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欲归
话说到这份上,已经很清楚明白了,尤其是镇元子都把自己的老底抖露出来了。
地气偏移,人参树要死,他镇元子没了人参果树辅助,就不能借地气滋养修为,也要死。
如今他想出来的脱困之法就是让自己能进到大唐皇室宗庙之中,借着皇室气运扶持,让自己重新和大唐的命脉绑定到一起,重新借助南瞻部洲的地气来滋养修为,彻底摆脱西天的控制。
也不知道镇元子知不知道如今玄奘的状态,或许是知道的,要不然他为何如此笃定这样做就一定可以救自己一命呢。
“道长,小僧还有一问。”听完镇元子说的一切,广智说出了自己的最后一个问题,“道长为何不向天庭求助?”
“天庭吗……”镇元子看向天空,缓缓说道,“天庭确实能保贫道一命,可天庭规矩太多,去了还要受领神位,贫道逍遥自在惯了,能不去那地方,还是尽量不要去的好。”
广智点点头,这个回答也在他的意料之中:“道长,在这件事上,小僧可以助你一臂之力,而且当今至尊也不是迂腐之辈,道长效力大唐对我大唐也是一件好事,只不过,需要道长做些事,证明一下。”
“十颗人参果还不够吗?”
广智微微摇头:“至尊是万民君父,是天下的至尊,这颗果子于至尊而言足够珍贵,可于大唐子民而言,就无足轻重了,道长需要做些惠及大唐子民的事才行。”
镇元子略带着一些轻蔑笑道:“这天下间还有不把国家视为私物的皇帝不成?”
广智轻叹一声,回道:“至尊自然也有自己的私心,也有自己的私欲,但在小僧看来,至尊能分得清轻重,还能把握好分寸和边界,既能让他自己开心,又不至于伤到百姓的筋骨,能做到这样,小僧认为,至尊已经足够好了。”
“哈哈哈,这样你就满足了吗?”镇元子突然大笑道,“我还以为你们修新佛学的,向来都要求君王必须做到和上古圣王一般呢。”
“我新佛学自创立之日起,对此事就已经阐明了,若想复三代之治,不能仅靠君王一人,而是要天下众生,都知仁明义,克己复礼,方才能行,若君王有效仿先贤之心,能为天下万民表率,自然是好,若君王昏庸,但百姓人人如三代之民一般,五德齐备,恶政便也不会下达,昏君也会被驱逐,这才是真正的三代之治。”
镇元子自讨了个没趣,不再在这件事上和广智掰扯,而是说回了自己的事:“诚如广智大师所言,贫道要怎么做,才能让大唐圣人开口,迎贫道入宗庙呢?”
广智胸有成竹,早有准备:“自陇山向西,至流沙河间这一万多里,其间多是大漠黄沙,陡峭险峰,甚少能供百姓定居、耕种之地,而且与他处往来的道路也十分崎岖,不便行走,若道长能以大法力将这万里国土平整一番,使黄沙变沃土,险峰化平原,再连接一条驰道,使关中到此地不再有长久奔波之苦,想来至尊定然大悦,定会恭恭敬敬地迎道长入宗庙。”
“万里国土,大师也太瞧得起贫道了。”镇元子负手冷言,“贫道都如此和大师推心置腹了,大师还在和贫道讨价还价,实在是让贫道心寒。”
广智知道镇元子装出这幅样子是想压价,所以只是微笑,并不言语。
镇元子见广智并不争辩,稍微有些尴尬,提出了自己的条件:“陇右道、河西道、乌藏道和西域都护府四地,也就是葱岭以东,一年之内,贫道让这些地方富庶如河南河北一般,如何?”
“不过是再多加一个葱岭道而已,道长真的不能为吗?”广智再次疑惑。
镇元子无奈道:“你不知道,这一个葱岭道,可比整个大唐十六道加起来还费劲,这事贫道实在做不来。”
见镇元子还算诚恳,广智点头道:“既然如此,我即刻给至尊上书一封,陈明情况,道长可带着信表与人参果一同去往长安。”
镇元子急道:“我不是说了嘛,我不便一人前往长安,那里地气太盛,若没有个皇帝正经敕封过的官员陪同,长安那里于我大不利。”
这理由倒是无懈可击,广智提议道:“那我让杨国忠和道长一起去长安吧,他是至尊心腹,也是正经的处置使官职。”
镇元子连连摇头:“不行不行,你那徒弟是个十足的凡夫俗子,所谓遣泰山轻如芥子,携凡夫难脱红尘,贫道要带着他去长安的话,会活活累死在半路的。”
广智眉头一皱,嘴角一撇,看来这镇元子是打定主意要让自己和他一起回长安了,就是不知道这镇元子到底打的什么主意。
“道长号称与世同君,何苦非要带着小僧到处跑?”广智心里老大不情愿的,继续说道,“再者说,以道长的法力,小僧实在不信道长去了长安就有性命之忧。”
“和尚,你怎么还耍起无赖了?”镇元子瞪大眼睛,看着广智,“哎!直说吧,贫道想借你的身份去拜访一下故人,明白了吧?”
广智恍然大悟,这就说得通了,镇元子这是想借着自己的面子,再去见玄奘一面,估计他见玄奘的目的无非是想要和玄奘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然后再问一些百年前取经背后的隐秘事。
正好自己外出将近一年,长安城中好多吃食的滋味都忘记了,不如趁这次机会回去一趟,再给大军弄些补给来。
“道长,让小僧跟着你一起回去也行,不过小僧得准备一番,说不得还要劳烦道长一下。”
“我不是说了嘛,那个杨国忠……”
镇元子还没说完,就被广智打断道:“道长,不是让你带小僧的几个徒弟,是别的事。”
镇元子默然点点头,完全听凭广智安排。
广智把自己的三个徒弟唤到后院,把自己和镇元子谈的事大致交代了一遍,然后又匆匆向王忠嗣的军营赶去。
到了军营,广智带上王忠嗣和郭子仪就往宝瓶处赶,赶到宝瓶处,广智问道:“二位将军,这宝瓶中的军粮还能支撑多久?”
“差不多三个多月吧。”郭子仪心算了一下回道。
广智道:“请郭将军拿出一个月的军粮物资来,贫僧要随一位仙长回长安一趟,正好可以为大军再补充些给养。若有什么其他需要的物资或者长安城内的吃食,贫僧都尽力去办。”
王忠嗣眼前一亮:“可否稍待几日,我让军士们都写一封家书回去,到时候劳烦大师把这些家书交给兵部,可否?”
这种事自然没有什么不可,广智回应道:“没问题,是否需要贫僧将回信一并带回?”
王忠嗣无奈摇头:“回信就不必了,近三十万人,去信就得有十万封,若要等回信的话,不知要等多久,营中将士们更多还是想寄一些钱财回家,大师能帮忙带到就行。”
广智郑重点头:“将军放心,贫僧一定每一封信都带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