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杨浦区中小学跨学科课程建设特色
课程目标是课程的起始,亦是课程的归宿。目标指导、约束着后续的设计与实施,并与最后的评价首尾呼应。
我们在设定课程目标方面有着独到的方法——绘制课程矩阵。
比如,平凉路第三小学将学校育人目标与学校每一门课程的目标进行匹配,建立双向细目表,并对学校育人目标的落实度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现有学校课程在“有志向、会学习、会劳动、能审美”等维度的落实度比较高,而“有修养、有责任、会健体、能合作、能创新”的落实度比较低(表1—14)。以此为基础,经过专家指导、组内研讨、调整修改,最终将跨学科课程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良好文化修养、创新意识,能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寻求自主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
表1—14 平凉路第三小学的课程矩阵图
注:H表示高,M表示中,L表示低
同样,上海市市东实验学校对学校育人目标“明理,乐群,好学,力行”的释义进行二级编码后,与国家课程目标相比较,建立课程矩阵,最终设定了基于学校特色的跨学科课程目标(表1—15)。
表1—15 上海市市东实验学校的课程矩阵图
注:H表示高,M表示中,L表示低
这两所学校均对育人目标和课程目标进行了分解和排列,整合配对成课程矩阵。通过比较分析,找到育人目标中落实度较低的维度,从而在跨学科课程目标的设定上向低落实度方面进行侧重,最终建立起基于学校育人目标的具有学校特色的跨学科课程目标。这两个例子中,一所是小学,另一个主要针对高中学段。虽然育人目标与课程目标的内容截然不同,但在跨学科课程目标设定的方法和流程上却是统一的,并展现出了区域跨学科课程建设的创新之处。
在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实践方面,我们将课程、活动和项目三者之间建立起一个动态的螺线形上升的递进关系——课程活动化、活动项目化、项目课程化。
以平凉路第三小学的“滨江DREAMS”跨学科课程为例。“探秘肥皂之旅”是“滨江DREAMS”课程中“科创滨江”板块下的一个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学习单元。该学习单元由认识肥皂、制作肥皂、感知肥皂、美化肥皂盒四个活动环节构成。其中的后三个环节是教师精心设计的融合观察、制作和思考的学习活动。即使是第一个环节“认识肥皂”,学生也不是被动听讲,而是经历了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猜一猜、说一说的“五个一”活动。学生通过这项具身认知活动,会对肥皂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在高中学段的跨学科课程中,课程活动化也是必不可少的。
以上海市市东实验学校的“智慧交通绿波带”跨学科课程为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司机、交警、交通规划师、管理者等不同角色,真实感受不同路段设置、不同红绿灯切换频率设置对交通流量的影响,而这种直观感受正是后续抽象理论建立的现实依据。
杨浦区跨学科课程中的活动具有项目化的特点,体现出活动项目化的特色。项目教学法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执行该项目,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及学习方法。活动项目化要求学生活动是为了实现一个项目目标,且活动过程应体现出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的整个项目操作流程,所以最终需要有一个项目成果——研究论文、创意作品、产品开发成果等。
小学阶段的项目化活动关注语言表达、动手能力、艺术想象力等多元智能的运用。
平凉路第三小学“滨江DREAMS”跨学科课程中的“欢迎您来瞧一桥”“探秘肥皂之旅”“雨水花园——为滨江撑起绿伞”等学习单元,要求学生绘制杨浦大桥明信片、做国际小导游——为英国曼彻斯特博尔顿小学的师生介绍杨浦大桥、制作手工肥皂、制作带有精美图案的肥皂盒、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SECO)提交校园“雨水花园”的设计方案等。这些活动都是一个个真实情境下的接地气的创意设计项目,最终的项目成果包括明信片、导游解说词、具有各种不同香味且形态和色彩各异的手工皂、精美的肥皂盒、设计方案。
在初中学段,项目化活动更加强调各种学科知识的融入和科学思维的养成。
思源中学的“海上溢油消除记”跨学科课程,创设海上溢油事件以及溢油应急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为真实情境,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以清除海上溢油。其中的应急预案便是一个重要的项目化成果。而预案中的溢油清除方法则必须依据前期一次次科学理论设想和科学实验验证结果得出。
高中阶段的项目化活动更强调文科和理科间的大融合,以及学生的职业导向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锻炼。
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茶叶有效成分的探究”跨学科课程为例。学生全程模拟科学家屠呦呦研究青蒿素的过程,先利用文言文阅读和专业文献阅读素养,从古籍或现代文献中找到关于茶叶中有效成分的信息进行文献研究,再利用化学方法分离提取出茶叶中的有效成分,表现出了一种文理大融合的跨学科特征。
再以杨浦高级中学的“模拟政协——滨江空间”跨学科课程为例。教师创设模拟政协委员的角色情境,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并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地调研与考察。在全面了解实际情况后,有序、规范地履行撰写提案、提出提议等政协委员(模拟)职责。进一步,政协委员们(模拟)在教师引导下修正并优化提议,于深度思考后提出更具现实性、可行性的提案,更好地作为政协委员(模拟)履行职能。该课程中,政协提案就是一个项目化成果。学生在完成该项目的同时,显著提升了职业素养,锻炼了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责任感也会得到有一定程度的升华。
活动项目化是杨浦区跨学科课程的一大特色。项目化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贴近自身家园、校园、社区和城市生活乃至国家的真实问题情境。学生更能体会到学习过程中的获得感和实际功能。这会带给学生更大的学习内驱力、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周围真实世界更深入的认识和更持久的兴趣。
项目化的活动从形态特征上来说通常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有别于学科课程,不能简单地以学科来划分学习边界,而是要求学生去完成现实生活中的某个真实任务(项目)。在任务或活动进行过程中,几乎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多个学科的参与,所以从领域特征上来说,这些项目化的活动往往就可以作为某个跨学科课程的核心内容。
项目课程化是杨浦区在践行跨学科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又一项重要理念。
以同济大学附属存志学校的“杨浦滨江创意地图的绘制”项目化活动为例。这门跨学科课程很好地利用了杨浦区的区域教学资源——杨浦滨江。为了顺利完成创意地图绘制的学习任务,不可避免地涉及地理、历史、生物、美术、摄影、体育等多门学科的相互协作。这为跨学科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构筑课程框架结构的重要逻辑线索。如表1—12所示,创意地图绘制的项目化活动是一项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教师的设计和实施,使之成为具有杨浦地域特色的跨学科课程。
杨浦高级中学的“模拟政协——滨江空间”跨学科课程恰到好处地利用了滨江公共空间这一地域特色资源。同样,平凉路第三小学的“滨江DREAMS”跨学科课程也十分巧妙地利用了杨浦大桥、滨江皂梦空间(上海制皂厂旧址)、滨江雨水花园等杨浦区特色化资源。
除了地域特色外,校园特色也是近在眼前的极具价值的教学资源。比如,上海市市东实验学校围绕“市政教育”办学特色,联合同济大学开发和建设了“人类城市进化史”“城市科技大百科”“城市生活新探索”三门通识课程,“城市人文”“城市科技”“城市生活”三类核心课程群,以及八个供学生开展深入探究的专题课程(表1—16)。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基于学校的“工程素养”特色和“尚理”的办学理念,秉承科技教育方面的传统优势,开发并实施了工程素养培育“1+3+1”特色课程群,以培育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工程意识。上海财经大学附属中学基于学校在财经素养培育方面的特色,充分利用杨浦区优质的大学教育资源,举办了多届大型校园综合实践活动——FEAST集市,尝试探索以财经为主线的跨学科课程设计。
表1—16 上海市市东实验学校的跨学科课程
相关例子还有很多,深入挖掘区域本地化资源,或有效利用校本特色资源是杨浦区跨学科课程建设的一大特色。
另外,从学科间互动方式的角度来看,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的“如何让每片叶子获取尽可能多的阳光?”跨学科课程是具有深刻意义的(图1—14、图1—15)。
图1—14 螺旋结构的三种认知方式
图1—15 对叶序的两种认知方式和对数列的两种认知方式
该课程所呈现的不仅是同层次学科间的横向合作,更有低层次和高层次学科间的纵向协同。正如前文所提到的,这种詹奇意义上的跨学科认知方式使我们能站在更高层次上,对真实世界形成更深刻的认知。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的跨学科尝试意味着杨浦区的跨学科建设在关注学科间横向合作的同时,也在努力探索学科间的纵向协同。
纵观人类科学发展史,科学的发展经历了合—分—合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称为自然哲学和经验实践阶段,包括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炼丹术、炼金术等;第二个阶段称为学科分化阶段,经历了西方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科学学科得以确立;第三个阶段称为交叉科学和系统科学阶段,随着真实世界中复杂问题的逐渐呈现,以及各学科在交叉相融过程中的发展成熟,统计学、系统建模、计算科学等的作用和地位日趋显现。跨学科课程便是在第三个阶段的历史大背景下蓬勃发展起来的。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发展要求,跨学科课程建设模型也应采用系统观点进行构建。
综上所述,通过绘制课程矩阵设定课程目标,以理论目标统筹全局;以课程活动化、活动项目化、项目课程化的螺旋式上升的动态结构为实践驱动力;以区域在地化资源的深入挖掘,以及校本特色资源的有效利用为实践内容;以师能研修、激励机制、技术支持等为后盾保障;关注学科间的横向合作和纵向协同,共同构成了杨浦区中小学跨学科课程建设的地域特色,并凸显了区域跨学科课程体系的系统构建。
区域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正在朝着学科间立体、多维互动的方向努力前行。
(1) 胡庆芳,严加平,黄开宇,许娇娇.跨学科实践推进与教师能力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6.
(2) 徐晨盈.雅克布斯跨学科课程整合思想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16,17.
(3) 洪俊,刘徽.跨学科统整——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10.
(4) 胡庆芳,严加平,黄开宇,许娇娇.跨学科实践推进与教师能力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13.
(5) 杨小丽,雷庆.跨学科发展及演变探讨[J].学科建设与发展,2018(4):56,57.
(6) 杨小丽,雷庆.跨学科发展及演变探讨[J].学科建设与发展,2018(4):57.
(7) [美]阿卡西娅.M.沃伦.跨学科项目式教学[M].孙明玉,刘白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20:25,81,83,88,92,186.
(8) 胡庆芳,严加平,黄开宇,许娇娇.跨学科实践推进与教师能力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14,17.
(9) 王奕婷.基于跨学科素养的课程整合研究:以芬兰基础教育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