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军议(中)
陈锐也不是那种习惯安慰别人的性子,只说了几句就住了嘴,丁茂倒是好受多了。
说起来,这批新兵中只有丁茂和叶邦荣两个人是独当一面的。
楼楠转头看向李伟,后者是跟着陈锐一路从京师南下,虽然没有参与鱼台一战,但却是大同边军出身。
“我知道,追击时候,后期阵型太散。”李伟平静的说:“不过当时倭寇与卫所兵已经没了建制,而邓宝所部当时还没有登岸。”
楼楠摇头道:“我的意思不是指倭寇和卫所兵,而是指李寿……当时谁都不知道李寿手底下还有没有人手,如果有,你在最前方,说不得就要撞个钉子。”
“不错。”周君仁补充道:“当时鸳鸯阵都分成小阵了,而且相互之间距离不近,一旦遇敌,难以固守。”
李伟有些不太服气,“但若是被倭寇往长山内部逃去……”
听了会儿,陈锐才开口说:“战况千变万化,领军者有自行决断的权柄,谁都不知道决断是对是错,胜负往往只有一线之隔。”
“胜败亦是兵家常事,但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惜兵。”
“我们不是流寇,可以裹挟民众,也不是普通的卫所兵,可以带着放下锄头的军户……”
“李伟,那一夜你率先追击,若是倭寇遁入长山之中,难道我就要收手不动李寿了吗?”
“反而是你散开阵型追击,若是遇到李寿带着大批人手接应,就算能固守,只怕也伤亡不小。”
李伟沉默了会儿,点头应了声。
“护卫军中,每一个护卫都是精心培养的,每一个护卫都有着高昂的成本,每一个护卫将来可能都是班长、排长、连长……”
“我们损失不起。”
众人连连点头,这一个多月来,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如周君佑一样仔细计算过,但也知道个大概……花了很多很多银钱。
一个新兵上了岛入了营,一分银子都不用自己出,吃的穿着用的住的全都是免费的……这在明军中是绝不可能的。
“继续吧。”
这次开口的是周君仁,“标枪投掷距离还是短了点,二十步基本上问题不大,但三十步就不好说了。”
“而且标枪投掷分为两种,一种是前军投掷,一种是后军投掷,因为距离短,所有后军投掷计算如果不准的话,有可能误伤前军。”
“所以战时,如同李伟、司马、楼楠、冯林这些老卒往往更喜欢用弓箭。”
“的确啊!”王如龙粗着嗓子说:“好几次我想让后排的投掷标枪,但算算距离还是没敢。”
“有用还是有用的。”一连的陈子良摇头说:“不同于弓箭,标枪命中,不死即残。”
“但几率低了点。”金科反对说:“二十步到二十五步之间,二十根标枪,能戳倒六七人都算是运气了。”
陈锐也觉得有些头痛,远距离武器……鸟铳现在是不用想了,弓箭更不用想了,培养一个合格的弓箭手至少要三年时间。
从各个方面来说,标枪都是最合适的,但实际问题也是摆在这儿的,杀伤力不低,但命中率不高,最关键的是射程太近了。
陈子良突然插嘴说:“我记得从庄子地窖中搜出了几张弩弓?”
“弩?”陈锐大为意外,一方面他并没有仔细看过单子,另一方面,在明朝中后期,火器的发展越来越快,不能说取代弓箭,但上弦时间长,射击精准度不高的弩,真的不太用了。
而且历史上明朝的弩弓……陈锐也没什么印象。
“你是说弩弓吧?”周君仁呃了声。
弩也分成很多种,弩弓实际上是弓弩,用以正面战场,飞弩、窝弩、床弩都是用来防守的。
“好用是好用。”楼楠撇嘴说:“战前上弦,临阵就能射,训练也好训练,但缺点也是一大把。”
几个边军出身的老卒都是连连点头,司马先开口说:“首先,射程比标枪要远,至少五十步开外,但杀伤力不够,披了皮甲的,只要不射中要害,中了四五箭还能活蹦乱跳呢。”
陈锐无语了,这跟三八大盖似的啊!
“除非是箭头涂了毒药,见血封喉的那种。”司马神秘兮兮的说:“据说川蜀有些部落就有这种毒药。”
周君佑低声对陈锐解释了几句,中国古代弓弩最常用,威力也最大的时期是宋朝,最著名的就是神臂弓。
但宋亡之后,元朝入主中原百年,弓弩渐渐失传,射程只有五六十步,远不如元朝之前……神臂弓【射二百四十余步,入榆木半笴】。
同时火器的发展非常迅速,火炮、火枪取代了弩成为主要的远距离攻击武器。
所以至少正面战场上,弓弩已经不足以成为主流武器了,倒是少数部落习惯用。
周君仁还在那说呢,“训练虽然不难,但批量制作弓弩却很难,如今弩机不用青铜,一般是用鹿角……在东南,你上哪儿去找那么多鹿?
“再说了,标枪虽然射程近,但能连续使用,弩弓战前上弦,发射之后很难再有机会上弦,就算有那么几个,也无济于事。”
“还是鸟铳好使。”周四大声说:“军中的火枪,全都是单手的,鸟铳是双手的!”
“虽然用起来有些麻烦,但百五十步,无甲贯穿!”
周君仁、周君佑都震惊了……如今鸟铳还没有在明军中传开,而邓宝没好气的瞪了眼,“你久居双屿,不知道鸟铳打制多贵?”
周君佑追问道:“多少银钱?”
“费钱费力费时。”邓宝想了会儿,“说一点你就知道了,不能用粗铁,全用精铁。”
周君佑呃了声,不再问了,十斤粗铁才能炼出一斤精铁啊。
周四嘀咕道:“也就五六两银子……”
坐在一旁的楼楠也是无语了,五六两银子……也就?
一柄上好的腰刀也不过九钱银子,长矛、长枪只要五六钱就够了。
这时候,一直没开口的老哈突然说:“记得志健公擅用弩,且会制弩。”
陈锐记忆力还是不错的,知道“志健”指的就是在曲阜被自己救出的孙堪。
周君佑也想起来了,“去岁七月末,鞑靼来攻,锦衣卫都督上奏,以孙堪教习禁军用弩。”
陈锐登时来了兴趣,不过记得孙堪都已经快七十岁了,如今又在守孝。
思索片刻后,陈锐点头说:“暂且搁置。”
顿了顿,陈锐视线扫了扫,“最后一个议题,招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