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大礼议
太阳逐渐南移,已经有不少老迈的臣子不堪重负,直接倒下,被金吾卫抬走了。
奉天殿却依然嘈杂不堪。
汉王党的官员抓到了机会,想要借着否定朱允炆的皇位,从而否定“以孙继祖”。
既然“以孙继祖”是不合礼法的,那么陛下也不该册立太孙,也就是不能册立朱瞻基为太孙,储位依然在皇帝的三个儿子中流传。
太子党则是必须作出反击。
整个永乐朝,太子党都是被打压的。
朱棣虽然给了朱高炽不少权力,甚至允许他监国,但是这种恩赐只属于太子,而不是太子身边的人。
詹事府的官员,依附太子的文人,要随时做好被朱棣下狱的准备。
要是失去了“太孙”,太子党的势力将受到巨大的打击。
除去汉王党和太子党,还有不少江南文人强烈否定“以孙继祖”的合法性,他们必须甩开“亡国之臣”的帽子!
只要朱允炆不是皇帝,那么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将锅全部甩给皇帝。
天下无不是的君父。
今天你敢说皇帝的不是,明天敢干什么,朕都不敢想!
望着争吵不休的奉天殿,姚广孝闭上了双眼,心中却没有丝毫意外。
历朝历代对于皇位继承其实都没有明文的规定,但是大明是一个例外。
朱元璋亲自定下了《皇明祖训》,作为明朝皇室的家法,其中规定:
“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勿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朝廷即斩奸臣,其三年朝觐,并如前式。”
换言之,皇位继承权就是立嫡立长,甚至规定“庶子没有继承权”。
除此之外,还有一条涉及皇位继承权的规定:
“皇太子嫡长子为皇太孙,次嫡子并庶子年十岁皆封郡王,授以镀金银册、银印。女皆封郡主,赐诰命。”
朱允炆的继位合法性来自这一条,作为皇太子的嫡长子被立为皇太孙。
……
昨日,朱棣其实和姚广孝开过小会,当时姚广孝就直接说了。
“当初懿文太子因病去世,太祖高皇帝首先就是按照这两条他亲自定下的祖训,寻找下一个继承人。”
“若是按照‘兄终弟及’的原则,当时应该册立秦王朱樉,但是秦王这个人吧……”
“陛下你是知道的。”
秦王朱樉,堪称大明博卡萨、凤阳马西埃,除了好事,什么都做。
甚至连溺爱儿孙的朱元璋都如此锐评道:“自尔之国,并无善称。昵比小人,荒淫酒色。肆虐境内,贻怒于天。屡尝教责,终不省悟,致殒厥身。尔虽死矣,余辜显然。”
选这个玩意当皇帝,大明怕是要二世而亡。
朱棣微微颔首,也不想对自己的二哥多做评价,只是道:“你继续。”
姚广孝续道:“当时秦王的合法性最高,不仅仅符合传统的礼法,也符合太祖高皇帝亲自立下的《皇明祖训》,但出于对秦王道德的信任,以及朝局的考虑,他还是选择了合法性不足的允炆。”
“皇太子的嫡长孙为皇太孙。”
“懿文太子死时的嫡长子便是朱允炆,其实以当时的朝局,朱允熥是更好的选择,但是皇太孙的合法性本就不足,若是选懿文太子的嫡次子,合法性还会更加薄弱。”
在汉人的宗法制中,就没有“以孙继祖”的说法,即使是孙子继位,也会加封父亲,表明自己从父亲那里合法继位。
朱允炆继位之后,就追封了自己的父亲皇位。
日后,若是发生小宗继大宗的情况,那个皇帝也会想尽办法将自己的父亲追封一个皇位。
与之相对的,则是在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之中,以孙继祖时有发生。
甚至可以说“以孙继祖”就是胡人的习俗!
“以孙继祖”说是朱元璋原创的都不过分。
在华夏“崇古”的文化环境下,太孙的合法性实在太低了,所以要尽可能地符合朱元璋自己定下的《皇明祖训》。
至于朱允炆是庶子……
朱允炆的生母吕氏是朱标亲自扶正的,吕氏就是太子妃,她的儿子就是嫡子,同样是嫡子的还有前太子妃常氏的孩子。
都是嫡子,那就必须立长。
朱棣轻叹一声,眉宇间流露出淡淡的忧愁:“恐怕事情远不止如此。大哥身为储君已达二十八载,加之嫡长子的尊贵身份,以及父皇的格外宠爱,使得任何正常之人都会坚信大哥将是未来的帝王。”
“唐铎乃父皇亲选之太子詹事,忠心耿耿。”
“方孝孺,出身宋濂门下,与大哥情同师兄弟。”
“汤和,昔日曾担任谕德之职,亦是大哥的授业恩师之一。其孙汤昱与方孝孺私交甚笃,汤和碑文即由汤昱恳请方孝孺撰写。”
“耿炳文早年便被父皇任命为大哥的率府副使,其子更与大哥结为儿女亲家。”
“康茂才,大哥之率府使,其子康铎自幼便与大哥同窗共读,康氏家族旗帜鲜明地站在大哥一方。”
“黄子澄,始终伴随太子左右。”
“我的内兄徐辉祖,长期陪伴允炆读书,情谊深厚。”
“李景隆、李增枝兄弟,身为允炆之表兄,明明白白地站在他那边。”
“刘基,昔日大哥之师,其子刘璟亦追随大哥。”
“还有父皇的养子平安……尽管平安曾与我并肩作战,但最终还是站在了朱允炆一方。”
“梅思祖之子梅殷,娶的是我的姐姐,始终效忠朱标。”
“卓敬、谭翼、廖镛、张紞……”
“此外,大哥同窗中还有父皇精选的一大批国子监生,如铁铉、暴昭等人均属此列。”
朱棣再次叹息,轻轻揉按着眉心:“懿文太子党羽遍布朝野,若改立其他藩王必将引发大乱。父皇年事已高,处理蓝玉之事已属极限,实在无力再为我们兄弟铺路。”
姚广孝坦然道:“这些加在一起,最终让太祖高皇帝选择了‘以孙继祖’,而不是传统的‘立嫡立长’。”
朱棣微微颔首,道:“无论是‘立嫡立长’还是‘以孙继祖’都轮不到我,可是在父皇死前六个月,朕前面的哥哥都死了。”
“这个时候,陛下确实符合立嫡立长的条件。”姚广孝双手合十:“只是已经木已成舟,太祖高皇帝怕是不会改立你,最多也就是想一想。”
他看向了桌上允炆血书的抄本。
“可是允炆亲自承认了。”
朱棣也忍不住苦笑,道:“是啊,他亲口承认了,所以朕可以不是篡位,而是顺位继承,他朱允炆才是篡位的乱臣贼子。”
姚广孝抬起头,和朱棣炯炯有神的目光对在了一起。
君臣同心,同时说出了一个词。
“大礼议。”
这是两人对于接下来大明朝堂会发生事件的预测。
围绕着“以孙继祖”将会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礼法之争,天下儒生都必须对“以孙继祖”是否合法作出解释。
朱棣感慨道:“天下儒生读了那么多书,现在却只能帮瞻壑否定‘以孙继祖’的合法性,这种手段,太子、瞻基都比不了。”
姚广孝的脸上也失去了笑容:“亡国之君、亡国之臣,允炆写下这两个词,就如一股好风,送汉世子之上九霄,天下儒生钻研礼法千年,自以为可以‘六经注我’,现在却只能老老实实地‘六经注他’,当真可笑。”
“朕不信没人治得了他。”朱棣冷哼一声,“让那些书呆子好好想想,总是可以辩倒瞻壑的!”
姚广孝忽然沉默了,尔后抬起头,认真地问了一句:“陛下,万一,臣是说万一,世子最后的目的是证明允炆是亡国之君呢?”
“不可能!”
朱棣想也没想就否定:“这是对‘君臣之义’的争论,这可是汉人礼法千百年的禁忌,他脑子出了问题才会这样做,无非是夺嫡。”
……
看着吵不出结果的大朝会,姚广孝双眼微阖,心中的不安越发严重,他忍不住想万一朱瞻壑的目的真的是要证实“朱允炆这个读书人眼中的贤明君主是亡国之君”,他真的想要挑战“臣弑君”这个儒家禁忌……
那现在朝会中争权夺利的百官应当如何?