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意:内心有意愿,话里才有爱
你的任务不是去寻找爱,
而只是去寻找和发现自己内心所有的障碍,
你所建立的障碍。
——鲁米
现在养育一个孩子,比起关注孩子是不是服从父母的权威、是不是听从父母的安排,父母更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品质与人格的塑造。而孩子是否愿意和父母达成合作,取决于能否彼此尊重、有效沟通,以及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其中,父母和孩子能够保持良好的沟通很重要。只要父母把“沟通”这件事情练习好了,很多育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我愿意倾听我的孩子吗?”
“我愿意静下心来陪着孩子聊天吗?”
面对自己的心,试着问这两句话。
“我愿意啊,可他不听我说啊。”
“我愿意啊,但他聊的那些太幼稚了。”
一句话真正表达什么,不在于前面的修饰与铺垫,而在于“可”或者“但是”后面的内容。“我愿意啊,可他不听我说啊。”在这个情形中,父母把自己在沟通中的角色和功能看得较为单一和被动,把能否跟孩子好好沟通的原因归结于孩子是否愿意配合。“我愿意啊,但他聊的那些太幼稚了。”孩子天真单纯,很多时候是父母没有做好准备和孩子一起探索他们的小世界。
父母在讲学习,孩子却在聊别的,不妨先聊聊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不要把孩子的积极表达看成一种麻烦。
在学习各种沟通方法之前,父母可以先思考一下,当下的自己真的愿意和孩子沟通吗?如果不愿意,那就再深入地思考一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内心不愿意,就算勉强有所行动,也会是一种受害者、牺牲者、付出者的心态,“不情不愿”的背后是“不得不”“没办法”;而内心一旦愿意,成长和改变就开始了。
有的父母会把“和孩子好好沟通”“用心倾听孩子”这些日常行为变成孩子需要努力争取才有的优待,甚至把孩子的积极表达看成一种麻烦。
“你要好好讲话,不然我怎么听得懂你要讲什么?”
“现在不要讲那么多,你先写作业,写完作业再和我说。”
“不要这么吵好不好?不知道你一天到晚哪里有这么多话说。”
说以上三句话的时候,父母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是把孩子的表达当成一种麻烦,不但没有鼓励孩子表达,反而提高了他们表达的难度。
孩子天然就拥有敏锐的“嗅觉”,能够察觉父母是不是发自内心地愿意关注自己,和自己平心静气地沟通。对孩子的表达附加条件或者设置障碍,表明父母其实更关注那些不得不做的“紧急”事情,对孩子只是尽到应该尽的“责任”,而没有带着爱的“愿意”。
看到这里,父母们是否愿意自我审视一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真的“愿意”听孩子说话、发自内心地“愿意”陪伴孩子呢?
审视点一:自己平时有愿意倾听其他人说话的习惯吗?
审视点二:自己平时有独处并梳理情绪、照顾自己、自我反思的习惯吗?
以上两个审视点可以帮父母判断自己是不是真的愿意倾听和陪伴孩子,察觉自己的心扉有没有敞开。如果心扉没有敞开,那就很难真正听进去外界的所有声音。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是自身内在的一种呈现。不能耐着性子听孩子把话说完、不能带着好奇心对孩子的表达感兴趣,本质上是对自己的内在不感兴趣,不愿意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
孩子主动和父母聊天、需要家人陪伴的时候,父母不妨先放下手里的事情,哪怕是在看书,也要停下来。
如果发现自己当下内心不愿意倾听,怎么办?当然是承认这一点。但是不要据此评判自己不是好父母。身为父母,不需要任何外界的评价来给自己贴上“好”或是“不好”的标签。当内心不再被自我认可消耗精力时,父母反而能够将全部精力用来解决问题。
关心孩子的感受、在意孩子的兴趣,大多数父母都有这样的能力。如果做不到对孩子的全部感兴趣,那就要思考一下是真的做不到还是当下不愿意。每个人都愿意且期待生活在充满温暖和爱的家庭里。如果内心没有这份意愿和期待,那一定是被什么东西阻碍了。
翻个花绳也能增进亲子交流,忙碌一天的父亲陪孩子玩这个游戏不会耗费太多体力。
父母内在的情绪阻碍了沟通意愿
晨晨放学回到家,看见妈妈在厨房做饭,于是开开心心地走过去,准备和妈妈说一说今天的学校趣闻。妈妈却把他推出厨房,指着坐在沙发上玩手机的爸爸,说:“你找你爸去,他反正闲着没事!”
妈妈真的是因为忙着做饭不能和晨晨聊天、不能听晨晨说话吗?不是的,阻碍她与晨晨沟通的是内心的愤怒和不公平感。这样的愤怒和不公平感指向晨晨爸爸,但是却发泄在了晨晨身上。话是说给爸爸听的,妈妈知道,爸爸也知道,但晨晨不一定知道。晨晨体会到的是“妈妈不欢迎我,爸爸也没有时间理我,我是不重要的”。
妈妈忙着做饭的时候,孩子进来主动聊天,可以给孩子倒杯水,告诉孩子先去休息或者写作业。
父母练习时间
察觉到自己情绪失控,很难有耐心和善意对待身边人时,要先让自己冷静下来,问自己:当下让我感觉难受的情绪是什么?我有这样的情绪是因为什么?试着看见、承认这种情绪的存在。接下来就是把内心的情绪用一种恰当的方式释放出来。比如,上文案例中的晨晨妈妈可以在深呼吸后找晨晨爸爸聊一聊自己的感受,坦诚地告诉他:“下班回家,除了要做家务,还要照顾孩子,我感觉很疲累,特别需要你一起来分担。”
小茜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丈夫平时出差较多。小茜在银行业务部门工作,工作中琐事特别多,每次回到家都是一身疲惫。如果这个时候两个孩子过来争着要妈妈陪,她就忍不住要发脾气,觉得孩子不够懂事,只顾自己的感受,看不到妈妈工作辛苦想要休息一下。
小茜每天下班回到家都是身心疲惫的状态。人在特别疲惫的时候,会缺乏耐心和善意。
睡前关掉电视、手机,亲子共读绘本,既可以增进亲子关系,也可以放松心情,缓解一天的疲惫。
父母练习时间
父母不是超人,在精力透支的情况下很难以热情的精神状态面对其他人。当下最应该做的就是停下来好好休息,让自己尽快恢复良好状态。如果忽略这一点,继续严格要求自己,会让身体透支更严重,也就更加无法做到对孩子耐心倾听、善意包容。
请试着每天给自己留出10分钟的时间,发呆,放空,不看手机,什么也不想,自然呼吸或者是有意识地深呼吸,把呼吸当成唯一需要关注的事情。
父母内心的无助和方法的缺乏阻碍了沟通意愿
小义在学校里受到同学欺负。回到家,妈妈看到小义衣服上的扣子被扯了,手上还有被抓的伤痕,整个人立马情绪崩溃了。她激动地问小义在学校里发生了什么,却又不听小义把话说完,就急急忙忙地拨通老师的电话,说:“我们家小义今天被欺负了。”
这个故事中,小义妈妈看到小义受了伤,就失去理性判断,得出含有敌意的结论:我的孩子被人欺负了。她不知道怎样处理,希望从老师那里获得帮助,但除了情绪激动地投诉,并没有表述具体事实,因此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面对孩子,小义妈妈不妨先冷静地听孩子说,了解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前因后果是什么,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做了什么。接下来就能用正常的思维去思考在这件事中小义有哪些地方需要学习,欺负小义的孩子需要对小义承担什么责任。
看到孩子身上有伤口,先别急,蹲下或坐下来,安抚好孩子后再询问事情经过。
父母练习时间
父母感到无助、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可以先梳理一下身边有哪些人、哪些资源可以有效地帮助自己,以及自己需要他们提供怎样的帮助……然后勇敢地向他人寻求帮助。
紧张的家庭氛围阻碍了沟通意愿
果果的爸爸妈妈最近吵架了,两个人一直在冷战。果果每次想跟爸爸妈妈说点什么,都会被爸爸妈妈莫名其妙的脾气吓得不敢作声。后来果果干脆不再说话了。
父母吵架往往会无意识地迁怒于孩子,尤其是一方没有力量面对另一方时,更容易把气撒在孩子身上。当自己处于有心无力的状态时,可以适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跟朋友打电话倾诉一下,或去楼下公园跑跑步等,让自己的状态好一点,让家庭的氛围缓和一点。
以上几种情况在生活中会经常遇到,解决它们没有标准答案,因为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但有一点值得牢牢记住: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假如彼此之间没有爱和善意的流动,也没有意愿和耐心好好说话,那一定是有什么事情阻碍了沟通。
父母练习时间
试着拿出一张纸,写出如下两列清单,梳理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在满足孩子的日常需求中,哪些事情是自己愿意做的,哪些事情是现在还不愿意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