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占城稻?神种!
随着天幕忽的幽而复明,各朝古人大喜过望,恨不得把眼珠子贴在天幕上,深怕仙女又消失不见。
可惜的是,这回天幕出现不再是热舞的仙女,而是出现一位老农赤膊扛着锄头,头顶烈日,流着汗水耕作的辛苦景象。
“各位观众大家好,你们知道我国古代的粮食亩产有多少吗?哪个朝代亩产又是最高的呢?”
听到天幕传来询问的声音,各朝各代古人纷纷好奇,民以食为天,在任何朝代,农业都是一等一的大事,百姓吃得饱,日子才能好,若是百姓都吃不饱饭,无疑说明当权的皇帝是个昏君。
……
秦朝
咸阳宫
始皇帝嬴政穿着一身黑色龙袍,看着天幕沉默不语,面色难看。
身旁议政的众臣察言观色,顿时都闭口不言,能混到这个地步的都是人精,当然知道嬴政的想法,自然不敢触嬴政霉头。
嬴政心中思绪闪过。
各朝各代,也就是说,自己的大秦并没有万世相传,自己更没有长生不老,大秦最终还是被人夺了江山。
也是,世上哪有万世不灭的江山,周朝也不过八百年,自己的大秦怎么也得有一千八百年吧?这不过分吧?
不过事已至此,不如看看后世之人如何劝课农桑,提升亩产,若能学上几分,大秦国祚应该又能延续几十上百年?
……
东魏
正在家中编写《齐民要术》的贾思勰看着天幕沉思自语道:
“粮食亩产,因天时地利,农具技术等因素而不同,实在难以一概而论。但根据各类古籍记载,先秦粟米在几十斗到一石之间,秦汉之时,亩产粟米或可至一石到一石五左右。到了现在,亩产已有两石,看天幕所问,后世农业应有突破。”
……
唐朝
兴庆宫,花萼相辉楼
身穿金黄衮龙袍的李隆基搂着杨玉环傲然一笑:“各朝粮食亩产多少朕不知道,但我大唐谷满盈仓,粮价可为各朝最低,以至谷贱伤农,大唐盛世,物华天宝,四方蛮夷莫不叹服。”
杨玉环轻轻依偎在李隆基怀中,柔声道:“陛下圣明,开创大唐盛世,臣妾恭贺陛下,愿陛下带领大唐盛世永续,福泽万民。”
李隆基仰天大笑,得意至极。
……
南宋
临安宫,垂拱殿
赵构高坐龙椅,看着天幕不屑一顾:“若论生产,我大宋千古无二,坐拥江南富庶之地,又有真宗皇帝引入占城稻,亩产可达五石,两倍于大唐,因而百姓安居乐业,盛世太平。”
秦桧弓腰拱手,吹捧道:“陛下所言极是,大宋繁荣,实乃千古未有之盛况。但江南虽是鱼米之乡,富甲天下,可百姓安居乐业,实乃陛下圣明之治所致。
陛下尧舜再世,勤勉治国,才使得大宋盛世得以延续,百姓无不感念陛下之恩德。臣等愿随陛下之后,为大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只能说不愧是秦桧,说话就是好听,这一手先夸再捧,吹的赵构飘飘欲仙。
赵构摇头失笑,点了点秦桧。
……
西汉
长安,未央宫
唯有阅览奏疏的汉文帝刘恒不关心亩产,反而怔怔的盯着老农,感叹道:“自秦朝统一以来,始皇大兴劳役,百姓困苦,后有战乱兴起,民生更加凋敝,若朕再不与民修养,劝课农桑,我大汉怕也要二世而亡。”
贾谊拱手和道:“陛下圣明,洞观前朝之弊政,明辩治国之道理。自古以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秦朝之所以二世而亡,正是因为重征税赋,大兴劳役,使百姓疲于奔命,终致民心离散,天下大乱。陛下今日所言,正体现了君王仁心,关注民生。
我大汉自高祖皇帝以来,虽已平定天下,但百姓久经战乱,亟待休养生息。陛下若能减轻税赋,劝课农桑,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则国家自然富强,民心自然归附。
此外,陛下又选贤任能,重用良吏,使政治清明,法度严明,以定天下民心。
孟子曰:得民心者得天下。
又云:民为贵。
陛下若能以民为本,休养生息,则我大汉必能长治久安,传之万世。臣谊虽不才,也愿竭尽全力,辅佐陛下,共创太平盛世。”
刘恒赞赏的看了贾谊一眼,起身捧着贾谊双手:“文王代商亦需吕尚,高祖创业亦需萧相,贾何故自谦,你我君臣二人齐心,何愁不能振兴大汉,开创千古未有之盛世。”
贾谊被刘恒说的涕泪横流,恨不得将一颗忠心剖出。
……
随着老农身影的出现,画面不断变化,有大片金黄丰茂的麦田,有水网密布的稻田,也有玉米,高粱等农作物。
这些作物个个粒大饱满,色泽金黄诱人,随风摇曳如同在勾引别人吃它们,看的古代老百姓喉头滚动,不敢想象这些食物该有多香。
虽然玉米他们没见过,但看样子就很好吃。
……
西汉
氾胜之正在田间劳作,实验新的种田办法,对粮食极其敏感的他看着天幕陷入惊愕,手中拿着的麦穗都掉落在地,喃喃自语道:“这是什么作物,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果实?不可思议,究竟是怎么做到的?还有这小麦,怎么也如此饱满?
若大汉的田地可以种出如此多的粮食,哪还会饿死那么多人?不行,我一定要看个明白!”
氾胜之状若疯魔,眼睛死死盯着天幕,生怕错过一个画面。
……
接着,有庞大的钢铁巨兽发着“轰轰”轰鸣声出现,将那些粮食作物推倒。
而不明真相的古人却看的睚眦欲裂。
……
东汉
徐州
曹操猛的将饭扣到桌上,指天怒道:“妄为仙人,竟如此丧尽天良,浪费粮食!寡人辛苦屯田不过为匡扶汉室,若寡人有如此军粮,当即让大军开拔,平定乱世,救万民于水火!”
座下众臣看着曹操手中倒扣的饭碗,两两相视,一言不发。
……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出自汉书,郦食其传。】
【当年刘邦和项羽楚汉争霸,刘邦据守荥阳,西北方向的敖仓储藏着大量粮食,郦食其建议刘邦拿下敖仓时说道。】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
大明
南京
处理完公务难得休息一阵的朱元璋看着天幕点点头,对着身旁马皇后和朱标说道:“妹子,标儿,当年咱家如果不是活不下去,四处流浪又忍饥挨饿,咱家至于起义吗?还不是那元廷残暴,不给百姓活路?
若活得下去,咱老朱未尝不能当他大元一顺民!”
说罢,又接着自得道:“如今咱老朱家得了天下,自当民为本,休养生息,我行军屯之策,边塞驻军便可自给自足,无需百姓缴纳军粮,大大减缓百姓生活压力,如此一来天下太平,真可为千古善政。”
马皇后白了朱元璋一眼,没好气道:“是是是,你老朱最聪明了,但军屯虽减轻百姓负担,可却苦了军户。
军户平日要种地,蒙古人来犯又要打仗。如此压榨军户,时间久了,难免心生怨怼,陛下还要加以安抚才是。”
一旁朱标也附和道:“父皇仁政,所言极是,可母后所说亦有道理,儿臣亦感念父皇之不易,深知百姓生活之艰辛。然则,军户制度虽有其利,却也存有不少弊端。儿臣斗胆,愿为父皇分忧,略陈管见。”
朱元璋一脸赞许的看着朱标,这正是他最喜爱这大儿子的地方,仁慈宽厚,贤德仁义,治国能力也不错,大乱之后正需要这样的经世之主。
欣慰道:“标儿有何良策,为父洗耳恭听。”
朱标正色道:“谢父皇,儿臣斗胆畅言。
军户制度初行,边塞驻军尚可自给自足,减轻百姓负担,保大明安康。可时日既久,军户之中,难免生出变故。
一则,军户世代相守,常与将领相望而不知天颜,时间日久,军户究竟是大明将士还是边将私军?
其二,边塞远离南京,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谁知道军屯究竟是军屯还是家田?
其三,军户被民间百姓所瞧不起,甚至蔑称为“丘八”,军户出生入死,所得却不过裹腹,普通军户无学识,无余粮,无前程,因此连女儿都不愿嫁给军户。
生活困苦也罢,假设战死沙场后妻女又待如何?因此人心思归,难以久安。此皆儿臣所忧也。”
不错,确实有几分道理,朱元璋点点头示意朱标继续说。
“儿臣以为,欲安军户,必先富之。可令军户闲暇时,兼事农耕与商贸,以增其财。又可选才德兼备之士,教导军户子弟,使之知书达理,技艺精进。如此,则军户生活无忧,战力亦能复振。
再者,可设轮换之制,使军户得以定期归乡省亲,以慰其思归之心。”
听到此处,朱元璋面露古怪,但也没有打断,继续听下去。
“父皇圣明,定能洞察儿臣之用心。望父皇采纳儿臣之策,安军户,固边防,使我大明江山永固,百姓安居乐业!”
终于,朱标讲完,一脸期许又带些犹豫的看着朱元璋。
朱元璋听罢,拍拍朱标肩膀,语重心长道:“标儿所言,自是有理,可你有没有想过,军户自己耕地种粮,还让他们经商,甚至请先生教他们读书,还回乡省亲,做了这些事产生的后果?”
朱标自是懂这些,闻言也不再言语,垂头丧气,似是有些闷闷不乐。
马皇后看着朱标的样子,连忙瞪了朱元璋一眼。
朱元璋一个哆嗦,又是拍肩道:“好了,标儿有善心,为父自是看在眼里,有此心意,以后与民修养,不失孝文之姿,只是要懂得制衡,一味仁慈只会助长他人野心,切不可养虎为患。”
马皇后闻言又是一个白眼赏给朱元璋,制衡,你有那玩意吗?
朱标重重点头:“儿臣铭记父皇教诲。”
就这样,一家三口又是窃窃私语,向着楼台水榭深处走去。
……
【我国古代以农耕经济为主,把国家称为“社稷”,社是土地神,而稷是五谷神,两者都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用社稷代替国家,粮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么我国自古以来的粮食产量究竟如何呢?】
【今天up主为大家算算这笔账。】
【这个问题其实非常复杂,因为粮食产量会受到政治,气候,地域等多因素影响,所以并不能随便用历史文献记载和简单换算得出结论。】
【如春秋战国时,诸侯并立,政权不一,各国的计量单位都不同,亩制和容积都有各自的标准。】
【如韩魏以200步为一亩。】
【赵国以240步为一亩。】
【而先秦到唐朝流行的作物,一直是被称为“粟”的小米,也即是“禾”,就是悯农所说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
唐朝
白居易宅院
经历了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的白居易,终于在元和15年于新昌坊购得人生第一套宅院,这一年他50岁。
房子虽小,但白居易对其喜爱有加。建亭栽花,种竹插柳。因院中有亭,又为新建,故称新亭。
白居易以诗为信,赋诗《新亭病后独坐招李侍郎公垂》邀约李绅。
大致意思是,新亭建好,却无人光顾,趁着天气好,我起一个茶灶,建了个御寒的篱笆,头疼的毛病刚刚好,眼疾也在恢复,浅酌几口酒,闲时便写诗抒怀,这里放了两张床,一张就是为公垂准备的。
已经官居户部郎中的李绅听闻十分感动,欣然应邀。
二人此时正在亭中煮茶赏雪,畅谈国事,倒也风雅。
听闻天幕传来的诗句,二人皆是惊愕不已。
白居易轻啜一口茶水,对李绅打趣道:“公垂仁心,天幕亦有所闻,如今举例,亦用公垂之诗,这也算是简在天心吧?”
李绅有些尴尬:“乐天莫笑话我了,如今我也不过是老杜所言‘朱门酒肉臭’中的朱门,那还有当年哀民生之多艰的初心,实在令人惭愧。”
白居易安慰道:“公垂切勿如此自愧。人生于世,境遇变迁,实乃常事。昔日公垂作《悯农》之时,心怀天下苍生,其情之真,其意之切,至今仍为世人所称颂。此等初心,岂会因岁月流转、境遇变迁而随之消逝?
兄今虽身处朱门,然心中任有慈悲,若能以此富贵之身,行利国利民之事,岂不更能彰显当年初心?”
言罢,白居易举杯与李绅相邀,二人相视一笑,共饮此杯。
……
【可见到唐朝时,虽有水稻小麦等作物种植,但黄河流域的主要农作物还是小米。】
【作物种类不同,自然导致古代亩产问题难以一言以蔽之。】
【如果不谈食物种类只看产量,汉书食货志记载“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一石半。”】
【换算到现在的田亩数和产量,大约平均亩产为63公斤左右,这已是当时全球最高的农业水平了。】
【魏晋南北朝时,嵇康的养生论提到:“一亩十槲,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
【也就是一亩地如果能产出十槲,那就是高产良田,而全国上下都以此为标准。】
……
秦朝
秦始皇闻言十分赞赏:“不错,就要有个统一标准,若标准不统一,行政效率也会随之降低,成本也会增高,国家便不会强大。”
……
【换算下来平均亩产为90公斤左右。】
【到了唐朝,不管是新唐书还是旧唐书,亦或吐蕃文献记载,其中记录的平均亩产水平都是一石二石,南方水稻可达三石,也就说南方水稻可以到亩产138公斤左右。】
【这还得益于唐朝土地开垦力度比秦汉大,南方熟地更多,农业技术进步等多因素。】
……
唐朝
太极宫,御花园
李世民正牵着李明达的小手和长孙皇后一同散步,随着潺潺小溪而走。
李世民不在意天幕所显露的生产数据,身为一个勤政爱民的皇帝,这些资料他都了然于是,反倒是其他字眼引起他的注意。
李世民看着天幕纳闷道:“新唐书?后唐书?这官史不都是一朝一部吗?怎么我大唐还有两部?
前后汉书虽然都称汉书,但分别写的是西汉和东汉。
莫非我大唐以后也如大汉一般,国祚中断,又出明主复兴唐室?因此有新旧唐书!
肯定是这样,看来朕以后就是大唐的太宗文皇帝,不错,着实不错!”
念及此处李世民兴奋异常,他的偶像就是汉文帝,汉文帝是大汉的第二位实权皇帝,他李世民也是!
汉文帝开创了文景之治,他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
汉文帝文治无双,轻徭薄赋,鼓励生产,他李世民也虚心纳谏,推广均田,同样鼓励生产。
如此对比起来,他李世民也是大唐文皇帝啊!
所以以后自己的地位和汉文帝相当?
不对,自己应该更强一些,毕竟自己打仗也很厉害。
兴奋过后,他更好奇,以后会是谁再造大唐,光复李氏江山?
他相信,以后天幕会披露的,通过这天幕两次变化,他有预感。
李明达一句话又将他从幻想拉回现实。
天真道:“阿父,难道新唐书和旧唐书不是两个人写的同一本书吗?所以一个叫新唐书,一个叫旧唐书?”
李世民揉揉女儿的小脑瓜:“傻丫头,此事有前朝旧例,怎会如此简单。”
李明达晕乎乎的摇摇头,她也不懂这些:“原来如此!”说罢,也不关心,便要拉着李世民的手去小溪中捉鱼。
长孙皇后莲步轻移,缓缓跟上,一脸无奈,她自然知道李世民崇拜汉文帝,无时无刻不拿其作为榜样,现在连听到一个名字都能联想起来,属实有些魔怔了,温柔劝诫道:“陛下切勿多虑,史书编纂自有其缘故,或许真如兕子所言,就是不同人前后编写的同一部书。
陛下雄才大略,开创贞观之治,如今大唐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此乃陛下之圣德与功绩。
陛下当以此为荣,继续励精图治,使大唐之基业更加稳固,而非因史书之名心生遐想。
后人之事我们无法干预,能做的就是将现在之事做好,为后人打下稳定的江山,便已是我们能做到的极限了,也算不负百姓,不负列祖列宗了。”
李世民闻言一怔,看着李明达在水中捉鱼,恍然一笑,握住长孙皇后的手放在自己的胸口,深情地望着长孙皇后,眼中满是感激与爱慕,他柔声道:“观音婢,非但贤后更乃贤臣,良师,益友。朕之肱骨,亦是朕心头所系!
若无皇后的贤良淑德,聪慧机敏,果敢直谏,朕又如何能安心治理天下,开创贞观之治?
皇后所言极是,史书之名,不过后人记载,实无关乎朕之功绩与大唐兴衰。
朕当以此为戒,不再因虚名而分心,励精图治,以固大唐之基业。
皇后与朕,同心同德,共筑大唐之辉煌,如日月相映,缺一不可!
朕必不负皇后之期望,亦不负百姓与列祖列宗之嘱托,使大唐盛世,绵延不绝,光照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