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说明
我社的《西游记》,初版于一九五五年,系黄肃秋先生以明刊本金陵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为底本,参校六种清代刻本整理而成。具体的整理细则,在《关于本书的整理情况》中有详细说明,读者可以参看。由于当时新中国成立未久,古籍整理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版本不易看到,初版在底本使用、文字校勘等方面难免存在不足。一九七九年,黄肃秋、陈新、王思宇等先生对此书进行了重新校订,增补了一些注释,使其质量有了很大提高。这个整理本对《西游记》的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流传广泛,影响巨大。
前些年,随着一些稀见版本偶有出现,学术界对《西游记》的研究又有些新的见解,有关专家指出,一九七九年的校订本仍有修订的必要。我们着手进行这项工作,曾于二〇一〇年吸收连云港工学院李洪甫《西游记》项目组(李洪甫、沈海玲、李熙、李思慧、李宏涛)的部分成果,重点是增加了校记。但是现在看来,这次修订仍遗留了一些问题,而增加校记的做法与我们最初的整理思路并不相符。本着打造精品、给读者提供更优质读本的目的,我们决定对本书再做修订。
这次修订由周绚隆同志牵头,邀请河南大学曹炳建教授参与,对全书文字进行了彻底核校,并增补了数百条注释。曹炳建教授对正文做了初步核校,并撰写了拟增补的注释初稿,周绚隆同志对其斟酌取舍,经过仔细比勘和修改,形成了定稿。
这次修订,主要做了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重新校订全书文字。文字的校改,原则上尽可能尊重底本。凡是底本能通的,即使其他版本的文字更优,也依照底本;底本文字明显不通的,选择参校本中最好的表述予以校改;极个别底本明显不通,参校本也不通的,则根据上下文意酌情校改。底本中的个别文字,如“抖擞”“嗖嗖”“搜寻”中的“擞、嗖、搜”都写作“搜”,“抡”都写作“轮”,“反”都写作“返”,按照通俗文学的书写习惯,这虽然并不算错,但为了不让一般读者误解,校改为现代规范用字。
二、取消校记。《西游记》文本最初写定的时候,并没有经过严谨的编辑整理,即使同为“世德堂”本,日本天理大学图书馆藏本和日本广岛市立中央图书馆浅野文库藏本之间,文字上也有差异,而“世德堂”本与其他版本的差异更多。选择“世德堂”本作底本,是因为这个系统的版本最早,但文字上的问题也最多。因此,对《西游记》这样的通俗文学作品,做严格意义上的校勘意义十分有限。
三、更定标点。此书的标点完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虽然后来进行了修订,但标点基本没变。以今天的阅读习惯看,过去的标点方式仍有改进的必要。这次修订,对全书的标点也做了较大的改动。
四、增订注释。随着时代变化和人们认识的深入,过去的注释有些带有明显的时代痕迹,有些注音和释词不够准确,这次尽可能做了修改。另外,考虑到《西游记》涉及儒、释、道三家的术语和典故较多,过去的注释过于简略,这次特别针对这类内容增加了一些注释。《西游记》属通俗文学作品,里面应用当时的口头语较多,今天理解起来难免吃力,为了减少阅读的障碍,对这类字词也增加了注释。
五、更换前言。本书的前言,过去一直沿用华东师范大学郭豫适、简茂森教授一九七二年所写的文字,限于当时的历史环境,政治化色彩较浓,而《西游记》研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很大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成果,为了能让广大读者更好地理解该作品,这次特意邀请北京大学刘勇强教授重新为该书撰写了前言。
六、关于取经途中所遇的八十一难顺序,第九十九回诸神给观音菩萨提供的簿子所记,与小说的叙述不相吻合。由于明清各版本之间互有出入,都未按故事发生的先后排列。一九七九年第二次整理时,我社采用了“书业公记”本的排列顺序。为尊重底本原貌,这次整理仍按“世德堂”本的顺序。
古籍整理没有止境。这次修订,不足之处恐怕仍然在所难免,恳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二〇一九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