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 我国宏观就业不利形势

从目前就业市场的形势来看,我国的宏观就业存在以下不利形势。

(一)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

当前,我国劳动力的供给持续高位运行,就业总量仍然较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长期存在。这是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就业最基本的形势,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

1.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增长需要依靠创新来驱动,这就使得劳动力市场急需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人才。然而,我国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人没有受过专业的职业教育,缺乏专业技能,这部分人由于不符合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要,只能被劳动力市场淘汰。大学生虽然接受过高等教育,但很多大学生专业技能欠缺、创新能力不足,与岗位的实际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

2.新增就业岗位减少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下降,从快速发展到趋于平缓。以往经济发展依靠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劳动力成本低,只要引入技术和管理经验,开展生产就不是难事。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状态趋于平稳,逐渐从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状态向质量效率型的集约增长状态转变。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市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也在减少,新增就业岗位减少,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压力。

案例链接

1998年,年仅21岁的姜志光技校毕业后成为一名普通的起重工,主要从事吊装行业里难度最大的大件吊装。当时没有大型吊车,主要以桅杆吊装代替大型机械吊装。姜志光从事的是抱杆作业,每天要拽大量的钢丝绳,抬很多沉重的道木,一天下来手指都累得抽筋。

“我从来没想过放弃。”凭着这股劲头,姜志光不断学习,精进技术,在一个接一个的大型项目中攻坚克难并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于2021年获评特级技师技能等级。

据姜志光说,现在我国自主研发的吊车可以吊装重达4000吨的设备,相当于一次吊起近60个C919大飞机并安装到指定位置。在生产一线,姜志光感受到,现在生产对吊装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数十米高空吊装成百上千吨的精细设备,落点不能有毫厘偏差。虽然吊车越来越先进,吊装不再是体力活,但对工人的要求反而提高了,要求工人会制图、懂技术、会设计。

现场聆听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后,姜志光激动地说:“这是一个技术工人大有可为的时代,党和国家对技术工人越来越重视,这极大鼓舞了我们以技能报国的信心和决心。”他想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精神尽快分享给更多年轻人。他说:“我们在一线,渴求人才的心情非常迫切。实现制造强国需要更多年轻人加入、融入,现在我们国家和企业对产业工人的培养非常重视,技术工人的发展通道非常广阔,当工人非常有奔头。”

案例分析

姜志光扎根一线、履职尽责的故事是国家发展、时代进步的缩影。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随着智能制造时代的到来,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企业的生产模式也决定了它们不再急需廉价的劳动力,更需要的是拥有高技术水平的高素质人才。

(二)就业结构失衡始终存在

1.不同地域间存在大学生就业结构失衡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明显,特别是东西部发展、城乡发展的差距较大,由此引发大学生就业存在“地域差”现象。从区域发展视角来看,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发就业需求和人才分布失衡。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就业机会多、生存环境好、经济回报高、发展空间广,吸引大学生就业的“磁力”效应明显,扎堆就业现象多,而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环境和条件差、经济回报低,人才流动慢,缺乏足够的就业吸引力,个别大学生甚至认为“回老家是无能的表现”,大量工作岗位出现人才缺口。我国城乡经济的二元性造成城乡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突出,使得大学生就业“城市情结”严重。从城乡发展视角来看,一方面城市的待遇好、企业多,工作机会多,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在城市里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的工作机会少,加之户籍限制、社保差别,部分大学生即便在城市找不到工作,也不肯“屈就”去农村寻找。

大学生就业要做好长远发展与短期利益的平衡,增强目标规划意识,不能盲目注重地域发展情况,应适应环境,经受磨砺锻炼,寻求长远发展;要做好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平衡,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不能单纯以个人利益为衡量标准,应主动到西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发光发热,充分发挥个人价值。

2.不同产业间存在大学生就业结构失衡

产业结构直接影响劳动就业结构(图2-1),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结构失衡。从产业结构调整视角来看,产业结构的迭代升级必然导致就业结构的变迁调整,随着第三产业成为吸纳第一、第二产业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阵地,就业结构正逐步从之前第一产业占绝大多数的“金字塔型”向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的“倒金字塔型”转变。2019年4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类”新增“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服务业”“人工智能”“养老与托育服务”“家政”这4个有利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行业,“限制类”删除工艺技术落后的“消防”行业,“淘汰类”新增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采矿”行业,产业结构调整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的趋势进一步凸显,为大学生就业指明了方向。从新兴产业发展视角来看,以数字技术和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模式、新行业催生了众多新型就业岗位,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兴行业人才需求增长最为强劲,已成为稳就业的“蓄水池”和促就业的“新引擎”。2020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供应链管理师、网约配送员、人工智能训练师、无人机装调检修工等16种新职业,主要集中于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两大领域,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革促使就业途径、方式、渠道等出现多元化和多样化转变,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应提升对整体就业形势的认知,突破传统“保险箱”“铁饭碗”等就业思想束缚。

图2-1 2017—2021年就业人员产业构成图

(三)就业不公与就业歧视仍然存在

就业公平主要指的是劳动力群体或群体内部的各个劳动者之间享有平等的就业权,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在同等条件下平等地进行就业竞争。求职者享有的无差别的就业权利是获得平等就业机会的基本前提,就业竞争虽然激烈,但如果就业竞争不公平,就等于剥夺了一部分求职者的就业机会。

就业歧视主要指的是,企业招聘过程中选聘人员时设置了不平等的选人、用人标准,不符合就业公平的法律,剥夺了求职者平等的就业权利,使得受歧视的求职者失去本该属于自己的就业机会。健康歧视、户籍歧视、院校歧视是在用人单位中比较普遍的现象。

案例链接

某公司通过某招聘平台向社会发布了一批公司人员招聘信息。闫某某投递了求职简历,其投递的求职简历中,户籍所在地填写为“××省××市”。某公司查阅其投递的简历后,认为闫某某不适合招聘岗位,原因为闫某某是××省人。

闫某某认为,该公司上述地域歧视行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的相关规定,严重侵犯了其人格权,遂提起诉讼,请求判令:某公司向其口头道歉、登报道歉、支付精神抚慰金6万余元。

人民法院认为,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权。对平等就业权的侵害会损害劳动者的人格尊严,受害人有权依照民事法律规定,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责任。

案例分析

就业歧视的本质特征是没有正当理由地差别对待劳动者。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实施就业歧视。案例中公司在招聘活动中因地域事由对闫某某实施了不合理差别对待,损害了闫某某平等获得就业机会和就业待遇的权利,构成对闫某某平等就业权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