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压力管理和挫折应对
一、压力与挫折概述
(一)压力概述
在人生道路上,压力如影随形,不可避免。大学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尚未完全成熟以及大学环境的多样性等原因,往往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感受到较大的心理压力。如何正确认识压力、理性对待压力、合理管理压力对大学生来说是需要终身研究的课题。
1.压力的内涵
心理学上讲的压力,是从物理学借鉴来的。1936年,加拿大著名生理学家汉斯·塞利博士首次把压力概念应用到心理学,认为压力是“个体在面对难以适应的外界环境要求或威胁时产生的内心感受”。目前,研究者普遍认为,压力是由刺激引起的、伴有躯体机能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并把引起压力感受的原因称为“压力源”。
压力是压力源相互作用的结果。压力虽然是一种内心感受,但是它离不开压力源(客观刺激)的影响。压力源是导致个体产生压力反应的情景、刺激、活动和事件。
2.压力源的类型
按压力源性质可以将压力源分为以下四种。
(1)躯体性压力源。这是一组对人的躯体直接发生刺激和破坏个体种族延续的事件。包括躯体疾病创伤或疾病、饥饿、性剥夺、睡眠剥夺、噪声、气温变化等。
(2)心理性压力源。这是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正常精神需求的内在和外在事件。包括人际冲突、个体不良经验、道德冲突及长期负性生活经历造成的不良个性心理特点等。
(3)社会性压力源。这是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社会需求的事件。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纯社会性的,如重大社会变革、重要人际关系破裂、家庭长期冲突、战争、被监禁等;第二类是由自身状况造成的人际适应问题。如社会交往不良、个人精神障碍、传染病等。
(4)文化性压力源。这是一组通过文化性迁移阻碍和破坏个体文化适应性的内在和外在事件。最常见的情况即从一种语言环境或文化背景中进入另一种不熟悉的语言环境或文化背景中,因为语言环境、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等因素的变化而产生的适应性压力,如出国留学或移民。
按影响生活的程度可以将压力源分为急性压力源和慢性压力源两种。
(1)急性压力源也称消极生活事件,是指非连续性的,有清晰的起止点,可以观测、明显的生活改变,如求职面试中发生突发状况、紧急任务。
(2)慢性压力源是指日常困扰,可以分为生活小困扰和长期社会事件所带来的烦恼,如慢性疾病、经济困难、备战考试。
(二)挫折概述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各种危机与挫折,这些危机与挫折在给人带来巨大心理压力与情绪困扰的同时,也给人带来了成长的契机。大学生只有在承受和克服挫折的努力中,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而发挥潜力,学习新的技能,逐步完善自我。所以,研究挫折心理,充分利用挫折的积极作用,有效克服挫折的消极作用,对于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挫折的内涵
《心理学大辞典》对挫折的解释为:挫折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的过程中,因客观或主观原因而受到阻碍或干扰,致使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体验。挫折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挫折专指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阻碍时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反应。广义上,挫折泛指一切能够引起人们精神紧张,造成疲劳过度和心理变化的刺激性生活事件。
2.构成挫折的要素
从挫折定义来看,一个挫折的产生包括三个要素:挫折情境、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
(1)挫折情境。即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所遇到的,使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内外障碍或干扰等情境因素,如考试不及格、人际关系冲突、恋爱失败、求职不成等。挫折情境既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通过想象产生的。挫折情境是产生挫折的客观因素,也是产生挫折的重要条件之一。
(2)挫折认知。即个体对挫折情境的知觉、认识和评价。这是产生挫折的关键,挫折情境能否构成挫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挫折认知。例如,一辆长途汽车途中抛锚了,车上的乘客所产生的心理挫折程度差异就很大,有的人焦虑不安,挫折感很强,显得暴躁不安;有的人却心平气和,耐心等待汽车修好重新出发。挫折认知既可以是对实际遭遇的挫折情境的认知,如一个人在路上遇到熟人没有与自己打招呼,他可能认为对方瞧不起自己或者是跟自己过不去,因而自尊心受到挫败;也可以是对想象中可能出现的挫折情境的认知,如有的人总是怀疑他人在背后议论自己,虽然事实并非如此,但在他心里会因此而产生对他人的不满。
(3)挫折反应。即伴随着挫折认知而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如焦虑、暴躁、紧张、愤怒、躲避或攻击等行为。
当挫折情境、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三者同时存在时,便构成典型的心理挫折。如果缺少挫折情境,只有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这两个要素,也可以构成心理挫折,这种挫折是因主体认知不当导致的。所以,在挫折三要素中,挫折认知是最重要的要素,挫折情境与挫折反应没有直接的联系,其关系要通过挫折认知来确定,挫折反应的性质及程度主要取决于挫折认知。
心灵熏陶
传统文化中的挫折教育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凡有成就者,都是能经受住苦难考验的人。
古人早就意识到苦难和挫折是磨炼人意志的一笔财富。孟子有“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名言。古诗中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以及“庭院岂生千里马,花盆难养万年松”这样的名句。
挫折是人生的教科书,逆境是一所最好的大学。温室中的花草经不起风霜雨雪,旷野里的野草却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们既要正视挫折,增强自信心,不为挫折所压服;又要变通进取,从挫折中不断总结教训,更加坚韧不拔地前进。
(三)压力和挫折对大学生的影响
压力和挫折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但影响的性质却因人而异。也就是说,压力和挫折具有两面性。对于心理健康、认识正确、自我调节能力较强的大学生来说,压力和挫折会成为人生路上的动力。相反,对于那些心理素质较差、认知误区较多、自我调节能力不足的大学生,压力和挫折往往会成为人生路上的绊脚石。
1.压力和挫折的积极影响
(1)激励人拼搏进取、自强不息。生活中如果没有足够的压力引发生理激活状态,人就会倦怠、委顿,生理和心理都无法正常地成长。塞尔耶说:“完全脱离压力等于死亡。”适度的压力是一种挑战,使人警觉性提高、反应加快、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提高工作效率,发挥更大的潜能。挫折可以消除惰性,使人进步,催人奋进。培根曾说过:“超越自然的奇迹多是在对逆境的征服中出现的。”对于有志向的大学生,挫折可以唤起他的斗志,激发他的进取心。
(2)磨炼大学生的意志和毅力。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坚强的意志和优秀的品格不是天然成就的,而是生活的磨炼造就的。承受压力的过程也是人的能力和心智接受磨炼与考验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压力和挫折会使人开阔眼界、增长智慧,提高勇气和信心。
(3)提升能力和智慧。压力和挫折可以丰富大学生的阅历,使大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面对现实生活,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战胜困难,总要自我反省,探究失败的原因,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寻找摆脱困境的最佳途径。因此,压力和挫折可以使人学会反省、思考和创新,不断提升自我认识并增长才智。
心理小贴士
压力适当论
20世纪80年代后期,安德森的“压力适当论”认为,压力与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倒“U”形关系。适度的压力是创造最佳绩效的动力。当人们面对工作任务时,缺乏压力会让人感觉到无聊、懈怠,缺少挑战性,工作动机低下。随着压力的提升,个体动能受到激发,绩效随之提高,成就感、创造力达到顶峰。但当压力超过最佳点后,压力越大,绩效越低,个体表现出低自尊、无法合理解决问题、焦躁甚至是疾病的状态。由此可以看出,如何通过压力管理,将工作压力保持在适度水平,进而使绩效处于最大值,是压力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适度的压力,增加生命弹性,进而促进生命的活力。
压力与绩效的关系
2.压力和挫折的消极影响
(1)降低学习效率。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学习效率除受个体智力水平的制约外,还与学习者的情绪状态、自信心等因素密切相关。有些大学生在经受压力和挫折后,一方面,自信心会降低,出现自卑无能的感觉;另一方面,情绪状态长期处于焦虑不安中,使原有的学习能力受到影响,从而极大地降低学习效率。
为什么压力过大也会引起身体的疾病?
(2)损害身心健康。大量研究表明,长期的、强烈的、超过了人自身调节和控制能力的压力,会导致人心理、生理功能的紊乱。因此,长期的压力会危及人的心理健康。有些大学生在受挫后心态受到严重影响,长时间处在痛苦之中,使身心一直处在一种紧张压抑或焦虑不安的状态,这种消极的心理如果延续很长时间得不到释放,就可能成为精神疾病的发病诱因,有时还会造成身体上的疾病。
(3)导致性格与行为的偏差。有些大学生面对巨大压力或重大挫折无法做出相应的调整时,往往会使某些行为反应变成相应的习惯模式或个性特征。如一个原本热情开朗的人,会因为在人际交往中屡屡受挫而变得孤僻内向;一个对爱情有着美好憧憬的人,会因为失恋而变得心灰意冷,甚至害怕与异性接触。同时,由于受挫的大学生处在应激状态下,感情易冲动,自控能力较差,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可能会做出既损害他人又对自己不利的行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例说心理
心理失衡的小吴
小吴是刚升入大三的大学生,马上就要毕业了。在写论文和做毕业设计的同时,他也在不停地思考今后的工作方向。最近小吴关注网上理财,发现有人说炒股能赚很多钱,他一时心动,将还没有缴纳的学费全部投入股市当中,没想到亏损严重,他痛苦不已。小吴来自农村,整个村子只有两个孩子考上了大学,家里的长辈经常拿他和另外一个孩子比较,久而久之,这种比较慢慢地深入小吴的心里,小吴很想做出一番事业,给家里的长辈挣脸面。本来打算靠炒股赚点钱,可没想到全部亏空,想到父母的殷切期望,小吴心理压力巨大,不知如何向父母交代,在长时间的压力作用下,小吴感到自己精神涣散,无法专心听课,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只能一概回答“不知道”,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他时常思考:我为什么还活着?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最后只能转介到医院治疗,在经过一个假期的系统治疗后,小吴康复,并回校读书。
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小吴的压力源主要是家庭期望和经济的亏损,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导致小吴心理失衡,在压力下无法保持自我。心中的压力没有通过合理的渠道发泄出来,时间一长就会导致失眠、精神涣散、肠胃不适等身心问题,还会使人快乐感、幸福感减少,价值观和生命观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