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四家区别
魏武卒们的营地中,篝火通明,吴起在营帐中与将领们商议着之后的作战计划。
一位亲自攀爬云梯的将领道:“本来宛军不足为虑,最多再攻三次,必破此城,但是……”
他皱着眉头,看向吴起道:“但是城中似乎有不少的墨者,几次都是他们将已经攻上城墙的我军士卒赶下来的。
可能还要加上两次了。”
另几位将领附和道:“是啊,他们似乎鼓舞着守军的士气。”
“我就说了不要让他们进城。”
吴起也陷入沉吟,之前在挖掘壕沟时,墨子就带着墨者进入营帐,劝说他退兵。
当时吴起反驳道:“墨翟,你游走诸国,宣扬兼爱非攻,如今却来助宛城拒我魏军,这岂不是自相矛盾?”
墨子神色平静,缓缓而言:“吴将军,兼爱者,爱天下之人,非攻者,反对不义之战。今魏国趁乱兴兵攻打宛城,此乃侵略之举,我墨家自当守护正义,怎可谓自相矛盾?”
吴起冷笑一声:“天下大势,强者为尊。魏国兵强马壮,宛城若归我魏国,可享太平,免受战乱之苦,此乃大势所趋,你又何必逆天而行?”
墨子目光如炬:“将军错矣。太平岂是靠武力征服而来?
强壮的人抢劫弱小的人财物,他会被指责,会被判刑。
但是强国欺凌弱国,却不被指责,没法判刑。
这是什么道理?
同一个天下的人需要同一种道理,同一种是非,同一种贵贱,这就是同义。
若以强凌弱成为常理,那天下百姓将永无宁日。墨家主张以义服人,以理治国,而非恃强凌弱。”
吴起微微皱眉:“墨翟,你空有一套说辞,可现实是,唯有武力才能开疆拓土,保家卫国。魏国若不扩张,周边诸国虎视眈眈,迟早会被吞并。”
墨子轻轻摇头:“将军只见眼前之利,却不顾百姓死活。战争一起,生灵涂炭,田园荒芜。将军可曾想过,那些战死沙场的士兵,他们家中的父母妻儿将如何度日?”
吴起一时语塞,片刻后又道:“我魏国之兵,皆为精锐,训练有素,魏武卒之勇,天下皆知。宛城虽有十万之众,又怎能抵挡我五万雄师?”
墨子从容不迫:“将军莫要小觑宛城守军,更莫要轻视墨家守城之术。我会帮助宛城布置妥当,到时城中军民一心,众志成城。将军若执意攻城,必付出惨痛代价。”
吴起心中恼怒:“哼,莫要在此大话连篇,待几日后攻城,便见分晓。”
吴起自信即便有墨子,他依然能攻破宛城,便把他放进城中。
楠嘉当时看见了他们对话的场景,正暗衬墨子果然给他们的攻城带来了麻烦时,卫兵来报,有阐家门人在营门外求见。
楠嘉又暗道阐家怎么也来了。
还在郢都时,巴国虽然还在按照老办法,向诸公子传授贵族血统神圣,天理使然的有世禄世职的特权,但是诸多思潮已经开始向巴国传播。
其中就有道儒墨阐四家,道家是史官之流,儒家是司徒之官,墨家出于清庙之守,唯独阐家,出自震州华人为了应对婆罗门,而建立的专门的祭士团体,因为五贤游历五州,吸取释,道,文,儒之精华为其所用。
道家从历史上的王朝列国的成败,存亡,福祸的经验教训,总结出古今的自然规律,从而帮助国家保持强盛和避免衰亡。
老子将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称为道,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着对立和转换,比如强与弱,刚与柔,事物超过极致就会走向自身的反面。
但他认为这种运动变化的规律不是上升前进的,而是循环往复的。
“物壮则老,兵强则灭。”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其用到政治斗争上,就是要保证自己不败的同时,加速敌人的由盛转衰的过程,故越国能以弱胜强吴。
儒家出自司徒,帮助人君顺阴阳而明教化,讲文武周公之道,所以儒家好为师,特别是帝王师,之前在西河讲学的子夏子,收魏侯为学生,是孔门儒家第一个成功的帝王师。
孔子死后,弟子离散,有人从官做宰,有人聚众讲学,传播儒学,有的隐于人海。
四家在大国兼并小国的事情上,道,儒,墨都反对,儒家支持的大一统是各国在本国内的统一与和谐,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阐家是有选择的支持,而标准就是看变法与否。支持变法之国吞并未变法之国,反对未变法之国与未变法之国,变法之国与变法之国的战争。
在人才选拔上,墨,儒尚贤,而道阐不尚贤。
在治理国家上,墨阐讲法治,并且支持共议,儒讲德治,主张礼乐,道家反对法治,主张无为而治。
在天命上,道讲规律,阐讲缘起,墨用自己规定的天命,儒家是抽象的天命。
在教育上,墨阐儒都聚众讲学,成为显学,但墨家多手工业人,阐家多孤儿,阐教多奴隶庶民,儒家多士族。
在分布上,道墨阐基本都集中在泗水诸小国,包括齐宋越一带,儒家因为子夏子在西河讲学,有魏侯支持,于是儒家的中心转移到魏国了。
阐家以宋国为中心,向士族传递阐学,向周边小国传播阐教。六年前,趁着三晋伐齐的大战,将大野泽中逃奴组成的盗贼团伙组织起来,灭了薛国,建立了薛(共和国),又击败鲁国的干涉,开始在薛(共和国)执行变法。
四家都曾经游说过楠嘉的父亲和祖父,但上代巴公更受到魏国变法成功的影响。
虽然旧教在巴国还是主导的思想,但是四家在巴国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地理为划分,江汉平原首推道儒,多集中在士族间,远离郢都的淮河与靠近黄河一带的底层,则受墨阐的影响。
楠嘉对四家的印象,停留在很肤浅的表面。
就见吴起起身开口道:“快将他们迎进来。”
不多时就见五位穿粗布麻衣,戴木头发簪的进来了。
为首老者穿灰色竖褐,年近五十,留有胡须,目光炯炯的注视吴起,然后行礼。
其他四位武士落后半个身子,腰跨长刀,手持长矛。
和墨者一样,他们也有心中大义,听闻三晋伐巴后,穿越整个巴国最北方,横跨五百多公里来到战争的最前线,但是两家的目标却完全相反。
老者开口道:“我们听闻魏国讨伐巴国,特来帮助!”
很久以后,楠嘉才明白,为什么老者当时要提帮助魏国,而不是三晋。因为阐家帮助的标准是变法与否,而三晋唯魏变法。
较墨家,吴起更熟悉阐家,因为魏国变法后,魏侯想不到,自己竟然受到远在泗水的阐家门人赞扬,甚至整个魏国都成了阐学向往的国家,然后就有大量的阐家门人到达魏国。
在第一次觐见魏侯时,更是宣布阐家将支持魏国对一切没有变法的国家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