盐商哪是一般人,那个个是手眼通天的主。

林如海这个历代列侯的探花郎,硬生生被耗死在任上,家破人亡。

还好邵炎彬也不是一般人,本着打不过就加入的原则,这段时间,他是成功打入盐商走私圈子。

好家伙,个个都在沿海僻静的地方,公然开辟私盐盐场,囤积私盐。

在一次例行的盐商聚会中,邵炎彬搂着侍女,端起酒杯,对众盐商说道:“众位,我这有笔大买卖,众位有没有兴趣?”

一众盐商听到有大买卖顿时来了兴趣。

为首的黄姓盐商说道:“邵大人,您是咱们吏部天官下界,您眼中的大买卖到底有多大啊!”

“诸位,邵某最近打通了云贵的路子,那边的盐价格诸位想必都知道吧?大伙有没有兴趣?”

云贵那边的盐,都能卖到八九十文一斤,而他们的成本才三文钱一斤,众人呼吸都炽热了起来。

还是黄姓盐商,疑惑的说道:“邵大人,那边可是南安郡王的地盘,咱们这么大规模的进去,怕不是会产生误会?”

众人也表示担忧。

“呵呵,我知晓诸位担忧,要不这样。第一批货,我以15文一斤收购,你们只管提供货物,先来100万斤,怎么样?”

众人眼睛一亮,连忙答应,他们都有5倍的利润了。

大顺朝一人年食用盐十二斤,100万斤也就是10万人的量而已,云贵地区对盐的缺口远远不止如此。

其实盐的成本并不高,可官府禁止私人买卖,所以才显得税收和利润都很高。

为了让他们上钩,第一批私盐的银子肯的是现付的,空间里这点银子还是拿得出来的。

第一批交易成功后,见到邵炎彬发财了,众盐商就偷偷摸摸的联系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