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李世民,请陛下做太上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2章 你兜了半天圈子,原来是想涨工资啊?(求追读)

“哦,有这等事?”

李世民背着手在厅堂里走来走去,心想皇后果然是洞若观火,早就看出了李泰太不对劲儿。

“那么,那个神秘女子是谁?”

“微臣不知!”

“此事不要对外张扬。”李世民说。

魏征自然明白李世民的意思,怕这件事传扬出去,对越王的名声有染。

“微臣明白,那么文学馆的那些人如何处置?”

“他们都是泰儿招揽过来,帮着他一起编纂《括地志》的,此时,并没有发现他们有什么不轨的行为,和不当的言论,这事儿还是交给泰儿自己去处置好了。”

魏征一听,心想你还说不偏心!

怪不得人们都说皇上多爱,果然如此啊!

“微臣请问,陛下派常何率领禁军搜查东宫一事,就这样算了吗?”魏征表情严肃。

李世民听了,一皱眉,心想你这牛鼻子老道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啊。

“那么,依爱卿之见呢?”

魏征左手背在身后,右手捻着须髯,迈着方步在殿内来回走动,摇头晃脑:“陛下,这件事看上去是一件小事,其实,并非小事,往大了说,可能会关系到大唐的社稷安危。”

“何出此言?”

“承乾和一般的皇子不一样,本身,他的身份就很特殊,他是嫡长子,也是太子。

因为他腿有残疾,心理非常敏感,他时常有自惭形秽之意,认为自己没有帝王之相,而陛下动辄没有经过慎重考虑,就派常何带领禁军去包围他的东宫,这将会给太子的心理蒙上怎样的阴影?

想当初,汉武帝和太子刘据之间不就是因为互相猜忌,最终父子相残的吗?

如果小的矛盾不解决,将会酿成大的祸患!”

李世民背靠在椅子上:“可是,这件事朕已经做了,又能怎么办呢?难道说要朕去向承乾赔礼道歉吗?”

魏征继续说道:“陛下,你还记得汉武帝下《罪己诏》一事吗?

汉武帝作为历史上雄才大略的皇帝,到了晚年犯了很多的错误,最后,他能够幡然悔悟,并向全国下诏,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是何等的胸怀?

世人也并没有因为汉武帝承认错误,而小看了他,反而认为他心胸坦荡。

微臣说一句客观的话,陛下派常何围攻东宫一事做得草率了些。

一个普通人在陛下的面前说了两句太子的不是,陛下立马就对太子心生疑虑;

那么,微臣想请问陛下,如果有人在陛下面前说越王的坏话,陛下是否会相信呢?”

“这——。”李世民顿时噎住。

“陛下,承乾和李泰都是你的儿子,为什么你对他们的看法却不一样呢?”

“朕都是一视同仁的。”

魏征笑了:“陛下,你说这样的话,恐怕只有你自己相信。

在微臣看来,陛下对越王的宠爱已经到了没有原则的地步。”

闻言,李世民心想这牛鼻子老道说话果然不给自己留情面。

李世民一笑:“爱卿,泰儿虽然为王,但是,他毕竟还是个孩子嘛,你又何必计较他那么多呢?”

“还是个孩子?要说他是个孩子,怎么到平康坊北里去了?

那是一个孩子能去的地方吗?”

“呃——。”李世民不知该怎样回答他好了。

此时,有侍卫进来禀报说:“孔颖达求见!”

李世民心想这位孔老先生一般不会来找自己的,他来找自己,肯定是有事儿。

“哦,那快让他进来吧。”

“诺!”

那名侍卫答应了一声,转身出去了。

魏征对李世民说:“陛下,微臣暂且回避一下。”

“怎么,你还怕他不成吗?”

“并非微臣怕他,而是微臣烦他,絮絮叨叨的,没完没了。”

李世民听了,看了魏征一眼,心想你嫌人家的话多,难道你的话还少吗?整天被你们这些老头子烦死了。

魏征刚从小门出去,孔颖达从正门走了进来,跪伏在地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世民从文案内转了出来,用双手把他搀扶了起来:“爱卿,免礼!”

“赐坐!”

有小太监搬来了一把椅子让他坐下了。

“上茶!”

又有小太监为他泡了一杯茶。

“谢陛下!”

“爱卿,你来见朕有什么事吗?”

孔颖达端起茶杯,呷了一口:“近来太子的学业有些荒废了呀。”

“为什么?”李世民对于李承乾的学业也是非常关注的,此时,听他这么一说也是一惊。

“并非因为别的,而是陛下给他送去的奏折太多了,他从早上起来一直批阅到深夜都批阅不完,太子做事谨慎,对每一份奏折都批阅得非常仔细,生怕有什么不妥之处。

这么一来的话,他哪里还有时间读书呢?

可是,此时正是太子读书的大好时机,如果剥夺了他读书的权利,微臣以为得不偿失啊。”

“原来如此。”

原本李世民觉得承乾已经行了冠礼,该好好锻炼他处理政务的能力了,所以,给太子送去了许多的奏折,当然了,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也是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

对于李承乾批阅的奏章,李世民也会抽查,并未发现有什么不妥之处,对于这一点他还是满意的。

但是,没想到这样却影响了李承乾的学习。

“陛下,太子乃国之根本,太子的学业是至关重要的。

当初,陛下让微臣和陆德明去教导太子,微臣诚惶诚恐,夙兴夜寐,生怕耽误了太子的学业。

微臣深深地知道教育对于太子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历代的帝王对于太子的教育都非常重视。

比如说,汉宣帝对于太子的教育也特别重视,他请来了名师疏广教导太子《论语》和《孝经》,通过五年不断的学习,终于使太子通读了那些典籍。

当疏广要辞官归隐时,汉宣帝又赠送了他丰厚的财物。

微臣以为,此时让太子把大量的时间都花费在批阅奏章上,有一点本末倒置了。”

李世民明白孔颖达是一番好意,知道他是想把太子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储君:“那么,依你之见该如何处置呢?”

“回陛下的话,微臣以为至少要把送给太子的奏折减去一半,好让他腾出时间来读书。”

“减去一半?”

李世民心想如果减去太子一半的工作量,那岂不是等于自己要增加一半的工作量?

像批阅奏章这种事又不可轻易地交给他人,要是那样的话,很容易大权旁落。

可是,这位孔老先生说得有理有据,如果自己不同意的话,将来太子的学业如果没有完成,那人家可就有话说了。

于是,李世民咬了咬牙:“好吧,就依爱卿所说的办。”

“陛下圣明!”孔颖达说到这里顿了顿,“不过,微臣还有一事要和陛下商量。”

“什么事?你就直说吧。”

“是这样的,微臣的年龄越来越大了,感冒、咳嗽在所难免,经常花去微臣一半多的俸禄!

可是,物价连年上涨,微臣的俸禄却没涨过一文钱,微臣的生活是捉襟见肘啊,因此……。”

李世民一听,鼻子气歪了,心想你绕了半天的圈子,原来是想涨工资啊,怪不得你提汉宣帝呢,说汉宣帝对疏广多么多么好,又赠送了疏广多少财物,原来你是另有所指啊。

虽然去年朕已经灭了东突厥,俘获了颉利可汗,但是,西突厥还存在,高句丽仍在虎视眈眈,还有吐谷浑和吐蕃等其他西域诸国蠢蠢欲动。

因此,我大唐要缩减一切开支和费用,准备对西突厥和高句丽用兵。

朕就想不明白了,你身为太子的老师怎么这一点觉悟都没有呢?

如果增加俸禄的话,难道朕能只提高你一个人的待遇吗?

要是那样的话,其他大臣岂不是有意见?

可是孔老先生这么大年纪了,张一回嘴,如果把他给怼回去好像也不太合适。

李世民想了想,说:“这样吧,如今大唐建立不久,百废待兴,需要花钱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由于年年征战,人口锐减,我们现有的人口仅有300多万,相当于隋朝顶峰时期的1/3,形势不容乐观啊。

因此,俸禄是涨不了的。”

“啊?”孔颖达心想,合着我说了半天白说了。

“不过,念你教育太子劳苦功高,朕赏赐你黄金十斤,贴补家用,此事不要对外声张。”

孔颖达再次行礼:“陛下英明!”

李世民冷笑了一声,心想给你钱,朕就英明了,要是不给你钱的话,恐怕朕就成了桀纣之君了。

晚上。

东宫。

李承乾看着窗外,窗外正淅沥沥地下着小雨。

李承乾感到阵阵寒意袭来,双肩抱拢。

这两天,李世民送来的奏折减少了一半,这让他多少轻松了一点。

看来,孔老先生在父皇面前说话还是有点分量的。

可是,当夜深人静,想到那个难以破解的“死局”时,李承乾的心里又蒙上了一层阴霾。

毕竟好死不如赖活着!

作为一名穿越者,他原本以为太子乃是一国的储君,身份尊贵,养尊处优,要权有权,要钱有钱,要美女有美女,那应该是世界上活得最潇洒的人了,可是,没想到,到头来大多不得善终。

早些时候,他并没有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现在不禁要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呢?

这好像是有点违背常理的。

李承乾心念所动之处,只见模拟器的屏幕上显示

【秦悼太子死因分析其一,其父秦昭襄王太过长寿,活了七十多岁,悼太子做太子的时间太长了;

其二,他长期在魏国做质子;

一方面寄人篱下,心情郁闷;另一方面,他认为他的父亲不爱他,所以,才会把他派出去做质子,最后,抑郁而终。】

【扶苏死因分析:主要是性格因素造成的,扶苏性格软弱、愚忠,不具备洞察事物真相的能力。

他在没有弄清赵高派人送来的诏书真伪的情况下,便自杀身亡了。

如果他刚强一点,当时他正和蒙恬在一起,手握三十万重兵,完全有翻盘的机会。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秦始皇在身体健康时,没有确立扶苏的太子地位,也没有设立皇后。】

【刘荣之死:

其一,他的父亲汉景帝是个冷血动物,不念父子亲情;

汉景帝是一个极其理性的人,当他确定要废掉太子刘荣,改立刘彻为太子时,周亚夫、窦婴等大臣苦劝也无济于事,反而让汉景帝下定决心为刘彻清障;

其二,刘荣的母亲栗姬是个头脑简单的人。

她简单地认为自己的儿子做了太子,就是一成不变的了,自己将来也会坐上皇后之位。

因此,她断然拒绝了馆陶公主主动提出的,陈阿娇和刘荣之间的亲事,从而得罪了馆陶公主。

馆陶公主又把女儿陈阿娇许配给了刘彻,与王夫人结成联盟。

馆陶公主是汉景帝的姐姐,整日在汉景帝的面前说栗姬的坏话,王夫人聪明绝顶,擅长权术,最终导致栗姬被废,刘荣也被废黜。

其三,刘荣被贬为临江王之后,不知收敛,仍然大兴土木,并且,占了宗庙的土地;

其四,审问刘荣的是苍鹰郅都,此人是个酷吏,性格坚忍毒辣,最终,迫使刘荣在狱中自杀。】

【戾太子刘据死因分析:

其一,当时卫青已死,刘据失去了外戚的支持;

其二,刘据得罪了江充,而江充是汉武帝的宠臣,江充担心刘据继位后,会对他不利,因此,在东宫事先埋下了桐木人,然后,再派人去搜查,刘据无法辩解,难以自明;

其三,刘据和汉武帝之间缺少沟通,父子之间存在隔阂;

到了汉武帝晚年,汉武帝对刘据也确实有些看法;

其四,刘据所掌握的兵力太少,在与朝廷的军队对抗时,处于败势;

其五,刘据的心理抗压能力弱,如果他兵败后,不自杀,选择返回朝廷的话,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其六,刘据的母亲皇后卫子夫,年老色衰,已经失去了汉武帝的宠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