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在那意义非凡的一年,王鉴,作为王玺的嫡长子,同时也是龙州宣抚司土官佥事世职的继承者,心怀对父亲王玺无尽的敬仰与缅怀,以及对报恩寺这一宏伟建筑落成的喜悦,决定为这一佛教圣地留下永恒的纪念。他深知,报恩寺的建成不仅是父亲生前最大的心愿,更是对佛教文化的一次重大贡献,因此,他决意邀请明帝国中央政府中极具声望的礼部与刑部官员,亲自为报恩寺撰写碑文,以铭记这一历史时刻。
随着礼部尚书与刑部官员的莅临,报恩寺内庄严肃穆,香烟缭绕。在众人的见证下,两篇碑文——《敕修大报恩寺继葺碑铭》与《敕修大报恩寺功德之记》应运而生。这两篇碑文不仅详细记载了报恩寺从筹建到竣工的全过程,更深刻表达了王鉴对父亲王玺未竟事业的继承与发扬,以及社会各界对报恩寺建设的支持与贡献。
《敕修大报恩寺继葺碑铭》所镌刻的文字,深情而庄重地记述了一段跨越生死的父子传承与佛教文化的辉煌篇章。文中提到,王玺的功德虽已初具规模,但遗憾的是,他未能亲眼见证报恩寺的最终完成便匆匆离世。这份未竟的事业,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其子王鉴的肩上。
王鉴,作为龙州宣抚司土官佥事世职的合法继承人,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不仅是家族的责任,更是对父亲遗愿的承续。因此,他毫不犹豫地接过了这份重担,将继续修建报恩寺视为己任。对于那些尚未完备的部分,王鉴亲自监督,一一进行了细致的修葺与完善。七佛圣像的庄严塑造、经藏函具的精心准备、钟鼓法磬等宗教器具的铸造与装饰,无不凝聚着王鉴的心血与汗水。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王鉴在修缮报恩寺的过程中,始终不忘父亲王玺的功德与恩泽。他特地在寺内后堂塑造了父亲的遗像,以此表达对先人的深切怀念与敬仰之情。这尊遗像不仅栩栩如生,更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颜其楣曰“檀越”,意在彰显王玺生前对佛教文化的支持与贡献,同时也寄托了王鉴对父亲终身之慕的深厚情感。
随着报恩寺的日益完善,每日清晨的钟声与傍晚的鼓声交织成一首悠扬的乐章,梵呗之声在寺内回荡,为这片圣地增添了无尽的庄严与神圣。这些声音,不仅是对佛祖的颂扬与祈福,更是对王玺与王鉴父子二人功德的无尽颂歌。它们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永恒的主题:无论生死轮回,父子之心始终同归一揆,那份对佛教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之志,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
“夫以廷璋(王玺别称)作之于前,景昭(即王鉴)述之于后,父子之心同归一揆,所谓趾美克肖,肯堂肯构,信不诬也。”这段文字,不仅是对王玺与王鉴父子二人功德的高度概括与评价,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子承父业”、“继往开来”精神的生动诠释。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对家族、对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而《敕修大报恩寺功德之记》则更侧重于展现社会各界对报恩寺建设的广泛参与与慷慨捐赠。从地方官员到普通士民、商贾,他们的善举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海,共同推动了报恩寺的修造完工。这篇碑文不仅是对这些善行的表彰与颂扬,更是对中华民族乐善好施、广结善缘传统美德的深刻体现。文中说:
致仕多年的土官宣抚薛忠义,心怀对先祖的敬仰与对家乡的深情,决定站出来,带领龙州人民焕发大报恩寺的生机。他深知,仅凭一己之力难以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于是,他首先找到了现任宣抚薛公辅,共同商讨对策。
薛公辅,年轻有为,继承了家族的荣耀与责任,对薛忠义的提议深表赞同。他们决定,不仅要继续修缮庙宇,更要重塑佛像,让大报恩寺成为龙州人的精神寄托。于是,他们联合了副使李爵等一众官员,共同发起了这场修缮大报恩寺的壮举。
薛忠义与薛公辅、李爵等人商议后,决定各自捐资,用于粧塑正殿的三尊大佛。这三尊佛像,将代表着慈悲、智慧与力量,成为大报恩寺的灵魂所在。同时,他们还鼓励龙州上下,无论贵贱贫富,都能参与到这场善举中来。
百夫长薛忠信及其子薛志冕,被这份热忱所感染,主动请缨负责粧塑圣父圣母像。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先祖的敬仰与怀念,同时也为龙州百姓树立一个孝道的典范。舍人薛忠恩,则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信仰,承担起了粧塑千手大悲观音的重任。他相信,这尊观音像将能护佑龙州,使百姓安居乐业。
副使李爵更是慷慨解囊,不仅捐资,还献出了自己名下的四亩山地,作为大报恩寺的常住基业。这一举动,极大地鼓舞了龙州各界人士的热情,他们纷纷效仿,捐资捐物,为报恩寺的修缮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这场修缮大报恩寺的过程中,龙州的贵游子弟、宦海达人、士民百姓、商贾小贩,无论身份地位如何,都凝聚在了一起,共同为这个目标而努力。他们有的捐资建殿,有的出力塑像,有的则负责日常的修缮与管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重建了一座寺庙,更重建了龙州人民心中的信仰与希望。
岁月如梭,转眼间,大报恩寺焕发了生机。新修的庙宇金碧辉煌,重塑的佛像庄严慈悲。每当晨曦初照或夕阳西下时,总能看到络绎不绝的香客前来祈福还愿。他们在这里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与力量的源泉。
而这一切的成就与辉煌,都离不开龙州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与无私奉献。他们的故事被永远地镌刻在了《敕修大报恩寺功德之记》的石碑之上,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每当有人经过这座石碑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细细品读这段历史与传奇,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善心与信仰。
随着两篇碑文的撰写完成,王鉴亲自监督将其镌刻于石碑之上,并郑重地立于报恩寺内。这两通石碑,如同两座历史的丰碑,不仅见证了报恩寺的辉煌与荣耀,更承载了王鉴对父亲的无尽思念与敬仰,以及他对佛教文化的虔诚信仰与传承之志。从此,报恩寺便成为了后人缅怀先贤、传承文化、祈福祈愿的圣地,永远地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