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1457年,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明英宗天顺元年的阳光温柔地洒落在龙州宣抚司的每一寸土地上。这片土地上,土官佥事王鉴,以其卓越的治理才能和深得民心的仁政,赢得了百姓们的广泛爱戴与尊敬。在他的心中,除了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还有对佛祖无尽的敬仰与感激。为了表达这份情感,也为了让这份信仰得以传承,王鉴决定为当地历史悠久的报恩寺增添一抹独特的文化色彩与宗教庄严。
王鉴深知,文字与书法是传承文化、寄托情感的重要载体。他渴望通过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之手,将这份对佛祖的敬仰与感激之情镌刻于报恩寺的殿堂之上,让后世之人也能感受到这份沉甸甸的信仰与力量。于是,他亲自挑选并诚挚地邀请了一位在京中享有盛誉的文人——赐进士户部主事苏致中。
苏致中,这位在京城中声名显赫的文人,其才华与魅力早已超越了时代的界限。他不仅是科举制度下的佼佼者,以进士之身步入仕途,更在文学与艺术的殿堂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尤为人称道的是他那超凡脱俗的书法技艺,每一幅作品都如同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让人叹为观止。
苏致中的书法,仿佛是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深谙古人书法的精髓,无论是王羲之的飘逸、颜真卿的雄浑,还是柳公权的骨力,他都能信手拈来,融入自己的笔端。然而,他并未止步于对古人的模仿,而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与理解,使得每一笔一划都充满了生命力与个性。他的书法,既有古人的风骨,又不失现代的气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令人耳目一新。
当王鉴决定为报恩寺增添文化气息与宗教庄严时,他第一时间想到了苏致中。在王鉴看来,报恩寺不仅仅是一座寺庙,更是承载着无数信徒信仰与希望的圣地。他希望通过苏致中的书法,将这份对佛祖的敬仰与感激之情,以一种永恒而美好的方式镌刻于殿堂之上,让后世之人也能感受到这份沉甸甸的信仰与力量。
收到王鉴的邀请后,苏致中深感荣幸与责任重大。他明白,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书写任务,更是对佛祖信仰的一种传承与弘扬。于是,他欣然应允,决定放下京中的繁忙事务,踏上前往龙州的旅程,只为在那座古老的报恩寺中留下自己的墨宝。
当苏致中抵达龙州,亲眼见到那座庄严古朴的报恩寺时,他的心中充满了敬畏与感慨。在王鉴的陪同下,他漫步于寺内,感受着那份浓厚的宗教氛围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样一个吉祥的日子里,苏致中手执狼毫,凝神静气,一气呵成地题写了“大雄宝殿”、“大悲殿”、“华严藏”三处扁额。每一个字都苍劲有力,气势磅礴,仿佛蕴含着佛祖无边的智慧与慈悲,令人心生敬畏。这些扁额不仅为报恩寺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更成为了后人瞻仰佛教文化、缅怀先贤的重要载体。
此次题写扁额之事,不仅为报恩寺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与宗教庄严,更成为了龙州地区乃至整个明朝时期的一段佳话。人们纷纷赞叹王鉴的远见卓识与苏致中的才华横溢,更对报恩寺的宏伟壮丽与深厚底蕴赞不绝口。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份对佛祖的无限敬仰与感激之情,以及那份传承文化、弘扬信仰的坚定信念。
而就在同一年仲春吉旦,另一位重量级人物——四川布政司左参议王彦成,也被王鉴的诚意所打动,欣然接受了题写“万佛阁”扁额的邀请。
四川布政司左参议王彦成,便是巴蜀之地这方水土孕育出的一位非凡人物。他不仅以卓越的政务才能闻名遐迩,更在书法艺术上独树一帜,其笔墨间流露出的不仅是文人雅士的风骨,更有治国理政的深邃与智慧。
春日的一个清晨,阳光透过轻纱般的薄雾,温柔地洒在了成都府的每一个角落。王彦成的书房内,一缕淡雅的墨香与窗外飘进的桃花香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案头,一封来自龙州友人王鉴的书信静静躺着,封面上“恳请援笔”四字,字迹遒劲有力,透露出邀请者的诚挚与期待。
王鉴深知王彦成不仅政绩斐然,书法更是一绝,遂斗胆跨越官阶之界,请求王彦成为当地著名的报恩寺“万佛阁”题写扁额,以期佛光普照,福泽万民。
读罢来信,王彦成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深知,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是对佛教文化深沉敬意的传递。于是,他欣然应允,决定亲自前往报恩寺,完成这一神圣的使命。
数日之后,王彦成身着便服,轻车简从,来到了报恩寺前。只见古刹巍峨,香烟缭绕,万佛阁更是气势恢宏,金碧辉煌,仿佛每一砖一瓦都蕴含着无尽的禅意与佛性。他缓步踏入,心中默念经文,心境渐入空灵之境。
在万佛阁前,王彦成命人备好文房四宝,他深吸一口气,闭目凝神,待心中杂念尽去,方才缓缓睁开双眸,提笔蘸墨。那一刻,仿佛整个世界都静止了,只剩下笔尖与纸张轻轻触碰的声音,以及王彦成心中涌动的佛法智慧。
“万佛阁”三字,在他的笔下缓缓呈现,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千钧之力,又似轻风拂面,既有庄重之感,又不失灵动之韵。第一笔“万”字,如群山连绵,气势磅礴,象征着佛法之广博无边;第二字“佛”,则圆润饱满,如同佛祖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胸怀;至于“阁”字,则挺拔峻峭,寓意着修行之路虽艰难,但只要心怀信念,终能攀登至心灵的顶峰。
随着最后一笔落下,王彦成轻轻放下笔,退后几步,凝视着自己的作品。那一刻,他仿佛看到了无数佛像在他眼前浮现,每一尊都面带微笑,慈悲地注视着世间万物。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幅书法作品,更是他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敬仰,是对信徒们心灵的一次洗礼与启迪。
随着“万佛阁”扁额的落成,报恩寺的这座殿堂更添了几分神秘与庄严。信徒们纷纷慕名而来,顶礼膜拜,感受着这份来自文化与宗教的双重震撼。他们相信,这两处由文人官员亲笔题写的扁额,不仅是对佛祖的崇高致敬,更是对后世子孙的深刻教诲与启迪。
王鉴与王彦成的这一举动,不仅加深了两人之间的友谊,也见证了当时文人与官员之间对于佛教文化的共同尊崇与传承。他们的合作,让报恩寺这座古老的寺庙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了龙州宣抚司乃至整个四川地区的一颗璀璨明珠。
岁月流转,报恩寺的香火依旧旺盛,而“大雄宝殿”、“大悲殿”、“华严藏”以及“万佛阁”的扁额,则如同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诉说着那段关于信仰、文化与友谊的佳话。它们提醒着后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于佛教文化的尊崇与传承,对于友谊与合作的珍视与追求,都将是人类社会中永恒不变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