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太阳系
大叔自顾自地说道:
“万有引力不是波,宇宙中万有引力波动的产生的痕迹却随处可见。
八大行星公转轨道为什么近似在同一个平面上?
因为太阳质量巨大,占整个太阳系已知质量的99.8%,太阳本身在自转,太阳重力力场同时变扁,根据向心力公式 F=mV²/r向心力F和质量m不变,V²与r成正比,半径r越大所能保持动能mV越大,与黄道平面交相的重力等位面绕日物质的动能最大,就会逐渐趋向黄道平面。八大行星都是这样,只有在遥远的柯伊伯带,小行星的轨道与太阳赤道面夹角才开始变大一点。
太阳系是由星云凝缩而来。星云一边自转一边收缩的过程中,由于角动量守恒,越向中心转动的速度越快;邻近的物质相互吸引,积累到一定规模,会对周围的物质产生吸积作用。因为吸积的过程中,向内跃迁的物质动量变大,向外跃迁的物质动量变小,因而形成了行星的自转。除金星、天王星之外的几大行星都是这个原因。
原始的太阳不断地聚集、长大,作为中心,自转速度应该非常大。长大的过程中,核心的温度、压力也在持续升高,直到启动了核聚变。核聚变使内部压力骤增,同时却削弱了自转速度。这样汇聚成长的过程中,通过压力渠道,自转动能逐渐转化成了非矢量的热能,太阳温度越来越高,自转速度也越来越慢。
太阳是宇宙中比较小的恒星,比太阳大几十倍几百倍的恒星比比皆是,茫茫宇宙,甚至存在比太阳大千万倍的恒星。质量越大的恒星,内部能够提供的温度、压力越高,产生的核聚变反应也越剧烈;而且质量越大的恒星,内部即时参加核聚变反应的物质所占比例通常也越高——因此越大的恒星寿命越短。人类费尽心思寻找的暗物质,可能就是死寂的恒星。它们质量巨大,本身不再发光又距离遥远,很难从宇宙背景辐射中区分出来。
太阳形成之初,自转速度几度变化,重力场也一同改变。对远处的物质影响较小,对附近的物质却很大。太阳自转速度骤然加快,引力场向外扩散,附近物质涌向外层轨道,造成一个内层速度小于外层的区域。这个区域吸积形成的行星就是现在的金星,是八大行星唯一逆向自转的行星。
同理,引力场的波动在另一个区域形成了平流层。平流层的物质运行的角速度相同,所以没有交错吸积的机会,不能形成较大的行星。亿万年过去了,演变成了现在的小行星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