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人的根本性质(2)
中国古代哲学,对人性有极其丰富的阐述。即人生来具有“性善、性恶、性有善有恶、性无善恶”等说法。后代将诸家哲学见解整合一起就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性概念了。其所有学说的终极目标是人世间的“和谐”大统观念。究其学有见长理论,可以这样概括:人的性质,有社会塑造的一面,同时,在学习和求知中,都能得到改善,使人进入一个正确有品的方向。
我哥和姐小学读一年级时,就学过《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到如今依旧耳熟能详。人确有善恶之心和善恶之分。人在善恶目前,遵照的是本心与社会制度及法律法规。尽管他们书没念成,未获得高深的文化知识和其在人性方面的熏陶,但他们和周围的普通人一样,十分友好善良。这是因为,他们通过劳动所得可满足生活,至于身心的匮乏及空虚,的确很难掌握。依据个人或社会塑造的朴素性格,他们对人生没有太多欲求,俭朴而知足。衣食有盈,伴随着琐事的忧愁烦恼,生活按部就班,人生像一条岁月中静静流淌的河。这是普通人的一种社会形态。有很高的普遍性。
卢梭对生活平静和谐共处的原始人类做的人性总结,人的怜悯恻隐之心,其实,也是人性本善的一面。说明原始社会,文明未抵达没有阶级生活平等的部落之前,社会营造的和谐氛围,都是出至人简单的本心。人性中的善与生俱来,是生命自然给予人品德高尚的馈赠。我十分敬仰相距千年的思想,在流经的时代里交汇一起产生的哲学烈焰。他们想在了一起。以此可以证明,人性中的另一本质是“善”念。普遍大同的善念。我们的古代哲学,对善的解释含义非常深广。涉及到做人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对社会也有一定的支配和影响作用。
要求生存的基本信念和人性本善。已部分概括了人的根本性。
如果,社会生活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一定的,那么其次,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感知并促使人性方面某些客观追求的变化。这些变化,同样可追寻到追踪人生命运和生活演化的痕迹。
人的社会行为,使人具有完全的社会属性,也是一定的。
今天的社会生活较之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社会内容的丰富,以及人类思维的发展和科学应用的水平,已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阶段。而且,也是过去时代历史中的人无法想象的一种繁华、富有和快捷。所以,就其丰富的社会内容而言,已经迫使任何一名当下时代的人,对自身必须提出更高要求。不管其获取生存技能、精神思想方面的长期积累,还是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或是人生与家庭的幸福,都让人难以忘怀时代变迁和革新的巨大潜力与意义。
我感觉,随着时代前进步伐不断加快,各种社会内容的不断加深与细化,向更高阶段迈进时,很显然,它强调人的社会适应性只能更强,而不是随物质的丰富而减弱。
下面,我们参照一下十九世纪,唯意志论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生命的性质》一文中,对亚里士多德的生命性质哲学观点做出的三点总结,中间加入了叔本华本人几乎相同的哲学见解:“1.人的自身,即专属一个人特有的东西,包括人的外在体质和内在精神;2.身外之物,即物质财富;3.人表现出来的样子,也可称之为给其他人的印象,他人对他的评价。”
叔本华认为,这三点,对人的感知与意识世界的影响将是彻底的。尤其是人的自身。
接下来,我们将对这三点哲学观点,就其当下现实意义抱着学习的态度做一些讨论。
当我们把无论是谁的观点和意见,拿来鉴赏和学习时,请记住一条:不是所有陈述的观点与内容,都适合现在的我们——因为,几百年前,他们发现这一点并综合成文时,社会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止。而且,就发展变化的推导逻辑而言,理论一般是滞后社会发展的。或者,它可以以一支哲学知识力量去引导与之时代相近的人们,但我们必须先研究,而不是依葫芦画瓢地照搬。因为,社会内容的改变已致人与他赋能,都做出了必要的或某方面彻底的改变。这是顺应潮流的人性刚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