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艺版权投融资实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2002—2011年文化产业发展的快速扩张期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在经历国际政治、文化、经济等领域日益激烈的竞争的同时,文化产业的重要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国家也随即出台一系列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2011年间,在党的十六大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加速发展期。

(一)文化产业概念的正式提出

2002年,党的十六大在党的正式文件中第一次科学地区分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概念,明确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辩证关系,强调“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这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历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003年9月,文化部制定下发《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并将演出、影视、音像、文化娱乐、文化旅游、网络文化、图书报刊、文物和艺术品以及艺术培训等九大行业纳入文化产业的管理范围。

2004年,由国家统计局制定出台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文化及相关产业”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包括文化产业核心层、文化产业外围层和相关文化产业层。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论述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相关内涵,强调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表明党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步深化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认识。

2009年国家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上升至国家战略性产业的重要地位。

(二)文化体制改革顺利推进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两分法”,标志着文化体制改革理论趋于系统化、明晰化。

首先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重点实现三个转变:由管文化、办文化向以管为主转变,由主要管理直属单位向管理系统和社会转变,由主要以行政手段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管理手段转变。

其次,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正在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服务体系,相继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2131工程”“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全国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等,一个更加完善、更富有魅力的、更有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渐形成,影响也日趋凸显。

最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体制创新增强了微观环境的活力,如推动企业的重组、推动事业单位的内部变革、开展文化改革的试点。此外,还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取消相关限制,鼓励民营企业、民间资本参与文化领域的投资,积极扩大融资渠道,进而打破长期以来文化产业发展的单向性和僵化模式。

(三)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确立

2003年,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联合发布《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定(试行)》明确提出,要加快文化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确定在北京等9个地区和35个宣传文化单位进行试点,文化市场体系改革进入了全面深化阶段。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必须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我国文化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完善,规模进一步扩大,呈现出门类齐全、层次多样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