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新时代优秀高校团干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 当代青年群众呈现新变化

(一)青年价值取向:主旋律与多元化并存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的价值观既有主流与个体之分,也有核心与一般之别。一般而言,社会的价值观总是主旋律与多元化并存的状态,两者力量对比及强弱关系是历史传承、现实变革交错博弈的结果。社会主流价值观受历史文化、社会主要矛盾、社会利益格局、掌握统治地位的阶级属性、外部文化冲突与融合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形成;个体的价值观则受家庭、学校、群体、组织、文化、社会等因素影响,其先天条件、后天环境和人生经历的不同,使价值观因人而异。总的来说,一个社会既存在价值观的主旋律,也存在价值观的多元化,是社会变革的必然格局。

青年时期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时期,是形成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而青年的价值观对于国家、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时代环境与生存现实是青年价值观形成的社会基础。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青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也随之改变。国家、民族的尊严是青年价值观形成的时代因素,政治清明、公平正义是青年价值观形成的政治基础,大众舆论、社会心态是青年价值观形成的社会基础,新媒体也会对青年价值观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中国青年的价值观表现为对国家、民族主流价值观的认可;另一方面,青年价值观的多元化与差异性也为青年的成长带来一定的风险。

据《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介绍,中国青年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新时代中国青年把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作为立身之本,努力成长为党、国家和人民所期盼的有志青年。中国青年坚信中国道路。他们通过历史对比、国际比较、社会观察、亲身实践,深刻领悟党的领导、领袖领航、制度优势、人民力量的关键作用,绝大多数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衷认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信心,在展现国家发展成就的一系列生动事例、客观数字、亲身体验中,深切感受到“中国速度”“中国奇迹”“中国之治”,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进一步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更加牢固。中国青年坚守价值追求。他们从英雄模范和时代楷模中感受道德风范,积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推广者,一大批青年优秀人物成为全社会学习的榜样,面对社会思潮的交流、交融、交锋虽有困惑、有迷惘,但对党和国家的赤诚热爱、对崇高价值理念的不懈追求的主线始终未变。中国青年坚定文化自信。他们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养分,特别注重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获取力量,“国潮”火爆盛行、“国服”引领风尚、“只此青绿”红遍全国,他们对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发自内心地崇拜、从精神深处认同,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更加自觉,民族自豪感显著增强,推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文化自信氛围。

2023年6月6日,“旗韵绽芳华,携手向未来——上海海派旗袍文化节”主题活动在上海商城剧院启幕

虽然中国青年群体总体上表现出对党、国家和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但青年作为对社会变革反应最敏感的群体,其思想观念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是社会多元化、复杂化的重要体现,其中可能会掺杂消极落后甚至与主流价值背道而驰的因子,青年若不善鉴别则容易眼花缭乱、趋之若鹜甚至误入歧途。青年价值取向既受社会现实的客观影响,也在于政治势力的主动争取。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潮交流、交融、交锋,境内外敌对势力对中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一刻也没有放松,这些都对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全球化对青年价值观产生巨大影响,可能会在政治领域弱化青年的国家主权意识、民族意识;在经济领域使青年群体滋长文化消费主义思潮,导致青年的非理性消费行为、物质享乐主义蔓延和审美品位庸俗化;在意识形态领域夹杂自由化思潮导致部分青年价值观混乱。另外,青年的各种利益诉求是形成不同价值观的物质基础,对于大多数普通青年来说,利益是不容回避的。马克思有句名言:“‘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一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青年、边缘青年、合理利益诉求无法得到关注的青年、生存和发展陷入困境的青年等,若他们面临的困境无法解决,则难以形成对主流价值的认可,还会产生负面价值观,甚至激发抗争行为及集体性事件。

在尊重主流价值观的前提下,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的价值观,是一种生活多样、观念丰富的表现,是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反映。但若产生与主流价值观相悖甚至相矛盾、相冲突的多种价值观,如果不加以引导,则容易导致社会内部的冲突与撕裂,不利于社会的整合。因此,对青年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对负面因素和风险因子加以防范和纠偏,是青年群众工作必为和可为的重要空间。

(二)青年社会化生存: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生命历程理论视角来看,青年正处于一生的黄金时期,在此时期的成长成才能够为自己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其人生黄金时期同中华民族发展最好时期的“双期重合”,意味着中国青年在人生黄金时期拥有更优越的发展环境、更广阔的成长空间,面临着建功立业的难得人生际遇。《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指出,超过2500万贫困青年彻底摆脱贫困,中国青年拥有更高质量的发展条件、更富足的精神成长空间;新时代青年教育机会更加均等、职业选择丰富多元、发展流动畅通自由,拥有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新时代青年享受更全面的保障支持,包括法治保障、政策保障、社会保障、组织保障等。新时代中国青年理想信念更为坚定、身心素质向好向强、知识素养不断提升、社会参与积极主动,素质过硬、全面发展。新时代中国青年在平凡岗位上奋斗奉献、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在基层一线经受磨砺、在创新创业中走在前列、在社会文明建设中引风气之先,展现出勇挑重担、堪当大任的积极形象。《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呈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青年发展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勾勒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主流群像:从成长环境看,他们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正迎来建功立业的难得人生际遇;从发展成就看,他们在奋斗中锤炼本领、在磨砺中增长才干,显现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能力素养;从担当作为看,他们展现出不怕苦、不畏难的青春风采;从人类情怀看,他们“走出去”的道路越来越宽、沟通合作的“朋友圈”越来越大,更加开放自信地融入世界,展现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开阔眼光。

相关链接:一图读懂《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

中国青年面临的发展机遇,也得益于全球化背景下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为持续经济增长和世界经济发展开拓了新的机遇。然而,全球化的急剧变革和调整使全球发展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进入深水期,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变局”之下的国际社会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四大挑战给人类的发展带来各种威胁。自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以来,资本主义体系的结构性危机已经演化为具有传染性的全球性社会危机,青年由于缺乏抵御风险的经验和能力,自然表现出了群体的脆弱性,成为事实上的弱势群体,成为社会结构中受经济危机直接冲击最严重的构成部分。“大变局”下的青年危机是全球性的,也是全方位的。仅就业问题而言,2013年,国际劳工组织在《全球青年就业报告》中以“陷入危机的一代”来形容全球青年的生存状况和发展前景。《2020年全球青年就业报告》中显示,世界范围内目前有13亿15~24岁的青年人,大约只有41%的人口在劳动组织中,全球半数以上的适龄青年缺少工作。国际劳工组织在2021年发布的《新冠时代的青年就业》报告显示,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全球超过1/6的年轻人被裁员,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和福祉遭受严重影响;疫情发生后,年轻人在找工作时面临明显挑战,处于不利地位,他们的工作经验及资产明显不足,社交关系也相对较弱,“在职贫困”水平高,因此针对年轻人就业问题,各国应实施长期性干预举措。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青年就业趋势报告》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对青年的负面影响超过其他任何年龄组。报告发现,疫情加剧了15~24岁青年面临的诸多劳动力市场挑战,自2020年初以来,他们的就业损失比例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成年人。

2022年预计全球各区域青年失业率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青年也难以独善其身,在中国特有的人口结构和比较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下,当代青年面临巨大而又现实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压力。遇到人生的重大抉择,青年表现出迷茫和困惑,有的时候会丧失方向感,感觉使不上力气。部分青年面对困惑,会想“躺平”,标榜自己是“佛系”,这些词语的背后,也反映出深层次问题。面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青年发展领域出现不少新情况、新矛盾,各阶层各群体都面临不少“急难愁盼”问题需要破解,需要社会各方面关心理解、协同支持。青年发展过程中问题和挑战的存在,一方面包含着一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也是一种“预警机制“。青年问题的显示是一种提示和预警,应该视为对社会革新的呼声和社会改变的压力,引起青年工作部门重视,形成合力,共同改善和解决青年问题,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从而推动青年的发展。

(三)“网生代青年”渐成主体:线上线下并存

1994年,中国内地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正式开启了互联网时代。相应地,“90后”“00后”青年一代成为中国第一批“网生代青年”,在他们的世界里,互联网社会与现实社会逐渐融为一体,“网络原住民”成为当代中国青年的基本身份特质。

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10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较2022年12月提升0.8个百分点。

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

截至2023年6月,20~29岁、30~39岁、40~49岁网民占比分别为14.5%、20.3%和17.7%;40~59岁网民群体占比由2022年12月的33.2%提升至34.5%,互联网进一步向中年群体渗透。

截至2023年6月,中国网民年龄结构

“网生代青年”是伴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长大的一代,互联网是他们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空间,他们具有典型的互联网思维,是互联网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传播者。

从时间维度看,“网生代青年”与互联网同步成长,他们经历了互联网快速崛起的全过程。他们体验了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到今天各种智能终端互联互通一键触达;上网场域从固定设备、限定流量到现在的随时随地无限量流量的任意场所;功能上体验了从文字沟通、购物到移动支付、在线办公、直播、AI体验等,他们是见证与亲历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一代。从空间维度看,“网生代青年”是互联网的主要活跃群体。他们使用的社交媒体从QQ、论坛、贴吧到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各类App、小程序,如今,“一部手机就是一个世界”,手机的强大性能可以装下社交、娱乐、购物、学习、信息获取等各类自媒体和App,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载体,更是他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离不开的重要空间。从认知维度看,“网生代青年”具有典型的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是基于互联网传播架构而形成的一种对互联网传播规律的思维认知,包括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九个方面的内容。受互联网影响,青年形成了更加开放透明、以人为本、共创共享、简约明了、快速创新、传播裂变等认知模式,如青年广泛使用的网络流行语,则是简约明了、共创共情、快速传播思维下的典型产物。从文化维度看,“网生代青年”是网络文化的主要创造者、传播者。他们长年接触互联网,其价值观、思想观念、道德养成等均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与此同时,他们在网络互动中参与创造、传播、转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网络文化的发展,尤其是网络亚文化,青年是重要的创造和传播主体。部分青年借助互联网,甚至成为网络舆论领袖,对网络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对网络化生存的青年,如果利用好网络信息技术,采用合适的工作方法,可以促进青年群众工作在互联网领域的展开。比如,有研究显示,互联网平台使用、主流媒体接触对青年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具有积极影响,青年群体互联网平台使用频率越高,接触到的主流媒体越频繁,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倾向就越积极。互联网也是青年抒发己见、表达诉求、建言献策和权力监督的重要平台,从党群互动视角来看,良性互动有利于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达到聚民心、汇民智的目的,进一步在实践中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

但是,面对“网生代青年”,青年群众工作还面临不少实践挑战。

第一,网上青年群众工作存在巨大真空。随着青年的“网络卷入程度”日益加深,网络成为他们的真实生活空间,他们有更大的自主性,他们对于现实的关注和参与程度不免会受到影响。同时,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网民的身份可以隐藏,接受信息可以选择,这就使传统群众工作对象的稳定性、工作渠道的直达性、传播效果的公开性在网上失效了,主动的群众工作对部分青年无法覆盖、无法触达。部分青年群众工作者在运用互联网技术方面不如青年,未能掌握网上工作规律,存在“本领恐慌”“能力不足”的问题,缺乏运用互联网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通过网络服务青年的本领、运用网上语言与青年沟通交流的本领、妥善解决网上突发事件的本领。

第二,群众工作主客体的网络话语主导权相互博弈。互联网世界,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网络时代社会的主体,生产信息、传播信息、影响自己和社会。作为群众工作的客体,青年通过网络赋能掌握更多的网络技能,从而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拥有更多表达权益诉求的机会,增强了对自我权益积极争取的意识。如果群众工作主客体间能通过网络空间进行充分沟通对话,快速反应以疏导网民情绪,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则对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空间有促进作用。若对部分青年在网络中的“消极话语”不加以正确引导,则会导致失序的网络参与,甚至使网络成为不法分子违法乱纪的“策源地”。

第三,互联网是青年价值观争夺的激烈阵地。网络信息纷繁复杂,多元信息和多元价值观对于正处于价值观成形期的青年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引领模式已经无法深度参与青年价值观塑造的过程。网络上各种思潮对网上群众思想行为、价值观念、利益诉求进行话语干扰,利用公众的舆论压力,使利益表达更强烈、攻击话语更有效、民粹化倾向更显著、影响力更为广泛,进而达到影响政治社会生活的目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网络民粹主义、网络民族主义、网络虚无主义等。部分青年因辨别能力较差、政治信念模糊偏差、防范敌对势力政治渗透的警惕性不高,主流价值思想逐步被侵蚀,甚至成为引爆网络社会思潮和社会舆论的“推手”,导致负面后果。

第四,网络空间乱象损害了部分青年的正当利益。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因素,网络空间还存在不少的乱象,内容上的不良信息、技术上的违规操作,各种不规范行为甚至违法行为在网上屡见不鲜。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网络负面消息、网络传销、网络诈骗和虚假网络广告等网络乱象严重污染网络生态,损害青年网民的切实利益。如网络暴力,施暴者通常是以谩骂、羞辱、威胁、诅咒、人肉搜索、恶意“P图”等方式进行网络攻击,受害者轻则被骂到退网、惧怕社交,重则患上抑郁症,甚至付出生命代价。一份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超七成受访大学生自认受到网络暴力影响。比如网络谣言,借助自媒体时代信息来源去中心化、群众认知水平的局限和信息公开不及时不透明等漏洞,散布不实消息,引发青年从众性的非理性行为,造成社会秩序混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比如网络诈骗,针对有时间但想赚点钱的青年群体,打着“动动手指就能日赚百元”的旗号来吸引大学生、全职妈妈等,其中,杀猪盘诈骗造成的损失最大,严重损害群众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