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近代上海城市民间信仰的时空分异与嬗变
1948年6月《申报》刊登文章《庙之种种》,对当时上海民间庙宇进行了归纳。它们大部分属于民间信仰,在风雨飘摇的晚清、民国呈现各种奇异的形态。
有神无庙——本市马霍路口之二石翁仲,本在跑马厅内,后西人筑屋,移之为点缀品,不意善男信女,纷往焚香膜拜,且上□额,奉之为神,然神无一椽之庇,是可谓有神无庙。
有庙有神——南京路之虹庙,即保安司徒庙也,每逢岁首,青楼中人往往天未明竞烧头香,以卜利市,曩年吴友如□宝,已绘图以志风俗,盖具有悠久历史矣。本市有庙有神者,指不胜屈,虹庙其代表之一也。
有庙无神——沪南制造局路有花神庙,供十二花神,花树业中人,所以馨香俎豆焉。前岁庙之正屋,忽吿焚如,所谓十二花神,无不焦头烂额,乃迳去之,不留迹。
无庙无神——南门内本有一福田庵,巨剎也,香火素盛,不料住持某忽为多金所动,乃以庙屋□之于人,神像送往他处,于是不仅无庙,且无神矣。
老庙老神——上海城隍庙,供奉先哲秦景容,始于元代至元廿九年,惟地址在今淡井庙,至明永乐年间,由邑宰张守约迁至城内,盖将三国东吴孙皓所建之霍光行祠改建,其年代之久远可知。今则不论妇孺,咸以老城隍庙呼之,此老庙老神也。
新庙新神——自抗战军兴,城内外断绝交通,托庇于外人租界者欲进香城隍庙,太感不便,于是投机者于淡水路别关新城隍庙,塑□筑庙,居然面目一新,遂有新城隍庙之号,此则新庙新神也。(1)
移民进入、城市化、战争、官方政策等都影响着近代上海城市民间信仰的种类和分布,其中开埠以后社会变化是影响民间信仰观念改变的根本原因。开埠早期,上海沿袭了明清以降的信仰格局,但小刀会起义和城市化对土地的争夺导致传统民间信仰祠庙陷于危境,或消亡,或进行合祀、附祀于其他祠庙。移民大量进入上海,尤其是民国以后,租界不仅是避难的港湾,还是人们(包括希望通过开设庙宇从事信仰生意的人)淘金逐利的场所,新庙新神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些旧有的民间信仰祠庙在名称、神灵种类、地点、经营人、神祇功能等方面都发生了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