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回娘家
小秦氏扭头看了一眼地上的那个丫鬟,一下就认出了是自己房里的丫鬟,脸红肿着嘴角还流着血,明显是受了刑罚,并没有说话。
谁知那丫鬟哭着说道:“大娘子,求求您救救我。”
小秦氏立刻说道:“我认识你吗?”
丫鬟看小秦氏是不打算救自己了,就哭着说道:“大娘子,我在您房里伺候多年,您说您不认识我,
当初是您让我把二公子说的话故意说给大公子听的啊。”
小秦氏一听这话,对着这丫鬟骂道:“你这小贱人,你胡说什么呢?来人,把这疯子给我拉出去。”
侯爷看到这里,一切都明白了,叹了口气对小秦氏说道:“真是好心机啊,亏了这么多年我对你这么好,
你竟把我像傻子一样的耍。”
小秦氏看事情都暴露了,就冷笑着一声说道:“对,一切都是我干的。也是我让人从小挑唆大郎,说他母亲是被白氏害死的。
自从我嫁过来,我对二郎好也是为了让他玩物丧志。长大就是废物一个,侯爷自然不会把他看在眼里。
大郎身体又差,那将来侯爵就是我儿子的,哈哈哈哈。”
侯爷听完小秦子氏的话,顿时气的说不出话来。
心想这么多年他被小秦氏这么玩弄,原来她对二郎的好,是别有用心的,这才让二郎从小放荡不羁,
让京城所有人都觉得他是个浪荡子。而他作为父亲却只会打骂,此刻他更加觉得愧疚顾廷烨。
过了一会儿,侯爷咬牙切齿说道:“疯女人,你这个疯女人。来人,把她给我关进祠堂,一辈子不准踏出半步。”
这件事后,看在两个孩子的面子上,侯爷便让曼娘留在了顾家做了顾廷烨的小妾。
顾家后院由顾廷煜的妻子邵氏和余二姑娘共同管理。
............
王耀东和明兰结婚之后,俩人的小日子过的是非常甜蜜。
明兰不受婆婆的欺负,不用面对家庭内部的斗争。
一日晚上,明兰对王耀东说道:“官人,咱们好久没有回盛家看看了,我想祖母了。”
王耀东一听明兰这话,立刻笑着说道:“想回便回,明日我就陪你回去。”
明兰一听,高兴的不得了。可又想到王耀东第二天还要早朝,就又说道:“官人,你明日还要上朝呢,怎么陪我回去啊?”
王耀东毫不在意的说道:“那我明日告假一天,陪娘子回去。”
明兰一听,王耀东为了陪自己回娘家要告假,心里很是高兴,
但是还是赶紧说道:“不用了,官人,改日回也是一样的,你上朝要紧。”
王耀东一看明兰这样子,知道是担心自己早朝的事情,就又说道:“就明日回吧,刚好我也不想再听那两帮老东西在朝堂上吵来吵去。
原来自从新皇继位,局势稳定下来之后,朝中大臣便围绕着是否要追封新皇的生父为皇考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
御史大夫认为,应追封生父先舒王为皇考。
谏议大夫则认为,不应追封先舒王为皇考,既然皇上已经过继给先皇,那便是先皇一脉。应称生父为皇伯。
这个问题争论了两年,也没有定论。
第二日,王耀东便带着明兰回到了盛家。
老太太看到王耀东和明兰回来了。高兴的不得了,一直拉着两个人的手,不知道说什么好。
过了一会儿,王耀东对老太太说道:“祖母,可能过段时间我和明儿就会离开京城,到时候就不能经常回来看您了,
您自己一个人在这边一定要保重好身体。”
老太太听了这话,笑着说道:“我知道你有自己的打算,你们放心去就是了,这边有房妈妈她们呢,只是有点不舍得我的明儿。”
说完还用手轻轻摸了摸明兰的小脸。
其实老太太多少也知道点朝廷上的事情,也知道王耀东是想与其加入一方,不如全身而退。
………
这天,朝堂之上。关于追封皇上生父舒王为皇考还是皇伯之事又争论了起来。
皇上看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便说道:今日早朝就到这里吧。”
等各位大臣都走了以后,皇上让身边的公公把王耀东叫到了自己的书房。
皇上问道:“爱卿,今日在朝堂之上,我看你一语不发。对此事,你有何看法呀?”
王耀东一听皇上问这话,立刻说道:“陛下,您如果追封先舒王为皇考,那陛下的其他兄弟便皆为皇子。
在我大宋初期,便有兄终弟及的先例。倘若陛下不追封,那先帝便只有陛下您一个孩子。所以追封或不追封全由陛下来决断。”
皇上听了王耀东的话,心中自有了答案,便让王耀东退下了。
第二日一上朝,皇上便对大臣们说道:“昨晚朕想了一个晚上。决定追封先舒王为皇伯,此事之后也不准再议论。”
皇上没有追封他的生父为皇考这件事很快传到了太后那里,太后听后也是非常高兴,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考察,也觉得皇上不错,便就把玉玺主动交了出来。
拿到玉玺后,没多长时间,皇上便有了其他想法。
其实在这之前,有消息称,西夏那边违反了当年和先帝签的协议,屡屡挑衅来侵犯。
朝堂之上,有大人上表,如今西夏公然挑衅我大宋。那索性就把协议撕毁,咱们派人去攻打。
那时候皇上毕竟刚刚登基,也想建立自己的丰功伟绩。所以也一直有攻打西夏的想法。
其实不仅仅有西夏问题。在其他方面比如军队,盐务等方面皇上也看出了一些先帝制定的政策的一些弊端。
便有了改革的想法,但由于玉玺一直没能拿到手,所以迟迟没有办法实行。
如今有了玉玺,在朝堂之上,皇上便宣布了自己的这个想法。
大臣们听到皇上的想法,都开始议论纷纷。因为不管是西夏问题还是其他制度的改革,
一旦实施就会触动很多人的利益,自然有些人就会持反对态度。
这些人一直知道太后就是不愿意皇上动先帝的政策,这才一直把持着玉玺不给。
之后这些人时不时就会把皇上的想法添油加醋的禀告给太后,刚开始太后没太在意,后来,说的人多了,心里自然也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