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图谋东三郡
“申家现在还有多少人?你父亲如今还活着么?”汉中大司马府上,刘瑶在一间简朴的房屋内接见了申庸。
“建安二十四年后,申家在成都一共有宗族子弟六十七人。”申庸对族人的数量了如指掌。
建安二十四年,刘封、孟达奉刘备之命攻打上庸、房陵,本地户申耽、申仪投降。
为了向刘备表忠心,申耽将妻小和宗族子弟派到成都当人质。
作为申耽之子,申庸就是那个时候随母亲和族人一起入川的。
如今,他的母亲早已去世。
成都的族人们也在申耽、申仪叛汉投魏后,过上了低人一等的生活。
申庸并没有因此怨恨季汉朝廷,反倒心存感激。
作为叛徒的家人们,他们能活下来简直就是个奇迹。
整个汉末三国,能善待叛将家人的,或许只有以仁德爱民著称的刘备。
而那个投降曹魏,挂了个怀集将军的官衔,实际迁往南阳被软禁起来的父亲申耽,申庸对他如今的下场毫不知情。
“至于家父,二十年过去了,他很可能早已亡故。”申庸垂下头来,神色黯然。
“你叔父申仪呢?”刘瑶重点关心的是这个人。
当年,申家兄弟俩一起投降曹魏。
与兄长申耽直接被软禁起来不同,弟弟申仪却仍在东三郡当太守,还给了个真乡侯的爵位。
二人的境遇如此天差地别,乃是因为弟弟申仪才是申家改换门庭的实际发起者与策划人。
哥哥申耽之所以舍弃做人质的家小投魏,其实是被弟弟申仪坑了一把。
起初,孟达被刘封欺凌而转投曹魏,随后曹丕便派申耽和夏侯尚、徐晃一起进攻刘封。
刘封熟悉兵法,气力过人,乃是一员虎将。
他曾经在率兵入川时攻无不克,也曾在汉中之战中独自挑战曹操众军,一时风头无两。
面对夏侯尚等人,刘封丝毫不惧。
可手下申仪却见魏军势大,动了叛逆之心,于是背后给刘封捅了一刀,导致对方落败仓皇逃回成都。
申耽本来担心妻小都在刘备那里做人质,不敢投降。
可亲弟弟干了这种背后捅刀之事,自己想不降魏也不可能了。
曹丕知道申耽的情况,所以并不信任于他。
这才表面封官,实际软禁起来。
“二叔……”申庸想起申仪,心中满是怨气,“仆并不了解他的情况。不过申家在东三郡还有族人、姻亲和部曲万余人,如今恐怕都听二叔的统率。”
这话倒是不假。
申仪投魏之后,在东三郡也一度作威作福,还背着朝廷私刻印章任免了一些官员。
司马懿擒杀孟达后,顺便诱捕了申仪。
但奈何申家在东三郡的势力太大,曹魏朝廷也不敢直接惩处申仪,反倒给他个楼船将军的闲职,还对其以礼待之。
“万余人……”刘瑶不由得发出感叹。
这东三郡加起来也就四、五万人口,光申家的势力就占了五分之一。
看来东三郡无论归汉还是归魏,其实都是申家的。
当年孟达掌管东三郡时,曾经迁来了七千余家共两、三万人来此,打算稀释申家在当地的势力。
可惜,随着孟达败亡,这七千余家全被司马懿迁移到幽州。
从此,申家继续在东三郡一家独大。
刘瑶如今既然支持蒋琬东征,打起东三郡的主意,那申家就是不可能绕过去的一道坎儿。
“本王有一批货物想卖到伪魏的东三郡,你既是申家人,帮我去做这件事情最为合适。”刘瑶打探了半天,终于说出了自己的目的。
“殿下肯放我离开大汉疆土?”申庸有些不敢相信。
他虽常年来往于南中做生意,但那里名义上仍是季汉国域。
作为一名叛徒之子,让他去曹魏,岂不是放虎归山?
“用人不疑。”刘瑶微笑着点了点头,“足下虽是商贾,却仍有一腔忠汉的热血,本王绝对相信你。”
申庸听到这番肺腑之言,大为感动。
他立刻深深一拜:“殿下如此信任,仆必尽犬马之力。”
“事成之后,许你入王府为官。”刘瑶知道光靠一张嘴是留不住申庸的。
这个连自己老婆孩子都能抛弃之人,必须给点儿实惠。
“为、为官?”申庸的双眼瞬间冒出火来,“我,我这种白衣商贾,也能为官?”
“昔日麋安汉也是商贾出身,难道不能在我大汉为官?”刘瑶这句话瞬间打消了申庸的顾虑。
安汉将军麋竺,与申庸的境遇极为相似。
他不仅是商贾出身,同样也是叛逆的亲属。
麋芳直接害死了关羽,这可比他父亲申耽的罪过大了。
就这样刘备也没惩罚麋竺,反而继续让他当安汉将军。
“仆愿为殿下肝脑涂地,万死不辞!”申庸以额叩席,感动得久久不肯起身。
其实就算不给官,申庸也不会投魏。
不说靠上刘瑶这棵摇钱树,他参与糖酒专营的贸易赚得盆满钵满。
就算申庸投奔了曹魏,还能比他被软禁的父亲、二叔混得好么?
不如在季汉过得富贵逍遥。
申庸在刘瑶这里领了新任务,立刻赶往酒肆、食肆寻找可以陪他一起东下沔水,前往东三郡贩卖货物之人。
三国之间,虽彼此打得不可开交,但无论官方或是民间都没有限制贸易往来。
蜀锦是魏国世家大族们最喜欢的货物,而缺马的东吴也经常派商人来成都买马。
至于季汉,甚至曾到另外两家买过粮食。
频繁的贸易往来导致后世在魏、吴两地都出土了大量由季汉铸造发行的直百钱。
只不过,各家商队入境后需要被严格检查身份,以防有间谍混入。
商贾们必须在专门的市令、市丞等官吏的监督下,报上姓名、年龄、身份和乡籍,以及贩卖货物的品名和数量,方可进行贸易活动。
此刻,在魏、吴交界的江夏郡。
新任太守王经望着眼前需要贩卖到吴国的二十匹布绢,正暗自发愁。
他本出身农家,却被同郡名士崔林推荐给了曹爽,得到了两千石的郡守职务。
不过,他这个农家可不是普通的农家。
就像美国的farmer,不是单词表里的farmer一样。
王经的父亲虽出身庶民,但善于经营产业,在清河郡东武城拥有大量土地。
当年崔林的兄长崔琰出外游学,正遇黄巾之乱,他只好四处流浪,多年后才返回家乡。
由于兵荒马乱粮食短缺,崔琰才摸到故乡的大门就直接饿晕在郊外。
好在王经之父路过将其救下,因此崔家便欠了王经之父一个天大的人情。
后来,崔琰不小心招惹到曹操,被冤下狱。
王经之父更是各种出钱出力,倾尽家财营救。
虽然最后没能改变崔琰被处死的厄运,但崔家从此与王经之父便亲如一家。
王经从小拜当地大儒为师,靠着崔家提携和钞能力跻身于清河名士的圈子。
如今曹爽当政,崔林便给王经谋了个江夏太守的职务。
如果顺利的话,再过两三代,王经这个农家子弟就能华丽转身为士族。
他担任太守的江夏郡,正处在魏、吴交界之地。
曹爽为了看看王经的本事,特意将二十匹布绢交给他去吴国贩卖。
可王经并不想去干这破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