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演练
一 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
C.世界本质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
3.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
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论观点
D.朴素唯物论观点
4.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5.《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6.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 )。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
B.都是诡辩论的观点
C.前者是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诡辩论的观点
D.前者是诡辩论的观点,后者是辩证法的观点
8.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变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9.“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1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1.( )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和衰亡过程中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A.必然与偶然
B.原因与结果
C.本质与现象
D.内容与形式
12.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 )。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
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13.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
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14.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
B.根本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
C.降低了人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
D.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形式的同一性
15.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
A.意识产生物质
B.意识转化为物质
C.意识决定物质
D.意识创造物质
16.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 )。
A.决定性
B.预见性
C.能动性
D.主动性
17.广大农民在致富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18.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 )。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1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应引以为戒”“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人们能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是因为( )。
A.历史规律和自然规律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
B.人类历史发展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
C.历史总是在循环往复中不断向前发展
D.人类已经完全掌握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20.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都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矛盾双方的融洽促使事物发展
二 多项选择题
1.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
A.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C.认为事物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
E.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2.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
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E.“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3.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
A.多元论的思想
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E.物质运动样式多样性的思想
4.平衡是事物发展的一种状态。小到体操中人在平衡木上的行走、杂技中的骑车走钢丝和独轮车表演、直升机在空中的悬停等,大到人类的生存、地球的运转、天体的运行等,都是保持平衡的一种状态。世间的万事万物,之所以能不停地运动、发展、前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保持了平衡。要使“平衡”成为人们的“大智慧”,就要( )。
A.全面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B.准确掌握辩证否定的方式和方向
C.精确把握事物的度
D.善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
5.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两句诗,蕴含着时间一维性的哲理。下列诗句中蕴含相同哲理的是( )。
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B.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C.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D.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6. 2019年4月10日晚9点,全球多国科研人员合作的“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在全球六地同步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了世界上首张黑洞图像,公布了人类首次拍到的黑洞照片,这是继2015年人类通过引力波视测“听到”两个“黑洞”合体之后,证明黑洞存在的直接“视界”证据。有科学家认为,这张看起来有点模糊的照片意义非凡,它再次验证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预言是对的,并将进一步帮助科学家解答星系演化等一系列宇宙本质问题。人类首次“看到”黑洞正面照表明( )。
A.空间的性质依赖于物质的分布及其运动状态
B.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
C.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与人的实践和认识水平有关
D.空间的观念随着人的认识发展而拓展
7.科学家利用宇宙三维地图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大的宇宙结构之一——包含了数十万个星系、长达14亿光年的“南极墙”。类似于“南极墙”的宇宙大尺度结构,是宇宙中一些密度较高的区域。中国科学家表示,由于万有引力,密度较高的区域会产生较强的引力,将周围物质吸引过来,逐渐形成了星系以及更大尺度的结构。现代宇宙学表明,宇宙是由暗物质、暗能量主导的,但暗物质究竟是什么,目前不得而知,在“南极墙”等宇宙大尺度结构中,很可能藏匿着大量的暗物质,这是研究宇宙演化历史的重要探针。“南极墙”的发现表明( )。
A.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B.整个物质世界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
C.世界的本原是暗物质暗能量
D.世界上只有尚未认知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8.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农民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冬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实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 )。
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B.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D.保持生态系统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9.人的身体是抗击病毒的“机器”。病原体进入人体时,人会发热,升高的体温刺激免疫系统打败病毒。在理想的情况下,热量创造了一个环境,让病原体难以生存。科学家研究发现,随着自然界的温度不断升高,病原体生存的环境也在整体升温,在这种情况下,它们更加能够适应人体发热的体温。一旦病原体适应更高的温度,人的免疫系统就无法发挥作用。人的免疫系统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表明( )。
A.人类只能适应自然环境变化而不能改变自然环境
B.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C.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D.人类在受自然环境制约的同时也改变自然环境
10.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
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
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E.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11.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 )。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D.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E.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1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包括( )。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B.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C.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D.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13.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表明( )。
A.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B.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演变过程一样都是自觉的
C.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D.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
14.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运用计算机仿真系统创建多源信息融合人的交互式三维动态实景以及动作仿真的技术,可以给使用者提供沉浸性、多感知性、交互性的互动体验。虚拟现实技术所构造的虚拟环境说明( )。
A.物质世界不再具有客观实在性
B.物质世界的存在形式具有多样性
C.信息是独立于物质和意识的第三种存在状态
D.人们可以通过实践创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现实状态
15. 2006年7月12日凌晨,刘翔在瑞士洛桑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比赛中,以12秒88勇夺冠军,打破了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了13年之久的12秒91的世界纪录。科林·杰克逊在谈起自己已被打破的纪录时,没有一丝沮丧。“我一点也不失望,正相反,我感到非常兴奋。”他说,“纪录本来就是用来被打破的。”这在哲学上的启示是( )。
A.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B.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C.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
D.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
三 辨析题
1.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2.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3.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4.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
5.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四 简答题
1.简述意识与人工智能的联系与区别。
2.怎样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4.什么是矛盾?矛盾的基本属性是什么?
五 论述题
1.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2.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六 材料分析题
林毅夫在谈到中国发展经验输出问题上说:“就中国经验来讲,中国最值得推广和借鉴的就是‘务实主义’,也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众所周知,“摸着石头过河”是世纪伟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来的,是他众多名言和重要思想之一。“摸着石头过河”体现出的是对改革的探索和试验,正像邓小平所说的:“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摸索。”“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在邓小平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既不可能在马列主义本本上找到现成答案,也没有任何现成的实践经验可以照搬照抄,所以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正是因为“摸着石头过河”重要思想的指导,我们没有走上“全盘西化”的激进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让世界称奇惊叹。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世界出现无国界融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制度几乎没有。怎么办?只有根据国情在实践中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体制。林毅夫教授说得好,制度的产生通常是被诱发出来的,有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就会诱发新的制度产生。最现实的问题是,被认为是市场经济体制非常完善、制度非常健全的美国,为何不能抵御次贷危机带来的经济问题呢?监管为何这样苍白无力呢?金融体系全球化对美国监管机构、对国际监管机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究竟以什么方式实现至今还没有定论。可以说,“摸着石头过河”思想对发达国家同样具有现实意义。也许这正是林毅夫如此崇拜“摸着石头过河”重要思想的原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论述“摸着石头过河”如何体现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2.根据材料论述社会规律实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