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书百万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孤独

这是全书我最喜欢的一章,我看书的时候喜欢用铅笔在我喜欢的句段下面划线标记,这章,我从开章便一直划,直到我划着划着,彻底的沉浸在了其中,铅笔也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大自然中的一根柳树的枝条。

“生活在大自然之中的人,只要感官仍然健全,就不可能极度忧郁。”

梭罗的这段话是我对于人类社会同自然接轨时,最好的表达。人类文明从诞生到如今不过数万年,人类祖先从起源到走向人类社会也不过数百万年,苍茫时间长河,刻在人类灵魂深处的野性基因却是已经绵延了数千万乃至数亿年。人类的社会性真正的发展不过三千年,而群居性从来不是同野性相违背的对立面,固无论是任何人格类型的人类,其始终会在生命的某一刻感受并试图触碰自然。

因为这是我们我们必然的一种基因选择,同时这种来自灵魂深处的欣喜感,将我们同自然链接在了一起,自然的广阔性洗刷着我们的灵魂,使我们狭窄的情绪以及忧郁得到了充分的扩展,只要我们感官健全。

梭罗在这章中提到了,在林中待的几个星期之后,曾有过一次怀疑,就是作为一个健康的宁静的生活方式是否需要有一个人来作为近邻,我想这是作为一个社会性人,在脱离社会社交之后的非常正常的思考。

梭罗提到,当他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就能够感觉到他的情绪发生了失常,他预感到他会恢复回来,但这需要一个契机,而当他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大自然给他带来了契机。

一场不带任何社会杂质的绵绵细雨飘下,在这样一个远离工业社会的无人区,一场完全由自然主导的细雨,从天空飘下,也从梭罗的内心疑问、紧锁的眉头中滴落,在这种啪嗒啪嗒中,这种氛围跟声音,烘托着梭罗,也洗净了他身上那久染的城市味道。

这样的干净无垢的雨,洗净了梭罗身上那灰蒙蒙的感觉,洗净了所有的真正的荒凉与阴郁,梭罗在一场雨中点亮了心中对于自然的理解,真正的融入了自然,同自然做起了好友,此后无论他在哪,他再也不会有陌生感,因为他拥有了一位五十多亿岁的好朋友。

我非常能够感受到这种氛围和感觉,今年三月底,我曾独自一人踏上了南昌的旅途,这座英雄城市的最后一天的下午,我独自撑着伞从挤满躲雨人群的地铁站中走了出来,踩着映着城市倒影的人行道,独自一人走向了艾溪湖,这个洪城唯一的城市天然湿地,两千五百亩地,我横穿其中,空无一人,大雨倾盆,打湿了我的裤腿,但我没有一丝愁烦,相反的,我无比的自在。

我踩在湖中零碎小岛的一处,脚下只有人们踏出来的泥路,旁边是奔腾的湖水,呼啸着冲向远处的艾溪湖大桥,轰隆的巨响非但没有让我感受到任何的害怕,反而更让我更加的感受到自然的存在,这一场来自城市绿地中的大雨,洗净了我去年的所有不快,洗净了我在这座城市辗转和阴霾,天空灰尘尘的,但我却点亮了我的心,从此往后无论遇到了什么,我也有了一位老友在身旁。

回归书本身,梭罗喜欢那种暴雨天,因为他认为那些风的咆哮和雨点的猛烈拍打都在安慰着他,自然总是浪漫的,越猛烈野性的自然之力越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那潜藏了数千年的欢欣,只有当自然之力作用在社会之上时,才是悲剧,而当自然伟力在自然中乍现在人们眼前的时候,就是盛大的,令人敬畏的。

梭罗在这章还有一句话让我非常的认同,他指出。

“我们居住的整个地球只不过是太空中的一个小点。你认为两个居住的最远居民之间里的有多远?”

在我四年级的时候就有幸读过一本书叫做《疯狂的科学家》,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了科学,也是第一次接触到了天文学,从此一颗天文的种子就在我的心里发芽,直至今日成为了一位忠实的自然科学及天文学爱好者,成为了耀星会的一位忠实会员。

在我真正开始研究思考宇宙的时候,我才发现地球的渺小以及宇宙的辽阔,当我们把视角放大到即使仅仅只是太阳系上,你也会发现,太阳发出的光也要经过八分钟的时间才能到达地球,而太阳的光要想到达那颗冰冷的已被除名的冥王星,也得需要漫长的五个半小时,约为39个天文单位,换算成千米就是五十九后面跟着八个零,而冥王星所处的位置也不过是太阳系的核心部分的边缘,再向外还有柯伊伯带和更为巨大漫长神秘的奥尔特云,我们人类造物的极限,即那个再也无法回头的旅行者一号,也不过刚刚触及了柯伊伯带的门口。

而再这样庞大的太阳系,也不过是银河系的一条主旋臂上一条微不足道的支臂上一个平常的恒星系罢了,在银河系这个宏观尺度上,太阳属于熙攘的恒星带的荒漠上,类似于城中村。

但即使是如此地位,要想接受到那束来自于银河系中间的人马座A*的光,依旧是要久远到两万七千多年,即我们所窥探到的这道光,它出生于我们石器时代祖先的鼾声中,在我们的祖宗还在平原上厮杀的时候,在青铜器第一次出现在华夏大地上的时候,在那位男人挥手宣告天地,至此万人之上的时候,在万国携礼朝唐的时候,在宋人杨帆准备贸易的时候,在华夏瓷器运往西方各国的时候,那束光还在路上。

目之所及皆是过去,而妄想接触到临近星系的光,那就需要这道光横跨数百万光年,即当我们的人类祖先,非洲西部的一棵猴面包树下,一位南方古猿抬起他的双眸望向这片深邃星空的时候,这道光便从遥远的仙女座星系中发出,跨越漫长的时间长河,终于在人类散布在地球上之后,落在了我们的眼眸中。

所见皆是过去,所窥皆是未来。

聊远了,回归到梭罗关于宇宙中对于两个离得最远的居民,其实当我们将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均匀的,不塌缩成黑洞的形式放在一起,也不过才不到两百光年,仅仅占了地球所在的猎户支臂,即那个城中村的,不到百分之一的面积。这样浩大且广袤的宇宙,连光都不敢说填满的寂静空间中,最远的居民究竟离的多远呢?

其实当我们回归到人类本身,两个身体接触的最亲密的两个人,他们的距离又会有多近呢?梭罗的那场雨究竟是把他跟自然的关系拉的有多近呢?

究竟什么样的空间才能把一个人和别的人隔开,从而使他感到孤独呢?我想是没有的,一个人的真正的孤独来自于自身的空虚,而非外界缺失的陪同,两条腿再努力也不可能把两颗心带的更近。我们真正想要靠近的地方,也绝对不会仅仅是人多的地方,否则为何我们不住在酒吧、杂货店以及市场旁边呢?我们更希望接近的一定是使我们生生不息的生命源泉。

梭罗认为,这就像柳树站立在水边,而他来到了瓦尔登湖这般。梭罗希望在他身边的不仅仅是一位喜欢聊天,能做事的工匠,而是创造了我们的造物主,即自然本身。

“一切事物,无论好坏,会像洪流从我们身旁流过。我们并不是完全的沉醉于大自然。”

这两句话充分的将梭罗那种心境的转换表达了出来,前句表达了梭罗对于过往的释怀与放下和对自身的接纳,后句表达了梭罗绝不是一味地避世,而是带有深刻思维的思考,思考独处和孤独以及出世本身,有了一种隐于野的味道。

梭罗在这场关于孤独的思考中,实现了自我的超然,将自己以一种随风的状态,从自身抽离出来,站在了自然造物主的旁观视角,品鉴了自己的一切过往和现在经历。

让我想起以前写的一句话。

‘从现实生活中抽离,但是不脱离现实生活,便是生活的主人。’

这样的超然态度,能够避免心境的大波动,从而实现真挚的不为物喜,不为己悲。

梭罗关于交际的观点具有很明显的内倾思想,梭罗认为,任何的交际都会导致能量的损耗,即使是那些最为亲近的人,他认为频繁的交头会导致一种“我们挤在一起生活,彼此碍事,相互牵绊。”的状态。

这样的的想法具有朴实的内倾获能思想,梭罗认为这样的社交都太平庸,过多的频繁的见面还会降低人与人之间的好奇心以及失去对彼此的一些尊重。

我想是的,这样的频繁的见面,会降低双方的神秘感,喜新厌旧是人类的天性,任何人都不意外,所以维持关系的一个重要方法论就是维持自身的活性和神秘感,给对方营造足够的吸引力。当然同时过度的亲密探索会导致一些个人喜好的冲突,这是一种交际频繁之后导致的一种亏空,对于一些善于交际以及朋友圈更为广泛的人来说,会具有更为明显的特征展现。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空间永远只能取交集,而不能各自成为并集,任何人想要选择成为并集,都会导致独立性的缺失,这种缺失带来的毁灭是自我的丢失,是灵魂层面的破裂和与世界的割裂感。

梭罗对于孤独的感觉更多的是一种对于志同道合的人的缺失,即灵魂方面的同行人缺失所带来的空虚感。梭罗认为当人们跟工作合为一体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因为没有陪同人而感到空虚,这种空虚感甚至比生活中无人陪同更为难耐。

梭罗在这章的最后尾巴,用了拟人的手法,提到了老开拓者、瓦尔登湖原先的主人以及那位活的比所有的子女都要长的老妇,三者归根结底皆是指向了自然,我想正是这心态,使得梭罗真正的圆满于自然,成禅成佛。

梭罗最后依旧是不忘初心,以清晨的空气入手,依旧是点题了本书的重点,即“以什么姿态生活”这一课题。梭罗认为当下即是最好的,健康的心态就是生活的重点,请好好的享受清晨的空气,因为无论是再好的地窖,用蜜蜡封住的瓶子,也无法阻止瓶中那清晨的空气,在中午太阳悬挂之前便陈腐,其内那清新的新生的力量也会冲破任何阻碍,奔向天空之中。

评章结尾依旧我还是忍不住要说,我真的太喜欢这章了,这是我读这本书以来最流畅也是最能共鸣的一章,不知不觉就写了很多很多,这种独自的时候思考孤独本身以及寂寞的产生实在是太让我心动了,梭罗最美妙的一点是,这一章他用了极其浪漫的语言部分,从这一章我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他从那种厌世和讽刺世界的心境中走了出来,从过往的打击中走了出来,从一个厌世心态的避世者,转变成了一个热爱自然,欣赏并在意自己,接纳过去一切的宽宏的圣人,超然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