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弹劾老朱退位禅让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7章 崇祯口中的明史

于是老朱让刘会亲自出宫,去询问朱长卿。

同时,调查宫门外所有侍卫,以及宫内太监。

得知,宫外侍卫没有一个人发现他入宫的踪迹。

而宫内太监说是在太庙附近捉住他的。

基本可以排除此人不是朱长卿安排进来的。

借此机会也正好检验一下朱长卿是否真的能知前后五百年。

刘会骑马出宫,顺着承天大道径直来到秦淮河畔桃花巷。

月牙客栈门前下马敲门。

开门的是蒋瓛:“刘公公怎么来了?”

刘会略一拱手:“奉皇上口谕,咱家找朱长卿问句话。”

蒋瓛不疑有他。

如果是别人,蒋瓛会较真,势必阻拦。但刘会不需要,这是皇上身边最信任的人。

刘会来到后院,推门而入:“朱公子,皇上有一问,大明第十六位皇帝是谁?”

朱长卿心里一凛,他刚把崇祯召唤过来,老朱就来问崇祯,难道他们见面了?

“崇祯朝朱由检。”

“好。”

刘会脸皮一抖,转身就走。

噗通一声摔在地上。

刘会尴尬的笑道:“门槛有点高,咱家没瞅见。”

他自顾自爬起来,拍拍尘土走了。

蒋瓛看他脸色蜡白,步履匆匆,道:“刘公公这就走了?”

刘会哭丧着脸道:“回头再说,咱家得回宫复命。”

他心里苦,比吃了苦胆还苦。

这叫什么事。

那小子竟然真的是大明皇帝。

他差点把他那话儿割来下酒。

刘会狠狠抽动马鞭,流星赶月似的回到皇宫。

满头大汗的跑进奉天殿,来到老朱身边,附耳道:“陛下,朱长卿说大明第十六位皇帝就是朱由检。”

老朱沉默良久。

目不转睛看着朱由检。

其实从朱标死后他就已经接受了命运让自己人生失控的安排。

朱长卿的出现对他来说也是一种失控,一个天师之姿的人总是不好控制的。

但整体还是可以接受。

现在朱由检则是完全无所适从。

“时空之门,这又是福是祸呢?”老朱喃喃道。

“是福呀太祖爷爷,孙儿能得太祖爷指点,实乃大明之幸。”朱由检激动的道。

两旁的文武百官早就看傻了。

他们都是读书人,读圣贤书也读杂书,那些神鬼杂谈里的剧情居然出现在了眼前。

老朱眼睛里的光芒忽明忽暗,默默接受了这个事实。

这孙子说的没错,从大明江山的角度来看这确实是福,顺便也能了解大明未来发生了什么。

不然他总是不能完全信任朱长卿,朱长卿口中的未来他是有所怀疑的。

而自己的亲孙子相对来说就保险得多。

“退朝。”

老朱精神一振,迫不及待想跟崇祯促膝长谈了。

大臣们像潮水般流淌而去。

每个人心里都很清楚,一个王朝,祭天祈祀都是至高无上的加强皇权神授的统治阶级的必要手段,可是当上天真的开了一道门,并且把大明后世之君送了过来,就显得无比的震撼。

他们都预感到大明要变天了。

因为朱长卿那件事如同一把剑悬在高空,要斩杀皇长孙朱允炆。

如果这个后世之君崇祯佐证了一些事实,那么皇长孙将必死无疑。

如果崇祯推翻了朱长卿,大明反倒风平浪静了。

文官集团当然倾向于后者。

武将勋贵们则巴不得崇祯跟朱长卿是一路人。

所以接下来洪武帝跟崇祯帝的对话将决定大明王朝的未来。

“孙儿,大明第二位皇帝是谁?”老朱端坐在龙椅上问道。

“是我成祖爷爷朱棣。”朱由检恭敬的保持着跪姿。

朱由检是朱棣这一脉的后人,朱棣当年不承认朱允炆是大明皇帝,他当然也不能承认。

至于朱允炆惠皇帝的谥号,以及惠宗的庙号,都是南明和清朝追封的。

老朱面无表情,这跟朱长卿说的完全不一样,大明第二位皇帝不是朱允炆,竟是朱棣。

“老四如何当上皇帝的?”

“靖难。”朱由检有些忐忑的抬起头。

“讲清楚!”

“太祖爷爷驾崩,朱允炆登基,施行了一系列误国误民的政策,更是把屠刀伸向自家人,成祖爷起兵靖难,改朝换代。”朱由检战战兢兢,这终究是成祖爷的一段不光彩事迹。

朱由检一登基就忙着对大明缝缝补补,挣扎抢救,以至于庶吉士讲解经史子集和明实录的时候,多有疏漏。

加上明晚期的庶吉士,早就已经被东林党吸纳,文官集团已然铁板一块,联合起来蒙蔽皇上。讲历史的时候只讲对文官有利的,那些文官集团迫害皇族的事则是只字不提。

朱由检也从来没仔细看过《明太祖实录》和《明太宗实录》,对于靖难的细节并不清楚,只知道大致过程和结果。而且就算仔细看了太祖、太宗实录也没用,太祖实录还好,太宗实录是三杨主持编撰的,立场问题很大,好像文官集团做什么都是对的。

“是朱允炆先迫害朱家人还是朱棣本就有反心?”老朱眼神凌厉,寒芒闪烁。

“太祖爷,我成祖爷爷从来就没有反心,都是朱允炆逼的。”

“你是朱棣的后人当然替他说话!”

如此一来,老朱反而开始同情朱允炆了。

大明第二位皇帝明明是朱允炆,后世史书竟然抹去了他的帝位,对于一个皇帝来说这就是最悲惨的事了。

这件事的重点当然是争夺皇权。

但老朱同样在乎的是自家手足相残。

从少年到老年,身边亲人一个个离世,老朱一颗小心肝都快碎成了八瓣。

生老病死也就罢了。

如果是为了权力自相残杀他会失望透顶,那说明他苦心编撰的《皇明祖训》形同白纸。

“太祖爷爷,非是孙儿言语偏驳,而是他朱允炆有错在先。”朱由检弱弱的说了一句。

“那你告诉咱,朱允炆是怎么迫害朱家人的?”

“他暴力削藩,湘王朱柏不堪受辱自焚而死。其他被削的藩王要么贬庶,要么软禁,要么流放。”

“混账东西。”老朱咬牙切齿。

“所以孙儿觉得成祖爷做的没错,朱允炆被一帮文官蛊惑,国将不国,非靖难不能挽救大明。”朱由检言之凿凿。

“好,就算他有靖难的理由,那他登基后怎么处置朱允炆的?”

“听说是让朱允炆给跑了,下落不明。”朱由检对明史的了解也仅限于阁臣以及从王承恩那里零零碎碎的听了一些,尤其朱允炆下落,有说死了有说跑了,所以说的并不是很肯定。

“不对啊。”老朱忽然反应过来:“朝廷百万雄兵,朱棣顶多也才数万,他怎么打得过?”

“要不说成祖爷是马上皇帝呢,他起兵时候只有八百人。”朱由检骄傲的说。

他来洪武朝是求教太祖爷的,没想到先给太祖爷解疑答惑了。

“你这孙子净瞎说,八百人跟朝廷干?”老朱也算是以少胜多的专家了,可是八百人对抗百万大军实属扯淡。

“孙儿岂敢蒙骗太祖爷,这都是真的。”

“你一五一十说清楚。”

“问题是孙儿也不太清楚过程,反正成祖爷就是打赢了。”朱由检心虚的低下头。

“那咱只能把朱长卿叫来一块问了,刘会,你去……算了,别叫他。”

老朱立刻改了主意。

他害怕朱长卿来了又没完没了的告状。

在弄清楚某些事之前,他不想去审理朱长卿的状告。

但是一部分心思已经去到朱长卿身上。

状书上的内容也重新跃然心头。

老朱严肃的问道:“懿文太子的事你知道多少?”

朱由检道:“略知一二,太祖爷指的哪方面?”

老朱道:“他是怎么死的?”

朱由检道:“懿文太子巡视西安府,感染风寒,卧床不起病死的。”

老朱又道:“咱是如何驾崩的?”

朱由检犹豫了一下,道:“太祖爷洪福齐天,寿终正寝。”

老朱忍不住道:“但朱长卿说咱是被毒死的,太子也是中毒而死,太子妃、皇长孙、秦王、晋王都是被害死的。”

朱由检愣了愣,道:“秦王确实有记载是被府上老妪毒杀,其他人孙儿就不知道了。”

老朱道:“你是不了解还是不知道?”

朱由检略显胆怯的道:“是有一些风闻,可是正史上并没有。”

关于太祖爷被害,历朝历代都有猜测,朱由检也怀疑过,毕竟太祖爷死后七日就下葬了,这是最蹊跷的。

但是这种事情没有十足的证据谁也不敢乱说,哪怕他朱由检是大明皇帝,对此也只能三缄其口,如果被民间知道皇帝是被害死的,会极大影响皇权神授的神圣性。有些事情自家知道就行了,自家也不确定的情况下,那就只能泯灭于历史了。

即便有证据,也往往是掩盖不对外公开的。

看他这种反应,老朱大致明白这孙子不太了解祖宗历史,颇有些失望。

“到你这里,也就是说咱大明至少有两百多年国祚,朕心略感宽慰。”

老朱呕心沥血制定国策,是奔着千年去的。

但他也知道王朝维持千年几乎是不可能的。

两百多年已经很好了。盛唐强汉不也就那样吗。

“请太祖爷恕罪,大明怕是要亡于孙儿之手了。”朱由检伏地痛哭。

“何出此言?”老朱眼睛瞪得如铜铃。

朱由检把崇祯朝当下的困境说了出来。

尤其是财政状况,老朱都听傻了。

崇祯元年的财政收入约为326万两白银。

到了崇祯十七年,财政收入锐减至几十万两。

几十万两是什么概念呢,对皇家来说连个园子都修不起。

“为何是白银?”老朱从他嘴里听到的税赋都是用银子计算,没有一件实物。

“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大明产银如此稀少为何用白银征收?”老朱大脑飞转,瞬间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简化税制,方便征收税款。亦可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朱由检说道。

“既然好处这么多你为何收不上税?”老朱冷哼一声:“各朝各代都想简化税制,统一征收,但此法必须贯彻以一,由朝廷强权维持,如果推行此法的人大权旁落,少了强权监督,那你所谓的一条鞭法岂不成了方便地主剥削的工具?”

“太祖爷英明!我大明目前就是这种状况。民间商贸发达,江南市井繁荣,朝廷却入不敷出,难以为继,各卫所拖欠兵饷,灾民横尸荒野,属国纷纷自立,反贼趁虚蜂起……”朱由检痛哭流涕,语无伦次的说了一大堆。

“你哭什么,照你所说,尚有十五万京军,五十多万地方军,这些还不够你消灭李自成?”老朱看废物一样看着朱由检。

“孙儿与李自成不共戴天,誓与之决一死战。奈何发不出兵饷,将士消极不堪,李自成所到之处纷纷倒戈。”

“朝廷没钱,士绅地主、文官大臣呢,这不都是钱吗,封锁京城带上五千锦衣卫让他们挨个抄家。”

“太祖爷,这能行吗?我大明以法治国,朝纲为重,岂能行暴徒之事?”朱由检瞠目结舌,太祖爷就是太祖爷,一开口就振聋发聩。

“朝廷都要亡了你还顾忌这些?”老朱深深叹息一声。

“国将不国,终不是一朝一夕所致,你且详细说来。”

“从何说起呢太祖爷?”

“就从朱棣开始说。”

“成祖爷……”

朱由检有些激动。

对于朱棣,他们这一脉自然敬若神明。

当年要不是朱棣起兵靖难,朱家这些皇族早就绝种了。

也不会有后来这么多朝代的大明皇帝。

在太祖爷面前夸奖成祖爷,他自然得好好组织一下语言。

他一口气说了朱棣在位期间的丰功伟业。

老朱心中的阴霾一扫而空。

本以为朱标死后再也没有合格的后继之君。

想不到朱棣这边这么大的惊喜。

六下西洋他不惊讶,老朱这二十年来也是不断的出海贸易,只不过不像朱棣跑的那么远。

迁都他也十分认可。

他这一生没有完成迁都是个遗憾,朱棣替他完成了多少可以弥补一些。

因为从宋朝开始,南北基本属于两个国家,南方不认可北方,北方也不屑于融入南方,两边民心不一始终是个大问题。

王朝的统治中心放在北方将会极大的有利于北方百姓对朝廷的认可。

至于朱棣五征漠北,老朱觉得有些少了。

但也无伤大雅。

许是朱棣功绩太大,听到朱高炽在位只有十个月,老朱很是惋惜。

好在他有个好儿子朱瞻基,张罗出一个仁宣之治。

“仁宣之治……听起来不错。”老朱缓缓出了一口气。

“孙儿忘了说,太祖爷的洪武朝被后世称为洪武之治,为咱大明开创了一个好局面,成祖爷在太祖爷的基础上才能打造出一个永乐盛世。”朱由检赶紧补充道。

说起这些朱由检一脸崇敬,大明江山得来不易,祖宗英明神武,雄才大略,始有丰功伟绩流传后世,这一直都激励着他努力奋斗。

“朱棣那小子打造出了永乐盛世?永乐盛世!”老朱忽然一怔,猛地想起朱长卿说过的话,‘永乐帝是大明最后一个把持军权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